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瘤 64歲婦單側耳鳴聽力下降

1名64歲婦人最近飽受左側耳鳴之苦,被老公抱怨「我講話妳都沒在聽」,後來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側小腦橋腦角長了一顆四公分大的聽神經瘤,經神經外科團隊手術切除,聽力雖恢復,但有缺損,但至少命保住了。 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施亮均說,患者近年來飽受單側耳鳴、聽力衰退之苦,但沒有頭暈、頭痛、顏面神經麻痺、平衡功能異常等症狀。到診時先安排聽力檢查,發現左耳聽力不佳,於是再安排腦波檢查。因檢查時左側腦波沒有反應,代表左耳聽覺神經可能有東西擋住了,最後藉由核磁共振(MRI)影像檢查,發現四公分大的「聽神經瘤」。 他說,聽神經瘤主要長在「小腦橋腦角」(小腦和橋腦所形成的三角地帶),幾乎95%是良性腫瘤,且生長非常緩慢,臨床病例也不多,約只有10萬分之一。由於小腦負責維持平衡和動作協調,橋腦則與呼吸調節、睡眠周期等重要功能有關,因此若是聽神經瘤不斷長大,壓迫周圍組織,受損症狀會愈來愈明顯,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聽神經瘤的特徵主要為單側耳鳴及聽力衰退,少數伴隨耳悶或耳脹、頭痛、眩暈、步伐不穩等。若是3.5公分以上的聽神經瘤,一般會建議接受開顱手術,殘留部分再以加馬刀治療;至於3.5公分以下的腫瘤或病患不適合、不願採用開顱手術,則建議加馬刀治療。 施亮均說,民眾平時也要注意「危險耳鳴」,包括單側耳鳴及搏動性耳鳴,後者就是聽起來會有像是流水聲、咻咻聲或呼呼聲,多半與腦部、頸部的動靜脈血管異常有關,例如血管硬化、狹窄、阻塞或畸形等,因伴隨著心跳的頻率,所以稱為「搏動性」,若有類似症狀,應盡快就醫。 他說,聽神經瘤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即便初期會造成走路不平衡、聽力減弱、臉麻等併發症,病人多半也只會以為是小毛病不在意,身體會逐漸適應,直到症狀嚴重時才想到就醫。但此時聽神經瘤可能已經長到兩公分以上,嚴重時甚至會壓迫小腦、腦幹及其他顱內神經,引發腦內出血、潰爛感染、吞嚥困難、中風癱瘓等後遺症,民眾千萬不可小覷。若有單側耳鳴,愈早就醫,愈可降低永久性聽損以及其他神經功能的損傷。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原文: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38/7518423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耳疾|暈眩、聽障、耳鳴有救!內耳疾病6大治療攻略

隨人口老化,退化性的內耳疾病成為現在耳鼻喉科治療的常見疾病。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級醫生王拔群表示,內耳疾病包括了眩暈、聽力障礙以及耳鳴等,過去被認為沒有特別好的療效,但這數十年來臨床醫學突飛猛進發展,使許多內耳的問題都已經有了新的解決方案,院內主要提供6大類內耳積極療法。 平衡復健運動 對於急性發作期已經結束,進入慢性平衡失衡狀態的病人,可以鼓勵病人進行前庭平衡的復健運動,透過衛教資料以及網路教學影片的觀摩,鼓勵病人在家做平衡復健運動,減少藥物使用的負擔,以早日恢復良好的生活質素,這對於一些中老年的病人尤其重要。 耳石復位術 王拔群說明,對於一些隨著姿態改變而發生具有特徵性耳石脫落的眩暈病人,除了傳統的藥物治療外,也可以幫病人進行耳石復位術,已迅速解決病人姿勢性眩暈的問題,此復位術一次的成功率可以達到八、九成左右,同時病人也不受到次數的限制,可以重複的施予,但是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正確地確立耳石脫落的診斷。 