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鼻鼾太大聲、呼吸不暢順?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徵兆

鼻鼾太大聲、呼吸不暢順?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徵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被自己鼻鼾聲弄醒過,或睡覺時呼吸突然不暢順?

看似小事情,但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徵兆!在香港,超過十萬人長期受到睡眠窒息症的困擾,但並非所有人都對這個疾病有深入認識而耽誤求診,以致病情加重。

什麼是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是睡眠障礙的一種。睡眠時,患者的呼吸會明顯減少,甚至短暫停止,令身體缺氧。一般會發生於淺睡期與做夢的期間,令患者在窒息後掙扎醒來,待呼吸正常後再入睡,嚴重影響睡眠質素。

患者的呼吸會於睡眠期間短暫停止或減少25%,令血含氧量下降超過4%。每晚可發生十數次甚至數百次不等,每次數秒至一分鐘以上,以致患者起床後仍容易感到疲倦。

為甚麼會在睡眠中窒息?嚴重甚至可致命?

當上呼吸道肌肉鬆弛、張力下降,在熟睡下進一步放鬆時,呼吸道會變得狹窄,因而產生鼻鼾。而當呼吸道收窄至完全阻塞時,便可能會出現睡眠窒息。

睡眠窒息僅為短暫性的,雖不會直接致命,但可能會誘發其他問題

如患者因睡眠質素下降,導致休息不足,會影響日間精神及工作,亦容易引起交通意外。而且長時間得不到適當的治療,令患者睡眠時經常缺氧,有機會導致高血壓、心律不正、心臟病、中風、肺功能受損、紅血球增多症、第二型糖尿病;嚴重的更會突然猝死。

睡眠窒息症主要分為三大種類,包括:

1.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最常見的窒息症,約百份之九十的患者均屬此類。因為上呼吸道過窄,令空氣未能順利通過,以致患者窒息。呼吸道過窄可因喉部組織鬆弛、舌頭位置較後、鼻甲過大、鼻窒、肥胖、扁桃腺脹大、嚴重鼻敏感所致。

2. 中樞性睡眠窒息症

因腦部受創、曾經中風、腦部活動減慢,影響腦部的「呼吸中心」,導致腦部中樞系統未能將呼吸訊號傳送至有關器官,影響呼吸規律,導致窒息。此病亦可因藥物或高海拔誘發。

3. 混合性睡眠窒息症

上述兩種睡眠窒息症同時發生。

睡眠窒息影響夜間呼吸 休息不足易暴躁、反應差

如發現以下的徵狀,有機會是睡眠窒息症的警號,要多加留意。入睡後有嚴重、異常大聲的鼻鼾;不時出現窒息情況,即呼吸完全停頓長達十秒或以上;而因沒有足夠氧氣供給身體使用,患者會立即驚醒,並會感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難。

因夜間沒有充裕的睡眠,導致精神不足,影響日間的正常生活及工作效率。如白天經常感到頭痛、嗜睡、疲倦乏力;開始覺得反應遲鈍、無法集中精神,亦出現記憶力衰退,須立即求診。若睡眠窒息長期無改善,會有焦慮、脾氣暴躁、情緒低落等問題,甚至會阻礙性機能。

六類人士要小心 患睡眠窒息症風險倍增

出現以下特徵的人士,會有較高風險患上睡眠窒息症,請多加留意。

  • 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
  • 體型較肥胖、癡肥人士
  • 先天問題,如:頸短、嘴小、上顎深窄、下顎後縮、頸圍或扁桃腺較大
  • 鼻中隔彎曲、鼻骨移位、鼻息肉患者
  • 患有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功能過低
  • 服用鎮定劑,安眠藥

兩個簡易小測試 判斷睡眠窒息症

愛普沃斯嗜睡量表:計算特定活動時打瞌睡情況,以初步計估嗜睡程度。0-7分 : 嗜睡情況正常;8-11分 : 嗜睡情況稍多;12-15分 : 嗜睡情況明顯;16-24分 : 嗜睡情況嚴重。患睡眠窒息症的人一般分數都會高於16分。需要配合其他的檢查作更詳盡的診斷。

多項睡眠電圖檢查:利用儀器記錄及分析患者的睡眠情況,包括:腦電波、眼球活動、肌肉活動、血含氧量、口腔及鼻腔的氣流、胸部及腹部活動、鼻鼾的聲浪,並錄影患者整體睡眠活動,再作出診斷。

每小時窒息5次即屬確診 依睡眠窒息症種類作治療

綜合睡眠測試得出的結果,醫生會按數據及情況為病人診斷是否確診及患哪一類睡眠窒息,更會因患者的嚴重程度建議適當的治療。如每小時有5次窒息就屬確診,5至15次屬輕微,15至30次為中度,多過30次屬嚴重。

要改善輕微的睡眠窒息症

要改善輕微的睡眠窒息症(每小時窒息5至15次),應先養成健康飲食及運動習慣,以控制體重並減少氣管周圍積聚脂肪阻塞氣管;盡量避免飲酒,和睡前服用鎮靜劑;建議採用側睡的睡姿,或佩戴牙膠、牙托,可以減少舌頭下墜而阻塞呼吸道的機會。

而中度及嚴重睡眠窒息症患者,或須長期使用正氣壓呼吸機,亦可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手術以改善問題。

以上內容、療法只供參考並因人而異,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或診斷。如有需要請及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了解。

你有鼻鼾嗎?

鼻鼾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59341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