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面痙攣

半面痙攣是一側面部肌肉反覆性、陣發性、不自主抽搐的疾病,大多在50歲以後發病,男女發病率差不多,以女性較為常見。半面痙攣可分為特發及繼發性兩種。繼發性面肌痙攣較為少見,是面神經受壓迫性刺激而造成,例如面神經瘤、聽神經瘤等。其他原因不明的半面痙攣皆稱為特發性,但現在很多證據顯示,半面痙攣的病因是由於頭顱內血管壓迫着面神經而引致。 臨床表徵方面,半面痙攣和面癱的後遺癥面肌聯動較為相似,半面痙攣主要累及眼部附近、鼻部、面及口部肌肉。通常由一側眼部肌肉開始,間歇性發作不自主抽搐,嚴重者眼睛甚至會閉合,然後逐漸向下擴展到面部其他肌肉,亦可擴展到頸肩部肌肉,有時甚至會出現脈搏跳動一般的耳鳴。每次發作時間不定,輕重程度也不一樣,亦可因為情緒及精神緊張而加重。半面痙攣不但影響視覺及進食,同時為患者造成很大程度的社交障礙。醫生通常靠臨床表徵已經可以作出診斷,不過,亦需要進行磁力共振(MRI),來排除一些繼發性原因,及找出腦內血管壓着面神經的可能性。 在治療繼發性半面痙攣方面,應針對病因治療。對於特發性半面痙攣,目前治療主要於面部注射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醫生會根據臨床表現,找出抽搐的面部肌肉,然後於該肌肉注射適量肉毒桿菌毒素,放鬆該肌肉的同時,保存該肌肉正常的收縮,保持面部運動及表情。然而,注射過量肉毒桿菌毒素會導致面癱,所以調校注射劑量非常重要。一般注射肉毒桿菌的效力能維持4至6個月,效力消失後可以重複注射,能達相同效果。如果病人不願意接受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可考慮服用一些口服鎮靜劑來紓緩病情,可是,效果並沒注射肉毒桿菌毒素一樣理想。適合的病人更可選擇手術治療,把頭顱內壓着面神經的血管跟神經線分開,但這手術必須由資深腦外科醫生來進行。 賴廣麟醫生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health.hkej.com/health/article?suid=3573678&subjectline=半面痙攣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鼻涕「5顏6色」藏玄機!粉紅色可能是鼻咽癌 醫:還有黑色的

近期氣溫劇烈變化,且呼吸道病原體盛行,醫療院所湧現相關病號。不知道您有沒有觀察過自己鼻涕的顏色,醫師表示,鼻涕其實隱藏健康訊息,如果是黏稠黃色,代表有感染的情況,若是長期帶著血絲則可能是鼻咽癌前兆。 鼻涕顏色隱含健康訊息,臉書醫學衛教粉專「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表示,如果是「透明清澈狀」,通常稱為鼻水,有一點點是正常的。大哭或鼻子過敏都可能導致鼻水「貢貢流」,立即離開過敏原,同時把鼻子清理乾淨,通常會很快改善。 傑登醫師提醒,如果是單側透明鼻水狂流,小心可能是顱底破洞導致的腦脊髓液外漏,常因外傷或手術引起;肥胖的中年婦女也較容易出現自發性的腦脊髓液鼻漏,要特別小心。 如果鼻涕呈現「白色黏稠狀有時帶點微黃」,通常就是感冒了,若症狀不嚴重,可先在家觀察,並積極清洗鼻子幫助排出鼻涕,影響生活或太嚴重建議就醫治療。 若是「黏稠黃膿綠色」,很明顯是較嚴重的細菌感染症狀,通常需要抗生素治療,應儘速就醫。 當鼻涕變成「粉紅色」(帶著血絲),有可能是感冒、過敏不斷打噴嚏,造成鼻黏膜微血管破裂,導致鼻涕帶血絲,通常都是短暫出現,感冒或過敏改善之後就會消失。值得注意的是,若長期沒有痊癒,可能是鼻咽癌的前兆。 倘若是「鮮紅色」(大量鼻血直流),通常是鼻腔內有較大血管破裂(如挖鼻孔導致)。如果經常發生或難以止血,也要小心凝血功能異常,建議就醫檢查。 可能還會有一種「黑色」鼻涕,代表環境惡劣,空氣品質不佳,吸入過多髒空氣,鼻子變成濾網了,建議儘快離開。 鼻敏感有機會誘發睡眠窒息症? 原文: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8526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鼻中膈彎曲是什麼?對生活會有影響嗎?一次看懂症狀、治療與預防

