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治療面癱的黃金期

治療面癱的黃金期

面癱原因

面癱,即面部神經麻痺(Facial nerve palsy),顧名思義即是面部肌肉癱瘓。患者的一般症狀是口眼歪斜、流口水等等。面神經為十二對腦神經中的第七對腦神經,主要負責控制面部表情、淚腺與唾液腺之分泌及舌部之味覺。如果因受傷或感染等引起損傷,便會造成神經功能的障礙。

約有八成的面癱患者是因病毒感染所引致。最常見為急性單側面神經麻痺 (又稱貝耳氏面神經麻痺, Bell’s palsy)。目前研究已證實,貝耳氏面神經麻痺與單純性庖疹第一型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有關。另外一種常見的病毒性面癱為帶狀庖疹病毒引發的侖謝亨特氏症候群 (Ramsey-Hunt Syndrome)。此外,還有其他原因可引致面癱,包括創傷性如車禍等的外傷;發炎性如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合併膽脂瘤;腫瘤如腦部、面神經或口水腺瘤;而先天性病因則可能由Moebius綜合症(遺傳性神經失調疾病) 引致。

發病後三至七天: 治療黃金期

根據研究顯示,由於病毒感染的面癱,如能在「治療黃金期」,即發病三至七天內接受適當的治療,在復原的比率及病情上,皆有良好效果。所謂適當的治療,即合併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與類固醇,病人一般需要一個星期的療程。約八成的貝耳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三到四周之內會恢復原來的功能,而帶狀庖疹病毒所引起之面神經麻痺,則有約五至六成的病人會痊癒。

一般而言,面癱的發病時間可分為急性、非急性和慢性三種。急性面癱即是剛發生的面癱,例如因車禍導致面部神經受損。醫生一般會考慮作面部手術的可行性,把受損的面神經接駁;若面神經受損太多而不能直接接駁,亦可考慮移植耳大神經 (Great Auricular Nerve) 或腓腸神經 (Sural Nerve) 作醫治。

同是屬於急性的貝耳氏面神經麻痺(Bell’s palsy)和侖謝亨特氏症候群 (Ramsey-Hunt Syndrome),治療方案則以藥物為主,手術為次。若面部功能康復未如理想,會配合物理治療以訓練患者控制面部的肌肉。

若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而導致延誤,或是在藥物及物理治療後仍無法恢復面部功能,患者便可能會有面部肌肉失控、眼睛閉合不全及歪嘴等後遺症。這時候的面癱可分為非急性 (病發後年半至兩年)或是慢性(病發後兩年以上) 兩種。

治療非急性面癱,取決於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因此醫生會先為患者進行面部肌電圖測試 (Facial Electromyography)。 如果面部肌肉功能仍然正常,可施手術把舌神經 (Hypoglossal Nerve)或是另外一邊的正常面神經(Cross-Facial Nerve Graft),接駁至受損的面神經,恢復對面部肌肉的控制。

慢性面癱的患者,很多時面部肌肉會出現神經性肌萎縮 (Denervation Muscular Atrophy)。這時接駁神經手術已不能令萎縮的面部肌肉回復功能。他們需要作靜態的面部重建手術。例如,鉑金植入手術 (Platinum Lid Chain),可以重建眼瞼的保護功能,解決眼睛無法閉合的問題,以及防止角膜因長期外露而受到感染。

原文: 此文章刊登於資本雜誌7月號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