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塞可能因為鼻骨歪

鼻敏感鼻塞 感冒或鼻敏感等引起的鼻塞,只要適當處理便可以「順返條氣」,但對於由於鼻骨歪曲而導致一邊鼻道呼吸不暢,便可能需要做微創手術,切除阻擋空氣通過的屏障,呼吸道才會恢復暢通。雖然單邊鼻塞造成的困擾不及兩邊鼻塞般嚴重,但置之不理可能會誘發相關併發症出現。 鼻子變形 大家也知道鼻子其實不是太堅固,用力按壓也可令它變形,原因是鼻有很多結構是軟骨組織,例如是鼻樑隆起的部份,便由左右兩塊上鼻側軟骨所構成,而鼻尖則由兩塊鼻翼軟骨組成,兩個鼻孔亦是由屬軟骨組織的鼻中隔分開。 鼻中隔彎曲症狀 這些軟組織受到強力撞擊或擠壓時,可能會產生變形移位,例如鼻中隔移位,令一邊鼻道收窄甚至受阻,有時更可能會令鼻竇出口阻塞,併發鼻竇炎、經常流鼻血甚至鼻中隔骨刺性頭痛等問題。 鼻中隔偏移 臨床上,鼻中隔偏移是很常見的鼻結構問題,假如偏移情況不嚴重又沒有引起任何症狀,可以不作任何處理,但若出現鼻塞或鼻竇炎等併發症,就需要考慮接受鼻中隔成形術。雖然鼻中隔是軟骨組織,但即使用力把組織推回兩個鼻道的中間,它亦會自動回彈,所以需要以激光等微創手術,把偏側造成阻塞的軟骨切走,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健康/鼻塞可能因為鼻骨歪/236686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寶寶感冒鼻塞怎麼辦? 醫教你「吸鼻器」七撇步

防疫措施鬆綁加上免疫負債,近期許多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或過敏,寶寶鼻涕堵塞鼻腔、整夜哭鬧該如何處理?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登欽建議,家長可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引流出來,手動式小巧易攜,電動式吸力強效但須小心別傷害到鼻黏膜,只要掌握7項重點,即可緩解寶寶不適。 流鼻涕、鼻塞都是生病或過敏常見的症狀,使病人難以順暢呼吸,尤其夜間躺下鼻涕倒流更是不舒服,嬰幼兒不會擤鼻涕,如因堵塞鼻腔,便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導致粘膜腫脹變成「鼻塞」,除了會降低飲食慾望,晚上也會哭鬧不易入睡。因此,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引流出來,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改善症狀。 吸鼻器有哪些種類? 手動式: 手動式吸鼻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體積較小且方便攜帶,常見的有按壓式或口吸式,主要是利用負壓原理將鼻涕吸引出來。但吸力較弱且不容易消毒清洗,尤其家長使用口吸式要注意,若吸入寶寶的鼻涕,容易被傳染病毒與細菌。 電動式: 電動式吸鼻器靠電力驅動幫浦產生吸力,可產生較大的吸力,操作方便,但使用時需小心不要傷害到寶寶的鼻腔黏膜,建議先使用較低的吸力,反覆少量吸取,減少吸力對耳膜的負擔降低不適感。另因噪音較大,可能使寶寶懼怕而排斥。 雖然適度吸出鼻涕,對症狀緩解有幫助,但若鼻腔黏膜出現受傷紅腫及流鼻血的情況,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了,這時候應該交由醫師判斷處理。通常洗澡後、睡前或是鼻涕量累積太多的時候,適度地幫小寶寶吸出鼻涕,就可以改善呼吸及睡眠品質。 使用吸鼻器七大重點 一、先確定寶寶鼻塞的原因是鼻涕太多還是黏膜腫脹造成,若是鼻涕太多可使用吸鼻器,但若是黏膜腫脹則不適用。 二、吸鼻涕時要把寶寶固定好,以免寶寶掙扎受傷。 三、使用電動式吸鼻器要從最小吸力開始,慢慢反覆少量吸取,1次吸取約3秒鐘,勿求快速強力抽吸,以免傷害到寶寶的鼻黏膜。 四、吸鼻器效能除了負壓的強弱之外,吸頭與鼻孔的密合度也很相關,選擇適合的吸頭,可與鼻孔密合產生有效負壓,且不會過度深入鼻道傷害到黏膜。吸頭的位置應放置在鼻道中央而不接觸到鼻黏膜。 五、鼻涕黏稠不易抽吸時,可以先給寶寶吸加熱潮濕的空氣(例如洗澡時的蒸氣),當洗完澡、鼻涕稀釋後再使用吸鼻器。 六、鼻涕太黏稠時,也可滴3-5滴生理食鹽水滴到鼻腔中,鼻涕稀釋後較易抽吸。 七、一旦寶寶顯露出疼痛表情或有流血,應立即停止。 醫材安心三步驟 一認二看三會用 無論是手動式或電動式吸鼻器,皆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許登欽說明,醫材產品需有許可證字號,家長使用前應先詳閱說明書再謹慎使用。若孩子年紀較大,可與他溝通同意後再使用吸鼻器,可減少孩子對醫材的懼怕與抗拒。吸鼻器可以協助紓緩寶寶的不適,但非治療的必要程序,若是生病相關醫療問題仍應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吸鼻器時,可以參考「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只要掌握以下3個小撇步,即可正確且安心使用合法的醫療器材。 第一:「認」識此類產品是醫療器材。 第二: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其標示。 第三: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依說明書刊載的方式「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4313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反覆流鼻血患鼻炎還是鼻咽癌?早期診斷困難認清4大前兆