24歲吳先生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體質,一有天氣變化就會狂打噴嚏,近幾年症狀更加惡化,鼻孔完全堵塞,只能張嘴呼吸。後續吳先生到耳鼻喉科門診檢查,發現鼻中膈彎曲且雙側下鼻甲嚴重肥厚,幾乎完全阻塞鼻道。經郭綜合醫院醫師建議,接受鼻中膈成型手術與動力旋轉刀下鼻甲成型手術。所幸術後鼻道恢復暢通,症狀改善,恢復正常生活。 40歲尤先生是另一案例,長期有打呼及鼻塞情形,曾接受過鼻甲剪除手術。然而術後仍持續有打呼及鼻塞症狀,並影響到運動休閒。經醫師檢查發現患者鼻中膈嚴重歪曲,鼻閥近乎完全阻塞。患者最後接受鼻中膈成型手術,術後鼻塞終於改善,可以正常運動。 鼻中膈彎曲會造成鼻塞 郭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建昇說明,鼻腔的生理作用,除了幫助人體吸入空氣之外,另外還包含嗅覺、過濾空氣中的懸浮物、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濕度到適合人體呼吸的程度。 正常鼻腔中間會有「鼻中膈」來分隔左右鼻腔及支撐外鼻,而除了鼻中膈又有3個小部位,分別是上、中、下鼻甲,來協助空氣導向穩定。因此,若果鼻中膈彎曲,或者鼻甲過大就會造成氣道空間窄縮,進一步產生鼻塞現象。 合併慢性鼻炎恐阻塞氣道 那麼鼻中膈彎曲是如何產生的呢?蔡建昇說明,在顏面發育的過程,因為鼻中膈軟硬骨發育速度不均,過程中可能彼此互相擠壓,產生彎曲;另外因為先天顱顏異常、外傷等因素也都可能造成。根據統計,7~9成的人都有鼻中膈彎曲,而3~4成的人會因此產生症狀,若合併慢性鼻炎、鼻甲肥厚時,嚴重恐阻塞氣道,造成以下症狀: 鼻塞 打呼 睡眠呼吸中止 頭痛 鼻血 新式手術減少空鼻症風險 那麼鼻中膈彎曲如何治療?蔡建昇說明,治療方式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包含抗組織胺及類固醇鼻噴劑來減少鼻黏膜的發炎腫脹。大部分患者鼻塞的情形在藥物治療之後都會逐漸改善,並不見得一定得手術;然而若症狀仍無法緩解,便是手術介入的時機點。 手術的方式包含「鼻中膈成形手術」及「下鼻甲成形手術」兩個部分,目的是改善窄縮的鼻道: 鼻中膈成形手術:屬於微創手術,傷口藏在鼻腔內不影響外觀,傳統手術方式是在鼻黏膜下移除掉歪斜的軟硬骨,並保留部分軟骨作為鼻樑支撐。目前手術的方式更為精準,甚至在過去難以矯正的高位或前端彎曲,也可以靠縫合拉線或是切割重整等方式改善。 下鼻甲手術:過去傳統手術以單純剪除下鼻甲來增加鼻道空間,但不論是疼痛度、出血風險、術後恢復都相對較差,且空鼻症風險較高。郭綜合醫院近年陸續引進動力旋轉刀及冷觸氣化棒系統,動力旋轉刀以內視鏡輔助,僅在鼻黏膜下削切,使下鼻甲體積減小;而冷觸氣化棒則是將氣化棒直接置入鼻甲組織內釋放能量,運用無線電波產生震盪,使蛋白質隨之凝固,組織體積因此縮小。 蔡建昇表示,相較於傳統手術,兩者皆更為微創且精準,術後疼痛較輕微,恢復期短,且減少空鼻症之風險。目前已施行過百例手術,改善患者鼻部症狀,術後滿意度相當高。 