頑固型梅尼爾氏症病人耳內健他黴素注射治療 對於一些單側聽力已經受損而平衡功能治療效果很差的病人,因為反覆的眩暈發作生活質素很差,這類的病人可以施予耳內的健他黴素注射治療,這類的耳內注射能夠徹底阻斷半規管內的平衡細胞,大大的減少眩暈再發的機會,本科接近20年長時間追蹤治療的結果,發現成功率可以達到七到九成之間。 急性神經聽力障礙的積極性藥物治療 單側的急性聽力損傷可以是由於梅尼爾氏症、突發性耳聾或者是小腦橋腦腫瘤所造成,如果能夠排除掉腫瘤的原因,可以先考慮使用積極的藥物來治療急性神經聽力障礙,這些藥物包括口服的利尿劑與降壓藥水,以降低內耳淋巴囊腫的壓力,或者耳內注射類固醇來減緩內耳發炎的情形,效果都相當的不錯,但是必須要掌握發病的時間。 急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的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 如果病人服用口服藥物或者藥水治療效果不佳,王拔群表示,可以考慮在內視鏡下針對耳內注射類固醇治療,耳內注射類固醇副作用較小,治療效果與口服類固醇差不多, 現在已慢慢成為主流的治療模式之一。 內視鏡下的內耳迷路手術 可以用在內視鏡下進行簡單的迷路破壞手術,可永久性的解除內耳不平衡的症狀。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耳疾-暈眩-聽障-耳鳴有救-內耳疾病6大治療攻略/400555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保護聽覺】港男耳鳴誤當傷風後遺症致全聾 自爆2大影響籲珍惜耳仔

好好愛惜雙耳!一名港男日前自爆耳朵聽力受損經歷,表示除了聽不見更會有2大影響困擾餘生,呼籲網民要「珍惜耳仔」。 事主在連登討論區發文,表示自己在10多年前某日起床,突然發現耳朵裡面傳來有規律「呼呼」的風聲。他起初以為是傷風後遺症,但一兩日後情況惡化,「聽嘢會走音,或者會聽到多一個音,同埋自己講嘢有回音」。事主於是求醫,但醫生仍指是傷風後遺症,再過幾日就會康復。 聽力持續衰弱至全聾 然而,事主的耳鳴一直持續,被轉介至耳鼻喉科檢查。事主做聽力測試,發現一隻耳的聽力已嚴重衰退。由於病情拖延太久,事主無論吃藥或戴助聽器,仍沒有任何改善。幾年之間,事主聽力一直變差,直至連高達100分貝的聲音都完全聽不到,只能感受到聲音「衝擊感」,證實失聰。 耳聾後2大影響 事主坦言,雖然只有一邊耳朵喪失聽力,但對日常影響仍非常大。首先是無法準確判斷聲音來源: 屋企有啲電子設備響,我又唔知係邊,就要慢慢搵。係原地慢慢轉一個圈,留意下聲音大或細去估。同埋人哋喺右邊叫我時,因為我係左耳聽到,我都係會擰頭去左邊…… 其次是在嘈雜環境下難以聽清對話,令他身陷尷尬局面: 只會聽到好散嘅聲音夾雜住啲嘈音,所以公司一有啲大型social場合我就要摺埋,因為聽唔到人講乜,成日要人重覆三四次,個氣氛會好尷尬…… 事主更指,有研究表明聽力有問題的人,到年老時會有更大機會患上腦退化。 至於成因,事主表示醫生並不清楚,唯一排除是患癌的可能。他認為有2種可能性,第一是傷風菌入耳,第二則是曾在聚會中聽到一段時間的巨大喇叭聲,導致聽力受損:「個隻耳之後足足一日聽唔到嘢……可能當時隻耳已經傷咗」。 最後,他呼籲民眾一定要珍惜聽覺,尤其是避免用過大的音量聽音樂: 因為親身體會到聽覺有問題幾唔方便,每當見到有人戴headset、仲要大聲到我都聽到係乜歌時,就會好感嘆點解會有人咁唔愛惜自己聽覺….祝大家身體健康。 