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耳鳴】當耳鳴合併耳悶持續未改善! 醫示警:1癌症恐找上你

【耳鳴】當耳鳴合併耳悶持續未改善! 醫示警:1癌症恐找上你

搭飛機的時候、在高樓大廈搭電梯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因為氣壓的變化而感受到耳悶、耳鳴的症狀,短暫的症狀可以用吞嚥來恢復正常;有些人卻是因為疾病,長期受到耳鳴的困擾,常見會造成耳鳴的疾病像是中耳炎,就像感冒一樣,經過藥物治療很快就能痊癒。不過,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提醒,還有一種疾病恐怕是耳鳴族群萬萬料想不到,那就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癌症之一「鼻咽癌」。

鼻咽癌為何會引起耳鳴呢? 「鼻咽」與「耳咽管」是鄰居

鼻咽癌為何會引起耳鳴呢?耳鼻喉科權威醫師李宏信解釋,這得從鼻咽的部位談起,「咽」指的是上喉嚨,位於懸雍垂的後方,鼻孔將空氣吸入進到鼻腔進到上喉嚨,接著空氣會經過咽喉而向下彎的轉角,這個轉角處就是「鼻咽」;至於在耳朵構造方面,從耳朵往裡面延伸,先是經過外耳道再到鼓膜(耳膜),接著是中耳部位,直到內耳深入往下探就是「耳咽管」,而耳咽管的位置剛好就是在鼻咽旁的小洞延伸出的管道。

鼻咽癌是發生在鼻咽處,會逐漸長大而阻塞耳咽管的開口,位於鼻腔之最後端側下方,鼻咽癌症張大或擴散入侵或阻塞耳咽,就會有耳悶的現象,也常因鼻黏膜腫脹,壓迫耳咽管開口而產生耳悶症,這種情形最為常見,倒是因鼻咽癌而發生的不多,所以有耳悶或耳鳴症狀的病人,只有萬分之一的發生率,因此不必驚慌或恐懼,可以透過檢查排除鼻咽癌為病因,民眾大可不必過於擔心。

因此,當鼻咽出現腫瘤,也會使得它的「鄰居」耳咽管阻塞,導致空氣無法進出而形成耳悶,並且阻塞鼻腔;一旦鼻涕倒流,進入中耳便會引發中耳炎,若鼻涕再往內耳蝸牛體與三半規管倒流,則會引起內耳發炎,進而導致耳鳴。若民眾有長期鼻塞、耳悶、耳鳴等症狀,藥物治療好一陣子仍不見起色,務必提高警覺心,檢查是否罹患鼻咽癌。

哪些族群好發鼻咽癌? 化放療期間也可能出現耳鳴症狀

李宏信指出,鼻咽癌是中國人較容易得到的癌症,尤其以江南一帶如廣東、福建、江西與浙江等地為主要流行地區,而江北地區反而較少有鼻咽癌案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與基因遺傳有關,除此之外,醫學上推測鼻咽癌常見的致病因子有家族病史、經常食用煙燻或醃漬食品(內含致癌物質亞硝胺)、吸菸、長期吸入化學原料。此外,EB病毒感染也會導致鼻咽癌的發生,就像人類乳突病毒會造成子宮頸癌發生,B型肝炎病毒會間接帶來肝癌,鼻咽癌的發生也可能因病毒而起。由於外國人很少有鼻咽癌的病例,亞洲人中又以中國人為好發族群,因此有人稱之為「中國人特有的癌症」,因此病例並不多,值得注意的是,鼻咽癌除了耳悶耳鳴症狀外,尚有許多症狀在發病時就會出現,病程到了晚期可能進而破壞咽喉,但目前醫學發達,幾乎在初期就能得到良好控制,而且治療效果很好,幾乎可以痊癒,且僅少有復發的情況。

由於鼻咽癌發生的部位接近頭部,手術治療危險性高,因此無法進行手術切除,僅能使用放射性治療及化學治療。前者是以放射線破壞癌細胞來達到抗癌效果,使用的是鈷60或直線加速器,據臨床研究顯示,目前治療後的5年存活率可近70%;後者是運用化學藥物殺死癌細胞。李宏信提到,上述兩種治療方式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正常細胞與組織,因此耳鳴的症狀也有可能是在治療期間出現。

造成耳鳴的原因眾多 先排除重症可能再對症治療

李宏信補充說明,雖然鼻咽癌會引起耳悶、耳鳴症狀,但民眾也不必過於驚慌,因為造成耳鳴的原因除了中耳炎、放射線的破壞、少數化療藥物破壞、鼻咽癌腫瘤,還有帶狀皰疹病毒也會產生耳鳴,眾多原因都有可能引發耳鳴產生,建議連續幾天耳鳴不斷的患者,應先就醫檢查,確認病因後,再對症下藥,先不必自己嚇自己。

若因有耳鳴症狀,間接發現罹患鼻咽癌該如何治療?李宏信強調,癌症還是必須優先治療,待癌細胞得到穩定控制,後續再來治療耳鳴;至於耳鳴患者,若已排除鼻咽癌可能性,則應及時介入治療,以改善耳鳴症狀,有機會可以恢復正常。

目前已知耳鳴的發生與內耳神經受損有關,治療時首先使用類固醇降低病毒的破壞,約1到2週後,再服用促進內耳血液循環順暢及幫助內耳神經復活的營養補給,經過修復後,大部分的患者能在1到2個月內有明顯改善。因此,只要依據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指示,分階段耐心治療,便能擺脫耳鳴困擾,找回原有的生活品質。

女子耳朵疼痛發癢

耳朵

原文: 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oqkW7xw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