蔡建昇呼籲,鼻中膈彎曲及慢性鼻炎其實是非常常見的疾病,都可能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民眾,如果長期有鼻塞、打呼、睡眠呼吸中止、頭痛、鼻血等症狀時,及早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才能能避免後患。 長期鼻塞-簡單解決方法-舒緩-通鼻塞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鼻中膈彎曲是什麼-對生活會有影響嗎-次看懂症狀-治療與預防-070000458.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60歲男莫名流鼻血數月 內視鏡檢查意外發現腫瘤

一名60歲男性不抽菸、沒受傷也沒有鼻咽癌家族史,卻反覆流鼻血好幾個月,由兒子帶來就診,醫師初步檢查鼻中膈、下鼻甲前端等常見流鼻血的位置,並無發現出血點,直到做鼻咽內視鏡檢查,才發現鼻腔後端有腫瘤。 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弘在臉書專頁「耳鼻喉科 張弘醫師」及網站發文分享,上述案例由於腫瘤血管豐富,立即切片恐會有大出血的風險,因此後續便轉診病患做電腦斷層、安排手術切片檢查。 流鼻血是耳鼻喉科病患常見的主訴,統計上最常發生於小於10歲的兒童以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因為小朋友常有摳鼻子的習慣、加上鼻黏膜較薄,前端容易受傷流血,老年人則是因為常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造成血管脆弱而易鼻出血。成人若有流鼻血,且無高血壓、服用抗凝血劑等危險因子,就要小心。 張弘指出,流鼻血大部分的原因不明(38%),其次為高血壓(27%)、受傷(16%)、凝血功能異常(8%)、良性或惡性腫瘤(6%)及感染(5%)引起,問題可大可小,複雜的流血很難處理,甚至有生命危險,若情況嚴重,就需要進開刀房止血手術、拉尿管加壓、血管栓塞等。 張弘建議,若非摳鼻子、剪鼻毛受傷引起的流鼻血,至少都要做過鼻咽內視鏡檢查,畢竟有6%是由腫瘤引起的,有鼻咽癌家族史、抽菸、癌症病史、做過頭頸放射線治療等族群更要注意。 每4個港人1個有鼻敏感 嚴重可影響睡眠 原文: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79513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鼻敏感|轉季狂打乞嚏流鼻水 3方法紓緩症狀!

轉季除了容易誘發皮膚敏感外,鼻敏感亦成為不少人的困擾。轉季時由於室內外的溫差變大,濕度降低,都會刺激鼻黏膜分泌,再加上秋冬天的衣物容易積聚塵蟎等致敏原,可能會對眼鼻造成刺激,導致鼻敏感。 方法一:鹽水洗鼻 用生理鹽水洗鼻可沖走鼻腔裡的致敏原及分泌物,令鼻腔內保持燙濕潤,減少鼻敏感病發,講合輕微或屬中度的鼻敏感。 方法二:熱敷 鼻敏感發作時,可用一塊溫暖的濕毛巾放於鼻上,維持5至10分鐘,提升鼻腔內的濕度,而鼻黏膜遇熱收縮後都可減少鼻塞,及紓緩有關症狀。 方法三:按摩迎香穴 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與法令紋相交之處。​中醫認為按摩迎香穴可改善呼吸道症狀,可宣肺氣及鼻竅,對於治療鼻塞、鼻痛、鼻水及鼻炎等鼻敏感症狀都有幫助。 每4個港人1個有鼻敏感 嚴重可影響睡眠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鼻敏感-轉季狂打乞嚏流鼻水-3方法紓緩症狀-/404536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育兒丨6個正確小朋友停止流鼻血方法 頭應該向前傾定往後仰?