網民震驚:聽覺真的很重要 事主的分享引來大批網民關注,紛紛感激他的警世分享;更有人自爆相同經歷,佐證失去聽覺的不便: 耳鳴背後隱藏的健康問題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曾表示,耳鳴是指在環境中沒出現的聲音,只有患者才聽到的聲響,而這些聲響沒特定頻率或節奏,可以是如蜜蜂飛過的「嗡嗡」聲,也可以是如撞咪時的高頻迴音,「總之不是幻聽到人的說話」;至於音量亦可以由微弱至難以察覺,至響亮到影響日常生活。 然而,他強調耳鳴並非一種病,是一種徵兆,成因很多,最常見是聽覺退化,亦可簡單如耳垢阻塞到中耳炎、耳水不平衡,又或鼻咽癌、聽覺神經腫瘤等較嚴重的病症,甚至感冒也可引起耳鳴。 耳鳴會令聽覺退化? 有些患有耳鳴的人,覺得耳鳴愈來愈大聲,聽力也隨之而下降,似乎耳鳴聲令聽覺變差。黃醫生表示,耳鳴並不會令聽力下降,反而是因為聽覺持續退化而令耳鳴變得嚴重。 由退化引起的耳鳴可發生於雙耳,估計是由於聽力降低,傳送到腦部的聲波減少,繼而影響整個聲音傳遞機制,於是產生不正常聲音。因此,部分人佩戴助聽器後,重新聽到更多環境的聲音後,耳鳴情況也會減輕或好轉。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原文: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20473 The information on…

高溫炎熱進出冷氣房恐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使耳鳴、眩暈症狀加劇

近日高溫炎熱,進出冷氣房,高低溫常常相差10度以上,使得耳鳴、眩暈患者的症狀加劇。耳鼻喉科權威李宏信醫師提醒,當民眾身處在氣溫變化大的環境之下,若出現身體調節機制異常、自律神經失調時,不僅身體容易疲勞,更要留意血管收縮所造成的心血管及內耳疾病危機。 溫差大易使血管劇烈收縮,嚴重恐影響心腦血管及內耳神經功能 溫差影響人體有多大呢?李宏信醫師指出,一方面基於熱脹冷縮的原理,在氣溫驟降時,會使血管劇烈收縮;另一方面,人體為了應付忽冷忽熱、變化劇烈的氣溫,必須不斷消耗能量來調節體溫,容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而自律神經紊亂也會進一步造成血管收縮,相當於雙重打擊,考驗民眾的血管健康與彈性。 此時,倘若民眾早已有血液混濁、血管壁硬化導致血管變窄的情況,再加上溫差誘發的血管收縮,血液將頓時無法順利流通,進而截斷了內耳的前庭神經系統的供血和營養補給之路。這是人類維持平衡感的神經系統,一旦失控就會出現眩暈、耳鳴,甚至合併聽力喪失。 促進內耳循環通暢,為耳鳴、眩暈治療之首要關鍵 當耳鳴、眩暈症狀加劇時,常有患者反應自己出現耳悶、頭昏、頭暈、步伐不穩、天旋地轉、噁心想吐,以及視力模糊等其他症狀。李宏信醫師表示,上述都是內耳血管收縮之後,連帶影響到平衡感、內耳神經和視覺神經所導致的症狀。由於內耳血管不通暢、內耳神經又出現長時間營養不足的情況而逐漸萎縮,追根究底還是必須從打通阻塞的血管及促進神經再生營養劑著手。 李宏信醫師認為,這種情況下,在治療耳鳴和眩暈的方式需依照病患的年齡和緊急狀況,施以口服或針劑藥物。針對年長者、腸胃吸收差的人,用打針的方式可直接進入身體而發揮藥物之作用;年紀較輕的人,則服用口服藥物即可打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同時給予內耳神經足夠的營養補給,短則數週,長則半年至1年不等,患者逐漸能擺脫耳鳴或眩暈困擾。 內耳疾病好發這些族群,維持良好血液循環是重點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由於神經出問題無法透過精密儀器檢查出結果,當然也會進行聽力檢查,但初期耳鳴是還不會影響聽力,只能仰賴患者所呈現出的症狀及疾病史來判斷。通常內耳疾病較常發生在容易焦慮、易怒、性急、精神緊繃或易緊張的人身上,其他像是三高、慢性病患者也常有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狹窄或血管阻塞等問題,因此預防三高及慢性病也是在預防耳疾。 