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喜愛挖耳,但此舉恐會令耳朵出現嚴重損傷!台灣一名30歲男子因享受「顱內高潮」而經常去採耳,惟每次挖耳時都會因為太舒服忍不住顫抖,經常刮傷耳道、佈滿血塊,最終更導致耳膜被刮破,令耳朵逐漸失去聽覺,需求醫處理。醫生提醒4類人不建議採耳,而一般人士除非耳垢濕黏無法自行排出,否則亦不需要定期挖耳。
台灣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醫生於當地健康節目分享上述病例,指一名男子因耳朵不適到院求醫,用耳鏡檢查發現,其耳內有不少陳舊傷口,耳壁佈滿大大小小的血塊,有些位置更有血絲滲出,而耳膜亦出現些許破損。吳醫生了解情況後,得悉男子經常到朋友開設的採耳工作室採耳,但每次太舒服時會忍不住顫抖一下,耳朵經常被刮傷。
吳醫生為男子治療,並提醒他採耳時要多加小心。不料之後接連數周,對方又因類似情況到院求診,最終更因為要求採耳師清除耳道中血塊,過程中又忍不住顫抖,導致對方手中的工具如刮刀般刮破耳膜,令耳膜嚴重受傷並逐漸失去聽覺。吳醫生表示,男子到院時耳膜內積滿血塊,耳膜有四分之一面積破損,雖然經治療後目前恢復聽力,卻遺留下無法逆轉的耳鳴問題。
4大類人不宜採耳
吳醫生解釋,人體本來就會有新陳代謝,耳垢在咀嚼或吞嚥時,會慢慢跌出耳道之外;除非有些人耳垢非常濕黏如花生醬一般,可能需要尋求採耳師協助,否則一般人士並不需要定期挖耳。此外,以下4大類人亦不建議採耳:
- 患有先天小耳症
- 耳道比較彎曲人士
- 耳朵曾受傷或開刀
- 耳朵正處於 慢性發炎狀態
吳醫生續指,有些人耳朵構造較特別,如患有先天小耳症人士,耳朵較為狹窄不宜採耳;其次耳道較為彎曲、曾受傷或開刀人士亦同樣不適宜;假如耳朵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例如患有慢性濕疹、耳內濕潤含有水分等患者,過度刺激耳道容易導致細菌感染,恐引發耳廓軟骨膜發炎,嚴重起來更會令聽覺神經受損,即使開刀治療聽覺仍難以恢復。
耳膜穿孔需小心護理 細小傷口可自然癒合
香港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資料指,一般細小耳膜穿孔不會明顯影響聽覺,但若穿孔較大,聽力會受影響減弱。假如遇到耳膜穿孔情況,必須要妥善處理,如果護理不當引發感染,很可能導致耳道出現流水、疼痛等徵狀;甚至引發中耳炎,繼而損壞聽小骨或聽覺神經,令弱聽加深;
若得到妥善護理,細小的耳膜穿孔會於數十日後自然癒合,但若經過長時間護理及觀察後,穿孔仍未癒合,則可考慮進行補耳膜手術。如果出現感染徵狀,應盡快諮詢醫生並按醫生建議用藥。
醫生:不建議自行採耳
本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陳鍵明曾接受《晴報》記者訪問,他不建議市民用棉花棒、耳刮等器具採耳,因為採耳方法不當會有可能把耳垢越推越入,引致耳道發炎、影響聽力。陳醫生解釋,耳垢是皮屑、油脂、毛囊分泌物的混合體,清理後一樣會再生,若多次使用「洗耳」清潔液更會有機會令耳內過分乾燥,並增加皮膚損傷的風險甚至損害耳垢自動推出的能力;若感耳痛或聽力受阻,多為耳垢嚴重阻塞,應盡早求醫;若只是一般耳痕、內部發炎或敏感,可輕輕在牙骹位置按摩,切忌用工具伸入耳道試圖「止癢」。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21613/耳朵健康-30歲男熱愛採耳-耳道頻受傷出血-1動作致耳膜破裂永久耳鳴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