不少家長看到小朋友流鼻血,或許會十分緊張,其實兒童流鼻血算是很常見的症狀,第一個反應可能是「頭向後仰」嗎?家長要注意保持冷靜,別再以錯誤的鼻血止血法,若兒童流鼻血出現異常情況反覆流鼻血,可能需要進一步評估。 流鼻血的成因:挖鼻、乾燥天氣、感冒、過敏 流鼻血是非常普遍也很常見,而流鼻血的原因又是什麼?當鼻子內壁的血管破裂時,就會發生鼻出血。受損的血管可能會斷斷續續地流血數週,然後才會癒合,因此流鼻血通常會多次出現。而兒童流鼻血大多是由於小朋友的鼻黏膜比較脆弱和容易受傷,常因乾燥天氣、感冒、過敏或挖鼻等情況導致流鼻血。 流鼻血的急救治療 常犯錯誤:把頭往後仰 小朋友流鼻血時,盡量讓孩子保持冷靜,因為他們可能會因而感到不安,很多時家長讓小孩把頭往後仰,其實這樣鼻血反而容易倒流至氣管,反而有危險。 讓他們以舒適的姿勢坐直或站著,切勿躺下 頭部向前傾斜,防止血液倒流至喉嚨、胃部 以手輕力力捏住鼻部前端位置 如口中有血液,可先吐出,讓孩子不要吞咽喉間的血液 鬆解緊束衣物 如果繼續流鼻血,繼續按壓鼻子10至15分鐘 鼻血停止後,提醒孩子避免揉鼻子、擤鼻涕或撩鼻 注意事項: 不要用冰敷鼻樑,冰凍環境會令凝血功能減弱,未必有效止血 不要將棉花、紙巾塞進鼻孔,因為鼻血凝固後,血凝塊會緊黏棉花或紙巾纖維,取出紙巾時會令鼻血再度流出 不要用手大力扭按住鼻樑 一般而言,5至10分鐘內就能成功止鼻血,若持續流血超過30分鐘,應送院診治 如何預防流鼻血? 盡量阻止孩子挖鼻孔,並剪短指甲。 阿斯匹靈藥會干擾血液凝結,而水楊酸是類似阿斯匹靈的物質,避免經常流鼻血,可少吃富含水楊酸的食物包括蘋果、藍莓、黑莓、小紅莓、薄荷、櫻桃、葡萄、葡萄乾、桃、梅、番茄等。 增加空氣濕度,補充維他命C、K及鐵質 每4個港人1個有鼻敏感 嚴重可影響睡眠 原文: https://hk.news.yahoo.com/小朋友-流鼻血-原因-兒童-090558255.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小孩愛吃鹹魚 患鼻咽癌風險暴增「7倍」!鼻咽癌症狀不易察覺 「6徵兆」要小心

你也愛吃醃菜嗎?有研究顯示,若在年齡偏小時攝取大量的鹹魚、醬菜等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多上「7倍」,另外,有醫師指出,罹患鼻咽癌與基因遺傳、病毒感染、攝取醃漬食物等都有相關性。 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在節目《健康2.0》中指出,鼻咽癌在台灣每年約會出現1600個新病例,其主要成因有三個: 基因遺傳 EB病毒感染 攝取醃漬類食物 婁培人教授指出,有研究顯示,在愈小年紀時,吃大量醃漬食物,如鹹魚、醬菜、菜脯、泡菜、榨菜等,罹患鼻咽癌比率會愈高,甚至達一般人的「7倍」之多。另外,他也解釋到,因這些發酵、醃漬食物含有大量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本身就是較易致癌的物質。若基因有弱點,又無法對抗EB病毒感染,在幼年時又吃了許多醃漬類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很多。不過,對於成年人來說,婁培人強調,影響程度就相較不高。 另外,耳鼻喉專科醫師吳昱辰則衛教,鼻咽癌初期一般症狀不明顯,隨著疾病發展,可能出現頸部腫塊(轉移至頸部的淋巴結腫大)、單側耳悶塞感、單側鼻塞、痰或鼻涕帶有血絲等狀況。若鼻咽腫瘤壓迫到週邊組織,可能造成頭痛、臉麻或視力模糊等神經症狀。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 鼻咽癌的症狀有以下六大群: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有時會變大或縮小。 頭頸部區域的疼痛:有不少病人表現單側頭痛。遍查原因不著的頭痛,應考慮鼻咽癌的可能。 口鼻部的出血:晨起第一口痰有血及反覆性的流鼻血。 