另外,經濟、工作或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壓力造成血管過度收縮,則會導致內耳養分供應不足,引發神經萎縮及退化進而產生耳鳴或眩暈等症狀,上述關於耳鳴、眩暈的成因,須特別留意。 為預防血管收縮帶來的潛在因素,李宏信醫師強調,最重要的是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在生活習慣方面,建議少吃重鹹高鈉的食物、規律運動,進冷氣房時,應加件外套保暖,並養成規律的作息。此外,熬夜也是使自律神經失調、影響血管健康的因素,必要時也可服用助眠的藥物,才不致促使症狀加重,同時也要盡量避開危險因子,如此才能減少耳鳴、眩暈發生的風險。 原文: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966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內耳性耳鳴成因複雜小心這些危險因子!5個階段不治療恐聽力受損

多數人的耳鳴屬於自覺性耳鳴,主要是僅有患者自己能聽得到外界沒有的聲音,台灣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耳鳴並非不治之症,根據醫學用解剖才能得知是內耳神經病變所引起,加上長期累積的臨床經驗,只要對症下藥,及早治療、耐心服藥,耳鳴便能獲得改善、甚至消失,還能預防聽力惡化。 內耳性耳鳴成因複雜 這些危險因子都可能埋下耳鳴禍根 台灣李宏信醫師坦言,內耳性耳鳴成因很多,有些耳鳴患者往返醫院看診,做了聽力檢查、斷層掃描檢查或是磁力共振,得到的答案卻是一切正常,是因為照不到神經破壞的情形,又因為精密的內耳構造出現異常,必須切片確定真正病因,這是往生解剖研究用的,因活人是不可以做的,因此在診所或醫院都無法檢查而了解病因。 台灣李宏信醫師指出,耳鳴主因是內耳蝸牛體神經細胞破壞引起的結果,誘發成因可能來自於感冒病毒引起的內耳神經炎、外力撞傷、環境噪音、鞭炮聲響及藥物中毒如結核病藥物服用後會產生耳鳴重聽。 另外,過勞、焦慮、緊張、睡眠不足和工作壓力,也容易影響自律神經的控制系統過度興奮而促進血管收縮,造成內耳功能失調,致使內耳神經血液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壞死,因而產生耳鳴。臨床上也有少數因為新冠病毒,造成內耳神經發炎而損傷因而出現耳鳴及聽覺困擾,或常見帶狀皰疹長在耳朵鄰近旁,直接往內侵犯到聽神經,導致耳鳴、重聽等案例。 治療耳鳴首重促進內耳血管循環 搭配藥物修復內耳神經組織 台灣李宏信醫師解釋,內耳神經相當細小,無法進行修補、更不可能裝支架,尤其耳朵接近腦部,開刀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要採取偏重內耳營養的藥物治療,也能安心服用,藥物作用經由頸動脈,及經脊椎基底動脈進入腦幹,滲透進入內耳,促進內耳血管循環,也就是俗稱的「打通內耳血路」。 治療耳鳴,首要是幫助血管擴大、促進血管暢通、排除血管內雜質,再給予恢復內耳神經的藥物如維他命B12、B1、B6,加上抗氧化藥物如維他命C、E及滋養神經的藥物,活化神經、促使神經再生。透過藥物滲透作用進行內耳組織的修復,然恢復情況因人而異,短則1個月、半年,長至1年不等。 治療期間會歷經波浪般大小聲的過程,由大聲變小聲、到逐漸轉為小聲;接下來時有聲音、時無聲音,最後慢慢消失。若是因為幾天不睡覺或生氣的情緒等因素而自律神經失調等,則也會導致耳鳴復發,趕緊使用藥物治療就會很快好轉,有人初期輕微發作好好休息,2個月便能不藥而癒。 