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若有疑似心房顫動症狀,應就醫評估中風風險
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增加,後遺症已成為民眾最關心的問題。當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疲勞、呼吸急促、腦霧等症狀持續超過8周以上,即為長新冠(Long Covid)。目前有不少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張坤正副院長表示,確診者中約有20%會合併心房顫動等心血管疾病,臨床上較多案例是在確診前就已有心房顫動相關症狀,但也有部分是感染後才出現。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病人以年長者居多,目前臨床上也發現年紀大的確診者較常合併心房顫動,因此年長者若有疑似心房顫動症狀,應就醫評估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染疫恐致病情加劇心血管、呼吸系統都可能受損
國外研究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重症機率可能提高,除了需插管治療,死亡率也可能多了至少2倍。張坤正副院長解釋,「雖新冠肺炎主要從呼吸系統感染,但實際上也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一般病人感染後,除了血管內皮細胞可能受損之外,也可能因免疫風暴產生心房顫動、血栓等危機。此外,當重症者血氧濃度過低時,也可能產生心房顫動。換言之,若患者原先有心房顫動病史,病情可能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惡化。對於民眾擔心的長新冠問題,張坤正副院長也表示,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心房顫動病程預後較差,因此心房顫動患者應提高警覺。
無症狀不等於無風險一旦有心房顫動就應接受診斷
心房顫動症狀因人而異,有些人會出現心悸、胸悶,甚至暈倒等,也有約30%病人認為無感,即使發作也不曉得。然而,病人有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成年人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中風風險也就愈高。「無症狀不等於無風險,若未經診斷就無法接受治療,那風險就會一直存在。」張坤正副院長說明,目前全世界都通用「ABC」心房顫動治療原則,A是預防中風,B是控制相關症狀,C則是共病症的管理,也就是說,在兼顧中風預防與心律矯正的同時,也應管理患者的三高等會加重心房顫動的共病症,三管齊下才能讓治療更全面。因此,若民眾有三高、睡眠窒息症、心血管病史、肥胖、慢性阻塞性肺病,或是曾感染新冠肺炎等,都應留意合併心房顫動所帶來的危害。張坤正副院長也表示,現今檢測工具多元,除了醫院常見的12導聯心電圖,也有居家配戴的連續性監測裝置可使用,民眾也可透過智慧型手錶等穿戴式裝置提早察覺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控制一般以藥物為優先 停藥前務必先諮詢醫師
心房顫動的治療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一般而言,我們做節律控制時,全世界治療指引第一線首先會評估以藥物治療,當藥物無法控制時才會考慮心導管等侵入性手術。」張坤正副院長說明,藥物治療應同時兼顧「預防中風」及「控制心律」,臨床上普遍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至於症狀控制則可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不過,如長期用藥仍需考慮副作用,「臨床上常看到長期使用舊型第三類抗心律不整藥物的病人,雖然治療效果不錯但後續出現甲狀腺併發症」,以往藥物副作用大,使用一段時間可能對器官造成負擔,現階段已有副作用較小的藥物,民眾若對用藥安全有疑慮,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換藥。此外,張坤正副院長也提醒,「心血管用藥一般來講是不能停,若擔心同時服用抗病毒藥物與原先用藥會產生交互作用,請先諮詢主治醫師,切勿自行停藥」。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心房顫動更易患長新冠心律異常無症狀仍應治療/347109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