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游泳時耳朵進水是平常事

新冠疫情陰霾下,這個暑假雖與以往不太一樣,但大熱天嬉水,仍是不少家長為孩子安排的首選暑期活動。游泳時耳朵進水是平常事,然而坊間流傳指耳內有積水,有機會令病毒或細菌入侵,引致中耳炎,以及新冠病毒或會有機可乘,究竟是否屬實,又該如何防禦?由專家為大家釋疑。

上呼吸道受到感染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明德國際醫院耳鼻喉專科醫生賴廣麟表示,一般來說,中耳炎是指「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是源於上呼吸道受到感染,而鼻腔與喉嚨又與中耳相通,因此病毒及細菌可經過鼻咽管進入中耳,致令中耳病毒或細菌入侵,從而引致所謂的「急性中耳炎」。

賴醫生指,由於兒童耳咽管較成年人短小,加上其耳咽管構造也令病毒更容易進入中耳,因此2至6歲年幼孩童患中耳炎的機會特別高,尤其在他們患感冒後,耳咽管發炎會令病毒及細菌相對容易地流入中耳,引致發炎。至於小朋友6歲後,耳咽管及頭部結構的發育相對較為健全,患中耳炎機率也因而逐步下跌。

病徵與一般外耳發炎類近

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一旦患上中耳炎會出現甚麼病徵?好讓家長掌握帶孩子及時就診, 賴醫生說:「通常孩子患中耳炎,初期耳朵會經常感到不適,不時會掏耳孔甚至拍打耳朵,其後更會出現耳朵疼痛、流濃、發燒、嘔吐等徵狀。」

他強調,由於患中耳炎的孩子年紀一般都很小,不懂向父母解釋自己生病,而中耳炎的徵狀與一般外耳(耳膜外)發炎類近(外耳發炎通常發病初期已經會流濃,而且不會發燒,中耳炎主要是有耳朵疼痛、發燒等徵狀),因此孩子一旦出現耳痛、流濃、發燒,幼兒又不時哭鬧不安,宜盡快去看醫生,以免因中耳炎引起嚴重併發症。

對於孩子來說,中耳炎最大傷害是可引起多種併發症。由於細菌可四處游走,如進入中耳後,可引起「乳突骨」發炎、走上腦部則可引發腦膜炎。耳內積濃也有機會令耳膜穿孔,耳膜一旦未能完全復完,日後耳膜發炎機率會明顯上升,孩子聽覺也會受影響。

治療中耳炎主要仍然是依靠藥物,賴醫生說:「一般會用止痛藥及退燒藥減輕患者痛楚,同時會處方一星期藥量抗生素,以抑制細菌滋長。如有耳內流濃,也會用含抗生素的耳藥水,供患者滴入耳內。」他強調,用藥最重要是防止出現併發症,如發現已出現併發症,有機會需要入院治療,甚至開刀做手術。

游泳不會增加患中耳炎的機會

雖受疫情影響,現時泳池在有限度開放情況下,不少家長仍會選擇游泳作為孩子消暑活動。坊間流傳游泳會引致中耳炎,賴醫生澄清,游泳並不會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機會,因為泳池水只會在外耳積聚,即使是游泳時嗆了幾口水而引致細菌入侵,受影響也只是外耳,因此游泳與中耳炎實際上沒太大關係。

他補充說:「當然,外耳炎不代表不用預防,最重要是保持耳內乾爽,切忌用綿花棒挖耳孔,因會弄傷耳內皮膚,如真的要去除耳內水分,可用將溫度調校至微暖的風筒吹乾,很多人也會使用耳塞,然而耳塞對防止感染外耳炎沒有太大功效。」

至於現時最多人關心的新冠肺炎,賴醫生指,由於在更衣室內難免要脫下口罩更衣,新冠病毒有機會通過飛沫傳播,因此游泳傳播新冠病毒的機會仍是存在的。

賴醫生續指,引起中耳炎主要原因其實來自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鏈球菌是其中一種常見導致中耳炎的病菌,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他又表示,鼻敏感會不斷流鼻水及鼻塞,影響耳咽管功能,增加患上中耳炎機率,因此多做運動,強化呼吸系統功能,是很有效的預防中耳炎良方。

至於市面上各種用於清潔耳鼻的噴霧,賴醫生坦言,這類產品作用其實不大,只要做好日常清潔,保持耳內乾爽衞生已足夠。

賴廣麟醫生 Dr Nelson Lai
賴廣麟醫生 Dr Nelson Lai – 耳鼻喉專科醫生

暈眩原因

原文: https://www.ohpama.com/670236/生活健康/健康百科/泳季防耳道感染-2至6歲感染機會高-耳內積水增風險/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