耳鳴可分為5個階段 若長期不治療恐導致聽力受損 台灣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說明,耳鳴發作是漸進性的,可能從小聲變大聲且發作時間愈來愈長,耳鳴以發作時間來分期,約可分為5個階段: 第1期:耳鳴很小聲,夜深人靜偶可聽到耳鳴。 第2期:傍晚後才聽得到耳鳴聲,白天聽不到。 第3期:夜晚時聽得到、白天也常聽得到耳鳴聲。 第4期:整天24小時都能聽到耳鳴。 第5期:耳鳴聲停不了,甚至變成尖叫聲,讓人難以忍受,晚上無法入睡。 除了突發性耳聾可能因病毒感染、血塊塞住、外力撞擊、噪音等因素造成,台灣李宏信醫師強調,通常聽力的破壞是從耳鳴開始逐漸慢慢演進,初期聽力檢查還未能發現端倪,但如果耳鳴長久不理會,拖延3至5年聽力會逐漸受損,千萬不可大意。 台灣李宏信醫師提醒,耳鳴很難自行消失,耳鳴初期及時治療就能避免日後聽力惡化,若不幸罹患初期重聽,儘早治療也會好轉。在生活習慣方面,應作息規律、培養平穩情緒,平常飲食的油鹽糖分應控制,清淡飲食,避免高血脂、高血壓引起血管慢慢阻塞,影響內耳血液供應,損及聽力神經;以及禁酒精、遠離噪音等,以降低耳鳴復發的機率。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731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暈倒|40歲台女教師被學生激到暈!3原因易暈厥要注意情緒及血壓

昏倒的成因很多,短暫的意識消失,除了源自心臟問題,大部分狀況幾分鐘內可以自行醒來。台灣北部一名女老師管教學生時情緒激動昏了過去,送醫一查竟是「迷走神經性昏厥」。 有昏倒經驗的人一定記得全身虛脫伴隨頭暈、噁心或眼前一片黑的情境。電視劇經常演到有人驚聞噩耗頓時暈厥的戲碼,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狀況並不罕見。 台灣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透露,日前診治一名40多歲女老師,意外發生前一刻,她還在管教小朋友,維持教室秩序,殊不知一時情緒激動竟讓她瞬間昏倒在地。學生見狀向其他男老師呼救,急忙打緊急電話,所幸救護車抵達前女老師已恢復意識,只是身體虛弱。 女老師抵達急診室之後,醫師為她安排心臟超聲波、心電圖等檢查,沒發現心律不整或其他異狀。病患和家屬為求謹慎,又前往心血管中心就診,醫師仍查無大問題,研判是迷走神經性昏厥,不必透過藥物介入治療。 郭志東指出,常見的暈厥原因有3類:一是「情境因素」,比方說遭遇家人去世或失戀等重大打擊,或者是如廁時用力過度,刺激了掌管心跳和血壓的迷走神經,引發昏厥;二是「姿勢性低血壓」,像是突然從平躺的姿勢改為直立,血壓明顯下降,導致頭暈、頭痛、視力模糊、虛弱甚至昏厥;三是「心臟問題」,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心律不整等。此外,高血壓患者也可能因為服用降血壓藥物造成低血壓,出現走沒幾步路便昏倒的情況;癲癇病人發作有時也會突然倒地,伴隨抽搐、神情恍惚等情形。 郭志東提醒,8成的暈厥案例屬於復發性,其中多數和心律不整相關,如果反覆不明原因發生暈厥意外,建議就醫評估和診斷,進一步監測較長期的心跳和血壓變化,以排除嚴重心臟疾病。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抑制交感神經,可能造成心跳變慢和血液輸出減少,腦部血流不足便有暈倒之虞。郭志東表示,多數人一生中都有機會發生迷走神經性昏厥,進一步排除心臟、甲狀腺問題後,只要嘗試控制情緒,定期監測血壓,多運動及適當補充水分,就能避免類似事件再度上演。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5806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耳鳴也會引起偏頭痛!?耳鳴性偏頭痛要先找出耳鳴原因!

