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頭頸癌的關注度不及大腸癌及乳癌,但亦屬本港常見癌症之一
每年造成約210宗死亡個案,死亡率達三成。頭頸癌本身及手術治療均可影響吞嚥、言語等功能,加上此症有年輕化趨勢,因此近年治療上趨向保留器官,更著重輔助性電療、化療、標靶及免疫治療,減少後遺症。
頭頸癌指腦部及甲狀腺以外,於頭頸部位出現的癌症,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義務秘書、外科專科醫生黎逸玲表示,頭頸癌指腦部及甲狀腺以外,於頭頸部位出現的癌症,並以原發部位命名,如鼻咽癌、口腔癌、喉癌等,病理表現以鱗狀細胞癌為主,佔約九成;風險因素包括吸煙、喝酒、HPV或EB病毒等感染,以及遺傳因子改變等。
頭頸結構複雜
根據發病位置不同,患者會表現出不同徵狀,例如口腔癌常見數周不愈的痱滋、口咽及下咽部位癌變則會吞嚥及發聲困難。黎逸玲指,外科手術是頭頸癌的核心治療之一,根據檢查結果去決定腫瘤及其邊緣的切除範圍,有需要亦會處理頸淋巴結,「頭頸結構複雜,腫瘤位置或影響手術切割範圍及重建的需要,如舌癌長於舌尖,只須切除部分舌頭;如於舌側位置,或須同時切除部分牙骨;接近舌根的話,則可能要全舌連同聲帶切除。傷口大的話便需要做重建手術。」
盡量保留器官
雖然切除範圍愈大愈有助降低復發風險,但難免帶來破壞及後遺症,包括外觀、咀嚼、吞嚥、發聲、呼吸等,亦有個案需要永久以胃管進食,或透過造口呼吸,大大影響生活,於是近年頭頸癌手術治療偏向盡量保留器官,再輔以電療、化療、標靶或免疫治療。
而免疫治療有可能出現炎症性副作用,暫時亦不適用於鼻咽癌一線治療。
香港頭頸科醫學會主席、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林嘉安續指,「若針對轉移性頭頸鱗狀細胞癌,過往一線治療是化療及標靶治療,而最近的第三期臨床研究證實,單用免疫治療PD-1抑制劑或聯合化療同用,比傳統化療及標靶治療有更佳整體存活效益,減低死亡風險約兩成,現成為一線治療的新選擇。」而免疫治療有可能出現炎症性副作用,暫時亦不適用於鼻咽癌一線治療。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癌症/發聲吞嚥突困難-或患頭頸癌/348049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