鼻或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也常見,因此會被誤為鼻竇炎。 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 神經症狀:鼻咽癌物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複視等症狀。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小朋友愛吃醃漬物罹癌風險暴增-7倍-鼻咽癌症狀不易察覺-6徵兆-要小心-030803469.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吃飯勿吃這種魚!醫生警告:這時吃鼻咽癌風險高七倍 5症狀求醫

幼童身心發展尤其需要注重飲食,台灣有醫生提醒,如果年幼時經常食用1類魚,成長後罹患鼻咽癌機率將比正常人高七倍。鼻咽癌是常見癌症之一,如果出現聽力減退、持久鼻塞等5項常見徵症,就要及早求醫了。 綜合台媒報道,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於節目《健康2.0》指出,「基因遺傳」、「EB病毒(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感染」、「醃漬食物」是出現「鼻咽癌」3大主因,當中「醃漬食物」需要注意飲食。 婁培人舉例,除了醬菜、菜脯、泡菜、榨菜、醃蘿蔔,還有鹹魚等,如果經常及大量食用,患上鼻咽癌機率會增加非常多。他引述研究表示,,如果在年幼時食用大量鹹魚等「醃漬食物」,長大後患鼻咽癌風險會較一般人高七倍;若成年後才常吃醃漬物,影響鼻咽癌機率則較小,呼籲家長們避免讓孩童吃過量醃漬食物。 鼻咽癌5項常見症狀要注意 根據本港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鼻咽癌是鼻咽細胞異常生長所形成的癌病,患者以男性居多,較常見於中國南部,特別是廣東人士,常見症狀包括以下5項。 鼻咽癌5大症狀: 1)頸部出現無痛腫塊2)鼻及喉分泌帶血3)聽力減退或局部失聰,耳鳴4)經常復發的中耳炎5)持久鼻塞 中心又提醒,可透過避免進食鹹魚或煙薰食品,以及不吸煙來保護鼻腔及喉部,以預防患上鼻咽癌。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3947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長期偏頭痛竟跟鼻子有關? 醫:可能「這裡」出問題

6歲高小姐偏頭痛與鼻塞的問題長達數年,經多次檢查及藥物治療未見改善,直至大里仁愛醫院求診發現是鼻中膈彎曲所致,幸經內視鏡微創手術矯正,成功解決高小姐偏頭痛與鼻塞問題;醫師提醒,頭痛不一定只是腦部問題,呼籲民眾若有相關症狀可盡早向醫師詢問。 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張耕閤指出,鼻中膈彎曲是造成偏頭痛與鼻塞的常見原因之一。鼻中膈彎曲所致的頭痛比較像間歇性,一次持續幾秒鐘的抽痛,尤其在過敏季節與鼻子不舒服時更容易發作,若頭痛經過腦部檢查沒有發現腦瘤、血管瘤、鼻竇炎等特殊問題,就會往鼻中膈彎曲的方向診斷。 張耕閤說明,患者的鼻甲受到鼻中膈彎曲壓迫,刺激三叉神經,導致偏頭痛症狀,同時也造成鼻塞困擾,尤其在鼻子有症狀時,鼻黏膜腫脹受鼻中膈歪曲壓迫,會發作更頻繁;鼻中膈彎曲大多是先天造成,後天因素如車禍撞擊到造成。 張耕閤表示,內視鏡微創手術能夠有效地矯正鼻中膈的彎曲,恢復鼻道的通暢,透過在鼻內開1個不超過1公分的小切口,讓內視鏡得以進入,有助於將彎曲的地方修掉一部分並矯正成直的平面,以改善偏頭痛與鼻塞等相關症狀;相較於傳統手術方式,內視鏡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出血少等優點,是種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他補充,該手術術後1周不能作劇烈運動、拿重物等等,另需學習清洗鼻腔,除了手術治療外,保持鼻腔的清潔、呼吸道通暢對於鼻中膈的健康十分重要。 