在耳鳴門診中,約1/3患者也苦於偏頭痛,其中半數,一來診,主訴「每天到睡前,就會聽見嗡嗡嗡,很像蟬叫,就開始頭悶脹,噁心想吐」、「昨晚洗澡時耳朵進水,耳悶到連頭都在痛了」、「一週前聽見鞭炮聲,耳朵嗡嗡叫,頭也跟著痛」…,都是在描述一種先耳鳴,再偏頭痛之疾病。耳鳴其實會引起偏頭痛,稱之為「耳鳴性偏頭痛 (tinnitus migraine)」,這是為什麼呢? 耳鳴也會引起偏頭痛?認識耳鳴性偏頭痛3大機轉 ・腦幹加強做功 若因耳部疾病,造成聽障時,該側聽神經傳進腹側耳蝸神經核之聽覺訊號減少,於是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把人體內的聲音訊息傳入腦幹。接著,兩側所有耳蝸神經核及腦幹聽覺神經路徑開始做功,企圖調節這些上傳訊號。倘若患者年紀太小,動脈發展尚未成熟,或是年紀大,有慢性病,動脈管壁硬化,血管無法及時擴張,來不及供血給腦幹,缺氧性傷害刺激小動脈壁內之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的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卻也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頸部肌肉過勞 耳鳴發作時,會以頸部聲源反射,使頸部肌肉反射性地收縮,長久下來,肌肉過勞,乳酸堆積產生疼痛,痛覺經由第二、三頸部脊髓神經,傳進腦幹,干擾三叉神經脊髓路徑核,啟動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交感神經興奮 耳鳴變大聲時,交感神經興奮,通過刺激腎上腺素受體,使四肢或軀幹表面的動脈管壁收縮,把大多數的血液擠向體內,顱內循環大增,突然撐開腦膜上動脈管壁,刺激分布其上的三叉神經末梢,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耳鳴性偏頭痛不能只吃藥!這3件事都得注意! 治療耳鳴性偏頭痛,使用鎮靜劑、內耳循環劑或止痛藥,甚至偏頭痛預防性藥物,都只能算治標,最好能找到耳鳴病因,加以治療。由於患者大多具有偏頭痛體質,在治療期間,最好能禁止飲用動物奶類製品,以免偏頭痛保持在容易誘發的狀態。 解除耳鳴性偏頭痛先找出原因!8大情況治療各不同! 若是耳垢阻塞或耳道異物滯留,建議儘快移除;若是外耳道炎或耳膜炎,建議局部抗生素或抗黴菌藥膏使用,並保持乾燥,解除傳導性聽障。若是過敏性或感染性中耳炎,引起耳蝸炎,建議給予抗生素、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若是噪音性聽損,建議使用隔音耳塞,進行「聽覺休息」,搭配副腎皮質素,解除耳蝸水腫。若是突發性耳聾,建議在黃金72小時內,接受大劑量副腎皮質素治療,以挽救聽力。若是老化性聽障,建議配戴助聽器,改善聽覺。若是前庭神經鞘瘤(聽神經瘤),建議接受γ刀治療。 自發性顱內低壓、腦幹/小腦中風或出血在發作前,會先出現耳鳴,接著出現頭痛,治療必須緊急,有類似病症者,宜趕緊就醫。 原文: https://www.nownews.com/news/6232333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梅尼爾氏症」是什麼?時常覺得頭暈、耳鳴,這些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突然感覺天旋地轉、頭暈目眩,接著噁心想吐,甚至還會有耳鳴、聽不到,覺得耳朵堵塞或是周圍的聲音變得很刺耳的狀況,雖然休息一下會好,單沒幾天就又發作。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發作。由於症狀很常見,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可能是暈車或過度勞累,其實這種病症相當容易因為長期焦慮和壓力大發生,特別是本身就患有自律神經失調的人。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是一種內耳淋巴量異常的疾病,為了紀念最早於1861年提出這個疾病的法國醫師Prosper Meniere而命名。發病時會立即造成急速暈眩狀況還會伴隨耳鳴、暫時聽力損失。梅尼爾氏症可能發生於任何年齡層,不過經常發生在青年和中年人身上。 嚴重的眩暈:覺得天旋地轉般的難受,伴有噁心、嘔吐,且多持續數小時之久,以第一次發作時最厲害。 自發性的眩暈:不須任何誘因,有可突然間就發作了。 