中耳炎的成因和治療方法
甚麼是中耳炎?
中耳位於耳膜後,是連接外耳和內耳的結構。由於中耳與鼻咽相通,所以當上呼吸道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時,中耳便容易出現炎症,形成中耳炎。理論上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中耳炎,但六歲以下小朋友受感染而患上中耳炎的機會則較大。

中耳炎的成因
中耳炎即耳膜後的中耳腔發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 急性中耳炎成因
急性中耳炎的成因通常由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嬰幼兒及孩童在患上傷風、感冒後很容易會患上中耳炎。因為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加上他們的耳咽管較短,病源會較容易進入中耳,從而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機會。而中耳內的積液會引起發炎、化膿,耳咽管被阻塞,氣壓無法平衡,病人的耳道會感覺非常疼痛,而且有機會有發燒的情況。
- 慢性中耳炎成因
慢性中耳炎可細分為積液性及化膿性中耳炎。
- 小童是最容易患上積液性中耳炎的群體之一,成因跟急性中耳炎的情况相似,同樣因感染而起。
- 化膿性中耳炎則較常見於成人。成因通常是患者曾經歷耳膜穿破,但未有及時接受適當治療,而耳膜在穿破後不斷受感染,難以癒合,最終不斷積聚死皮屑在耳腔的死角位置,形成了膽脂瘤(cholesteatoma)。膽脂瘤會不斷擴大,有可能擠壓到腦部組織,影響面神經;亦會不斷侵蝕附近的聽骨,嚴重影響患者聽覺。
中耳炎的症狀
急性中耳炎的患者會有耳朵脹滿、聽力下降、耳鳴、頭痛、頭暈、發燒等症狀;患者亦會感到渾身不舒服、作嘔、嘔吐或肚瀉。
慢性中耳炎的症狀遠比急性中耳炎輕微。患者通常不會感到痛楚,可能有黏稠和難聞的膿液流出來,聽覺亦可能會受到影響。積液性中耳炎的症狀則不太明顯,只是經常有積水或影響患者的聽覺,耳朵似被堵塞,但不會有膿液流出,亦不會發燒,故較難察覺。
要注意的是,如果家長發現小朋友經常抓弄自己的耳朵,狀似耳朵癢痛、或有聽力減弱的表現、甚至食慾或活動力下降的情況,便應立即諮詢耳鼻喉科醫生,及早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中耳炎,避免後遺症。
中耳炎的治療
急性中耳炎治療:
香港醫生通常會先嘗試處方抗生素等藥物。如病人服用後未能退燒或止痛,或需進行耳膜穿刺手術,清除積在中耳的積水及膿液,釋放壓力後,中耳便不會再受壓,病人的疼痛便會逐漸消失並退燒。
慢性中耳炎治療:
積液性中耳炎治療
香港醫生會建議患者進行鼓室成形手術,以修補破裂的耳膜。若炎症情況未有改善,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耳膜穿刺手術,以排出中耳積液。如患者未能正常排出耳內積液,醫生便會建議患者裝上中耳通氣管,助耳朵內的積水排出。通氣管一般會在術後6至12個月內自然脫落。
化膿性中耳炎治療
一旦確診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宜盡快接受手術。香港一般會採取「乳突骨切除術」(Mastoidectomy)來治療患者,醫生會先在患者耳後切開皮膚,將乳突骨切除,並清除膽脂瘤,同時會透過手術將耳道出口擴闊,以便日後從外耳道觀察時,能夠看清楚耳腔情况。
預防中耳炎
適當處理感冒、傷風、鼻敏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是避免患上中耳炎的最好方法。另外,若外耳道悶濕或積存髒水,或較易引發細菌感染,造成耳朵發炎。容易患上中耳炎或耳膜穿孔的人士,游泳或洗頭時可戴訂製式游泳耳塞以避免耳朵進水,防止誘發中耳炎。
如對中耳炎的成因及治療方法有任何疑問,歡迎聯絡香港耳鼻喉 ENT Education了解更多。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