張耕閤也提醒,頭痛不一定是腦部的問題,也可能是鼻中膈的問題所導致,若出現頭痛與鼻塞等不適症狀,應及早就醫,以確認症狀的原因,並接受專業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08002969-260418?chdtv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長期鼻塞、流鼻血竟為鼻腔鼻竇腫瘤!危險因子及治療方式一次了解

一名 56 歲男性長期抽煙,且右側長期鼻塞,不時有流鼻血的情況,但並未就醫,某次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意外發現右側鼻竇腫瘤,經內視鏡下切片確診為右側鼻竇神經內分泌瘤,發現時已侵犯至顱底。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常見的鼻科疾病主訴包括鼻塞、流鼻水、膿鼻涕、鼻涕倒流以及臉部脹痛、嗅覺異常、咳嗽、發燒、喉嚨痛、耳朵脹痛、頭痛、眼睛脹痛或流鼻血等症狀,大多都是慢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或鼻中膈彎曲等常見疾病;但若症狀長期未見改善,則有可能為鼻部腫瘤。 他指出,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約佔上呼道腫瘤的3%,其中又以男性較容易發生,其他危險因子如煙霧及木屑暴露、皮革鞣製、化學製劑暴露及抽煙者。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常見症狀和鼻科常見病狀差不多,不過嚴重者可能有臉麻、眼瞼下垂、結膜水腫、眼球活動異常、臉頰腫塊或牙齒鬆動等症狀,此外,有一成的患者為無症狀者,容易導致延誤診斷。 內視鏡檢查著判斷鼻腔、鼻竇腫瘤 要如何診斷出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余育霖醫師分享,經醫師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後,最重要的是接受鼻腔及鼻竇內視鏡檢查,評估後可在內視鏡導引下進行切片檢查以確認診斷;另外可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核磁共振檢查或是正子斷層造影進行全面性的評估。 而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依據不同的鼻腔及鼻竇腫瘤細胞形態,治療方式有些許不同,通常鼻腔及鼻竇腫瘤局部或遠端轉移的機會皆不高,余育霖醫師進一步說明,傳統上腫瘤切除為經由顏面部的側鼻切開術,隨著醫療的進步,大多數的腫瘤可以藉由內視鏡手術進行切除或減積,必要時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他也提醒,與全身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一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倘若延誤診斷,越容易產生大量出血、腦膜炎、腦脊髓液滲露、視野缺損、中耳炎或骨骨髓炎等嚴重併發症。 余育霖醫師表示,「鼻腔及鼻竇問題可大可小,初期大多可藉由口服藥物或是鼻內噴劑改善;倘若症狀長期用藥未見改善,應至耳鼻喉科門診就醫接受內視鏡檢查,儘早確立診斷儘早接受治療。」 原文: https://heho.com.tw/archives/254877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