重覆性的眩暈:此病的病患往往會反覆地發作,極少數就只發作一次的。 可回復性的眩暈:即在發作與發作之間有完全正常的時候,不會持續數天眩暈。 耳蝸神經症狀:美尼爾氏症病患的聽力常呈現起伏,而且有時會覺得聽到不同頻率的聲音。也有解釋為「複響現象」,病人常會抱怨怕聽到吵雜的聲音,在喧鬧的公共場所會很不舒服。 聽力障礙常表現在低頻處,會在發作時聽力減退,恢復時聽力又變好。 會有嚴重的耳鳴、耳脹感,早期是單側,數年後可能兩側皆有。 梅尼爾氏症原因 通常梅尼爾氏症主要病因都是因為內耳的內淋巴水腫,所以耳朵會有腫脹感。可能導致的因素有耳道中液體阻塞也就是內淋巴分泌過多或排出不暢,其他還有內耳循環障礙、異常免疫反應、病毒感染、遺傳、水分代謝失常、自律神經失調等等。 哪些人容易得梅尼爾氏症 梅尼爾氏症的高危險族群包括: 1.經常過度勞累的人 2.經常睡眠不足的人 3.工作壓力大的人 4.容易緊張或情緒化的人 5.酗酒或嗜菸的人 6.在噪音強烈的環境工作者 7.嗜吃鹹的人 8.過敏體質的人 9.頭部曾受過外傷者 10.罹患慢性中耳炎、糖尿病、梅毒、甲狀腺機能低下、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疾病者 不良的生活型態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可能導致梅尼爾氏症。噪音強烈的環境和疾病會對耳朵造成影響,也是梅尼爾氏症發生的潛在因素。 梅尼爾氏症該看哪一科 如果出現莫名眩暈、耳鳴或噁心、想吐等症狀時,應儘速至醫療院所,接受耳鼻喉科檢查以確實掌控病情、積極治療。詳細的檢查項目包含X光檢查、聽力測驗、抽血檢查、甘油試驗及眼振圖、蝸電圖檢測等。 梅尼爾氏症舒緩 如果突然發生症狀,在眩暈發作期間,應避免突然移動、看強光、看電視或閱讀;可以坐下或躺下,嘗試將注意力集中在不會動的物體上。暈眩後要注意休息,不要急於恢復正常活動。…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歌神」張學友近日在馬來西亞演唱會上因耳水不平衡感暈眩,日前帶病演出更在舞台上跌倒。究竟俗稱「耳水不平衡」的美尼爾氏綜合症( Meniere’s disease )是什麼一回事?縱然不會致命,但耳水不平衡的4大病徵之中,單是持續20分鐘或以上天旋地轉式的暈眩、耳鳴和作嘔等徵狀,也足夠令患者極之難受和困擾,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影響,長遠更有機會令聽力永久受損。除了利用藥物或手術控制徵狀,聽力學家建議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亦可減少病發機會! 美尼爾氏綜合症( Meniere’s disease )是什麼一回事? 養和醫院聽力學家區建國博士指出,耳水不平衡的影響可大可小,持續出現的暈眩可令病人無法工作,甚至「企都企唔穩」,更會衍生其他問題。他分享曾有病人因為經常暈眩,不但要隨身帶備止暈藥物應付,更因為工作受影響,而出現抑鬱情緒,導致睡眠變差,最終令病情惡化,需要由精神科醫生跟進。 他稱,耳水不平衡確實是由耳水引起的問題,成因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前庭的暈眩毛細胞被「壓歪」,遂輸出錯誤的暈眩信息,而過多的耳水亦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致產生耳鳴、耳悶塞的感覺。聽力也會由初期的時好時壞,慢慢造成永久受損。「尤其最影響接收低頻率聲音,對日常交談也會影響。」 耳水不平衡4個病徵 大部分影響單邊耳朵 暈眩,天旋地轉的感覺持續20分鐘或以上 耳鳴 聽覺減弱,初時會時好時壞,之後聽力會越來越差,甚至永久受損 耳朵有悶塞或耳脹感覺 耳水增多的原因仍然未明,但區博士強調,相信與病毒感染、過敏、免疫失調、偏頭痛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亦可能是排走耳水的管道出現阻塞,又或是調節耳水量和耳壓的內淋巴囊失效有關。 他表示,耳水不平衡大多影響30至60歲人士,男女都可能患病,女性略多於男性,大部分都只是影響單邊耳朵,僅約15%病例屬兩邊耳朵均受影響。 藥物改善頭暈、作嘔 手術針對暈眩 不過,耳水的多少無法量度,故耳水不平衡一般會憑臨床檢查和病徵作出診斷,其中耳蝸電圖測試有助判斷病人是否患病,準確度可達七成。雖然美尼爾氏綜合症暫時未有方法根治,但大部分人接受利尿藥、止暈、止嘔等藥物治療後,病情大致可得到控制,頭暈、作嘔等情况也得以改善。 