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鼻血是十分常見徵狀。其中小朋友鼻黏膜薄,長者血管脆弱,會是流鼻血的高危一族?
鼻中隔黏膜相當脆弱及敏感,冬日乾燥,鼻腔膜不夠濕潤,增加膜撕裂風險;再遇上感冒或鼻敏感,頻頻擤鼻涕、揉鼻子,令鼻腔微絲血管爆裂,容易引致流鼻血。在這風高物燥的冬季,如何「鼻」免出血?流鼻血有兩大種類,其中前鼻道出血是常見的流鼻血種類,原因是什麼?流鼻血時,正確的止血方法是怎樣呢?專家提供4個預防流鼻血的建議。
流鼻血分兩大種類 小朋友、長者屬高危一族
流鼻血有兩大種類,分別是前鼻道出血及後鼻道出血。鼻中隔黏膜下方「利特氏血管叢帶」(Little’s area),是鼻腔兩大血管動脈系統(內頸動脈和外頸動脈)匯流之處,所以該處血管猶如網狀,分佈得相當細密,既脆弱又敏感,容易破裂,造成前鼻道出血,血往前滴,這亦是常見的流鼻血種類。後鼻道出血情况較少見,指鼻腔後部出血,流鼻血時口鼻會同時滲出血液。
孩童鼻膜薄 「手多多」挖出血
其實鼻腔在任何時間也可以發生「血光之災」,但秋冬發生次數較多。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表示,因為這個季節容易有鼻敏感、感冒,經常用紙巾擦鼻,增加鼻腔黏膜撕裂風險,令微絲血管爆裂,較易引致流鼻血;再加上冬天寒涼乾燥,如果鼻腔不夠濕潤,也易令鼻腔黏膜撕裂及微絲血管爆裂,引致流鼻血。
任何人也有流鼻血風險,但以小朋友及老人家特別高危。劉偉業解釋,鼻腔內的「利特氏血管叢帶」,由於小朋友鼻腔黏膜並未完全生厚,而且他們一般較多不良習慣動作,如挖鼻子、揉鼻子等,如果鼻子狀態健康,應沒甚大問題。但遇上天氣乾燥,加上他們免疫力較弱,較容易患上感冒、鼻敏感等,特別脆弱的鼻腔黏膜,經不起手多多的「襲擊」,容易出現皮破血流的畫面。
長者患心血管病 服藥阻凝血
老人家之所以高危,成因有別於小朋友。劉指出,不少長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令血管變得較為脆弱;加上他們長期服用藥物,對早已脆弱的血管造成更多「傷害」。例如患有心房纖顫這種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的長者,需要長期服食俗稱薄血丸的抗凝血劑,透過藥物阻止身體產生凝血因子,預防中風及其他併發;但與此同時,正因藥物阻礙了凝血功能,所以較容易出血,當中包括流鼻血。阿士匹靈是一種用於預防心腦血管阻塞的常見藥物,長期服用,因抑制血小板凝聚的過程,增加某些部分出血的風險,如流鼻血。
正確止血 頭向前傾勿後仰
流鼻血時,要保持鎮定、放鬆心情,找一處安全舒適地方,作正確止血方法。患者坐下來,頭部微微向前傾,用手指壓住鼻翼兩側,目的在於壓迫鼻中隔黏膜下方出血位置;改用嘴巴緩緩呼吸,持續壓10至15分鐘,直到止血為止。一般情况下,鼻血應該在20分鐘內停止。同時亦可用冰袋冷敷,收縮血管,減少流血。
紙巾塞鼻可損鼻膜
劉偉業提醒:「止血期間,頭部切勿向後仰,以免鼻血向後倒流,流至肚子,可能產生反胃的不適感覺。亦不要把紙巾塞進鼻內,以為可以止血。因為紙巾質地較粗,有可能弄損較薄弱的鼻黏膜,反而會增加出血量。如果20分鐘仍未止血,或後鼻道流出血,應盡速就醫。不時反覆出現流鼻血,亦要小心,因為可能代表一些警號,如鼻竇炎、鼻咽癌,醫生會安排鼻咽鏡檢查,觀察鼻腔、鼻咽及咽喉情况;亦可能安排驗血,檢驗血小板、血色素等水平是否正常。」
小貼士:飲食清淡少揉鼻 合谷迎香通血氣
流鼻血是十分常見徵狀,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及季節。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以及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健康及生命科學系高級講師、註冊中醫關德祺,為大家提供預防流鼻血的建議。
.室內室外要夠濕
乾燥的天氣,很多時是流鼻血的導火線,所以保濕滋潤的工夫絕不可少,例如多在鼻腔塗抹凡士林、多聞蒸氣等。如果想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不妨長時間開啟加濕器,尤其使用電暖爐時,空氣十分乾燥,更需要加濕器。在乾燥日子,外出時戴口罩,可令鼻子經常保持一定濕潤,減低流鼻血、鼻敏感等徵狀。
.改善不良生活模式
減少一些手多多的不良動作,如挖鼻子、揉鼻子等,以免增加鼻腔黏膜受損風險。改善其他不良生活模式亦很重要,因為從中醫角度,經常通宵熬夜、過度勞累、吃太多「熱毒」食物(如牛肉、羊肉、燒烤食物、煎炸食物、辛辣刺激食物)、煙酒等,均容易引致身體上火(即熱氣),是流鼻血其中一個主因。
.飲食清淡忌熱毒
想減低身體上火,飲食必須以清淡為原則,多吃蔬菜及水果,尤其是性平的食物,如蓮子、百合、沙參、玉竹、木瓜等。西洋菜蜜棗杏仁豬骨湯具潤肺清熱之效,但西洋菜性屬寒涼,寒底不宜多吃。其他滋潤食療還有蓮子百合糖水、蜜糖、花膠等。
吃火鍋是不少人秋冬的至愛活動,大家圍着熱辣辣的火爐進食,會否引致熱氣,增加流鼻血風險?其實這飲食模式並不熱毒,材料才是關鍵,牛肉、羊肉、雞肉、麻辣等都是熱毒食物。想減低熱氣,選用食材應以清淡為原則,多吃蔬菜,減少熱毒食物。
.穴位保健
從中醫角度,經絡運行不均衡,可增加流鼻血風險。適當按摩相應穴位,有助改善血氣運行速度。合谷穴有「止痛大穴」之稱,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位於第一二掌骨之間、兩骨相合形狀如山谷的地方。平時用拇指輕揉該穴位,有助改善血氣運行。
用食指輕揉主治鼻塞、鼻出血的迎香穴。此穴屬於手陽明大腸經,位於鼻翼外緣的中點,旁開0.5寸處的鼻唇溝陷中,左右各一穴。每天做2至3次,每次3至5分鐘。
除預防作用外,這兩個穴位亦有助紓緩流鼻血後的不良症狀。流鼻血時,先利用正確方法止鼻血;止血後,可輕揉合谷穴,或按壓迎香穴,有助改善血氣運行。大約做3至5分鐘。

原文: https://health.mingpao.com/流鼻血-小朋友-長者高危一族-教你正確止血方法-預/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