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病又稱為分泌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及滲出性中耳炎。中耳積液是其中一種慢性中耳炎,其病徵是因為液體停留在中耳所致,影響耳膜及聽小骨傳導聲音,導致傳導性失聰,是兒童和成人常見的聽力下降原因之一,在冬季和春季較常見,原因跟上呼吸道感染有關,但亦可以因為耳咽管功能障礙而產生。耳咽管是中耳通往鼻咽的管道,把耳朵連接鼻腔,令中耳能有足夠的通氣,如耳咽管不能正常運作,中耳無法正常通氣,液體便從中耳壁滲出並殘留在中耳內。耳咽管功能障礙的原因很多,如兒童腺樣體肥大、鼻炎、鼻咽癌及電療頭頸腫瘤等。
中耳積液主要臨床症狀是聽力下降,不過有時把頭前傾或傾向正常的一邊,亦可暫時改善。
兒童常因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而就醫。如果只有一隻耳朵有積液,另一耳朵聽力正常的話,中耳積液問題可能長期不被察覺,直到學童保健時檢測聽覺才發現。除了聽力問題外,病人還會感到有耳鳴,耳內有膨脹感,甚至會有輕微不平衡的狀況。
檢查最重要是找出中耳積液的原因, 必須要排除是鼻咽癌引致,尤其在港澳及廣東省鼻咽癌多發的地區,醫生會用電子鼻咽鏡仔細檢查鼻咽部分,需要的時候還會抽血或安排磁力共振檢查。純音聽力測試亦是必須的檢查,中耳積液導致聽力損失的狀況不一,醫生會根據病人失聰的程度而決定治療方法。
在排除了鼻咽癌後,醫生一般都會先採取保守性或非手術治療,觀察中耳積液會否自行散去。觀察期間會治療鼻炎,改善耳咽管的功能,有時會鼓勵病人按鼻鼓氣,來打開耳咽管。
如果3個月後中耳還是積液,便須要考慮手術治療。醫生會在耳膜上作一個很小的切口,把藏在中耳內的液體抽出,然後在耳膜上放置導管,以改善通氣。導管一般會在半年後自動排出,而耳膜亦會自然癒合。如果中耳再度積液,醫生除了放置導管外,還會切除肥大的腺樣體或做擴張耳咽管的手術。
原文: https://health.hkej.com/health/article?suid=3372490&subjectline=中耳積液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condition solel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bove. 以上資訊僅提供教育用途。你應該諮詢醫生有關的治療方法,而不應完全依賴網站上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