區博士稱,現時有手術可處理耳水不平衡引起的嚴重暈眩,例如在前庭膜放入引流管,把過多的內淋巴液排到內淋巴囊或其他地方,又或是穿透耳膜注射藥物到內耳,惟會影響聽覺神經細胞。 另外亦可以利用手術切斷前庭神經,從而減少耳朵將暈眩信息傳送到大腦,但同時令兩邊耳朵傳送致腦袋的平衡信息不一致而導致平衡力變差或其他後遺症,例如他曾遇過一名病人在外國接受切斷前庭神經的手術,卻因而影響身體平衡引致發生交通意外。 病發立即坐下 改變飲食習慣少鹽少酒精 區博士提醒病人,一旦出現不適感覺時,應第一時間坐下以防跌倒,盡力讓眼睛望著固定的目標,例如路牌、招牌等,從而減少因暈眩而引致的眼球震顫,有助減輕暈眩的不適感覺。同時,亦要讓親友知道病情,一旦病發時,知道怎樣協助。得到親人的諒解,也能減少抑鬱及憂慮等情緒。 除了以藥物改善徵狀外,病人長遠需要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以免多喝水,有助減少內耳的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機會有一定的幫助。 提提你:頭暈一定與耳水不平衡有關? 很多人覺得頭暈眼花,定必是耳水不平衡作怪,但其實耳水不平衡只是耳性暈眩的其中一種,其他原因還有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聽覺神經瘤,以及頭部創傷等。若出現持續頭暈,建議及早求醫了解致病原因。 暑假暢泳小心耳道受感染 耳內積水增患中耳炎風險…

突然頭暈、跌倒 或耳水不平衡

早前張學友在馬來西亞個人演唱會期間突然跌倒,事後學友表示自小患有耳水不平衡,而且每年發作一次。原發性的耳水不平衡,又稱美尼爾氏綜合症,因為內耳中液體分布不均或液壓變化,令平衡功能受影響,繼而容易跌倒。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嘉輝表示,內耳由三個半規管和耳石器官組成,這些結構負責維持平衡,「當中含有前庭淋巴液和耳螺內的外淋巴液,液體分布不均或液壓發生變化時,會導致內淋巴水腫,於是平衡器官無法準確感知頭部位置和動作,引發耳水不平衡的症狀。」 多數於中年發病 美尼爾氏綜合症較多見於中年人,成因未明,不過內淋巴水腫可能與遺傳、先天性結構異常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因素有關。而女性患者較多的原因,黃嘉輝估計與激素、免疫系統及遺傳因素有關,「激素於調體液平衡起著重要作用,而女性的周期性激素水平變化或增加耳水不平衡風險;女性自身免疫疾病風險較高,而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美尼爾氏綜合症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而遺傳學上,由於染色體和基因在性別分配上的差異,一些基因變異可能與女性更容易患病有關,包括了美尼爾氏綜合症。」 徵狀因人而異 患者的徵狀因人而異,例如頭暈亦可以是持續、間歇性或偶然發作,其他徵狀包括站立或行走時感到不穩定、失平衡跌倒、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震顫等,嚴重者甚至會有單邊耳朵耳鳴、聽力喪失等。黃嘉輝續指,「某些患者會有一些美尼爾氏綜合症的觸發因素,例如壓力、焦慮、情緒波動、飲食因素(高鈉、咖啡因或酒精攝取)、頭部姿勢改變等,亦可與其他健康問題有關,如自身免疫疾病、血液循環問題、代謝紊亂、過敏反應等。」 發病自救貼士 ‧保持安靜和平衡:盡量保持安靜並避免突然的頭部運動。避免從高處下來或從低處上升的快速移動。 ‧避免危險環境:避免獨自在高處或危險的環境中活動,以免發生危險。 ‧使用輔助設備:根據醫生的建議使用手杖或步行器,以提供額外的穩定性和支持。 ‧尋求醫療幫助:醫生可評估症狀,確定病因,並提供相應的治療建議。 嚴重或須手術處理 黃嘉輝坦言,耳水不平衡症狀可能隨時間自行緩解或減輕,但並非所有患者都能完全康復,「醫生或處方藥物減輕徵狀和減少發作,包括抗暈動藥物、利尿劑、抗過敏藥物等;亦可利用物理療法加強患者身體平衡機制。」對於藥物無法有效控制的嚴重患者,則可考慮手術干預,醫生會因為病因和病情,選擇鼓室內注射類固醇、內淋巴囊腫切除術、前庭神經切斷術等,以減輕徵狀、提升生活質素。 原文: https://hk.news.yahoo.com/突然頭暈-跌倒-或耳水不平衡-202958910.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