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游泳、洗澡後,家長可能會擔心「耳仔入水」可引發中耳炎,兒科專科劉成志醫生指出,這是錯誤的觀念,導致中耳炎的最主要成因是十分常見的傷風感冒,急性中耳炎更有可能併發成慢性中耳炎,隨時「上腦」引致腦膜炎。一位3歲男童因頻繁傷風感冒而求診,但醫生發現他說話緩慢、以單字對答,檢查後才發現原來他因慢性中耳炎而影響聽力,令其說話能力發展較同齡小朋友慢,須以手術控制情況。
耳朵入水非病因
人體中耳外有一層密封的耳膜,除非耳膜有破損,否則異物不可能經耳道進入中耳。劉醫生解釋:「與中耳炎有密切關係的是耳咽管,它是位於中耳腔的一條通道,作用是調節中耳壓力,其『唯一出口』連接喉嚨和鼻咽。」一旦上呼吸道受感染,耳咽管黏膜腫脹,無法排走鼻涕和痰液,病毒或從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中耳炎反覆復發可演變成慢性
在兒童階段,位於耳咽管出口的腺樣體比較活躍,防止病毒、細菌從鼻腔入侵身體,成年後腺樣體會縮小。但當小朋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鼻敏感時,會令腺樣體變得肥大,劉醫生提到:「肥大的腺樣體會阻塞耳咽管出口,耳咽管內積聚分泌物,更容易引發中耳炎。」更甚的是,如急性中耳炎反覆復發,可演變成慢性中耳炎,有機會影響聽力,亦因中耳接近腦部,中耳的積液或「上腦」變成腦膜炎,問題不容忽視。
幼兒拉扯耳朵、哭鬧 家長勿掉以輕心
患急性中耳炎的小朋友會發燒,並伴有鼻塞和咳嗽等病徵,劉醫生說:「患上中耳炎會大多會引起嚴重痛楚,年齡稍大的孩童能夠表達耳痛;若是幼童則會有經常拉扯耳朵和發脾氣等表現,家長可多加留意。」一般而言,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如病情未有改善,如持續發紅和腫脹,則可能需要刺穿耳膜,助排出中耳積液。一旦演變成慢性中耳炎,醫生或考慮為患者放入中耳導管,用作通氣,排出積液亦減少復發機會。
慢性中耳炎或影響聽力 預防先要增強抵抗力
劉醫生分享,一名3歲男童不時因傷風感冒而求醫,惟一次會診期間醫生發現他呼吸聲大、說話緩慢且只能以單字溝通。經檢查後,發現男童因腺樣體肥大及上呼吸道頻繁受感染,因而患上慢性中耳炎,亦已影響聽力,導致說話能力發展遲緩。醫生遂在男童的耳朵放入導管,以解決中耳積液的問題。另外亦切除腺樣體,以免長期壓著耳咽管,減少中耳炎持續復發。經過治療後,男童的慢性中耳炎已受控,聽力回復正常,說話能力亦與同齡兒童無異。
預防中耳炎需由「源頭」入手,避免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劉醫生稱:「日常做到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能增強抗抵力。家長也可考慮安排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如有不適便應盡快求醫,以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5716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