鼻咽癌好發在華人身上 根據醫院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會罹患鼻咽癌,且一般而言,男性罹患鼻咽癌的比例大女性兩倍。 鼻咽癌初期症狀 只是鼻咽癌初期症狀,看許多鼻炎症狀相似,甚至臨床上有人是出現流鼻血的情況。曾經有一名62歲的男性,不斷反覆流鼻血,一天流個三、四次,一直以為是因為有慢性鼻炎,過度擤鼻涕導致。但症狀持續一個月後,在家人提醒下患者到耳鼻喉科檢查,才發現竟然是鼻咽癌第三期。 因為鼻咽癌的表現,就像是「百變人」,有時候會讓人忽略,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1. 頭頸部疼痛 側邊頭痛、部分區位頭痛、頸部腫塊 2. 口鼻出血 可能是痰中帶有血絲、反復性流鼻血 3. 鼻咽症狀 鼻塞、或是膿性鼻漏,常被誤為鼻竇炎 4. 耳部症狀 耳鳴、聽力障礙、耳悶 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但也有可能同時有很多種症狀同時發生,最好到附近的耳鼻喉科檢查,透過鼻咽鏡做切片後,有可能發現會有瘜肉。 如何區別鼻炎和鼻咽癌? 通常鼻炎可能大概一個月會慢慢好起來,且只會有單一症狀。但鼻咽癌可能同時有頭鼻耳頸的症狀,另外也和你的生活習慣相關。 雖然鼻咽癌主要發病原因不明,但台灣研究中已經證實,吸煙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另外兒童吃亞硝酸鹽和亞硝胺會增加罹病機率,尤其常食用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EB病毒與鼻咽癌也有很大的關聯性。 長期有鼻炎的患者易得鼻咽癌? 確實慢性感染有可能會誘發,但一般過敏性鼻炎是不能這樣講,尤其是感冒引起的鼻炎和過敏性鼻炎大多是其他病毒感染及遺傳體質影響,並不會變成鼻咽癌。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452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鼻竇炎併鼻息肉老復發!恐與體質有關 醫曝新治療方式

鼻塞、聞不到好痛苦! 在台灣有不少民眾長期飽受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困擾,老是出現鼻塞、流鼻涕、鼻涕倒流等症狀,甚至因此影響睡眠,導致白天精神變差;接受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有部分患者手術後又一再復發,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傅嘉祥表示,2022年台灣鼻科醫學會公布生物製劑指引,提供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病友手術後輔助控制疾病的新選擇。 慢性鼻竇炎形成原因 慢性鼻竇炎形成原因是當鼻竇遭受病原體、過敏原、空氣汙染物等侵犯時,導致黏膜發炎而引起的一連串免疫反應,形成黏膜清除功能不佳,或是黏膜發炎造成鼻竇開口阻塞,進而導致黏液堆積,造成更嚴重的發炎反應。而產生息肉的原因,與發炎細胞聚集後引發的連串免疫反應有關,接著造成纖維蛋白堆積,組織過度水腫,上皮障壁遭破壞,最後形成息肉。據統計,慢性鼻竇炎盛行率在歐美國家是10%至15%,台灣則為15%至20%,而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盛行率,台灣與歐美國家差不多,約占5%左右。不過,傅嘉祥醫師坦言,在醫學中心見到的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比例較多,而且個案的病況都較為嚴重或症狀持續較久,用藥物已無法有效控制,而轉介到醫學中心尋求治療。 相較於無鼻息肉的鼻竇炎 相較於無鼻息肉的鼻竇炎,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症狀表現有什麼差異?傅嘉祥醫師解釋,最常見的症狀以鼻塞為主,也可能合併嗅覺的問題,如嗅覺下降或改變。因息肉長出會塞住鼻腔、鼻竇,病人也可能有張口呼吸、睡眠呼吸障礙,造成日間精神情緒變差。其他的症狀和慢性鼻竇炎相似,例如流膿鼻涕、鼻涕倒流、慢性咳嗽、頭痛、眼窩旁疼痛、臉頰痛等,孩童則可能合併中耳炎、中耳積水、夜間咳嗽、長期張口呼吸引起臉型改變或齒列紊亂、白天嗜睡或學習狀況不佳等。 關於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的治療 一開始會先以藥物控制為主,包括廣泛性口服的抗生素、黏液稀釋劑、類固醇鼻噴劑等,也同時請病患沖洗鼻子。但當病人接受內科療法仍無法改善症狀,就可能要考慮外科治療,進行鼻竇內視鏡手術來清除發炎物質及息肉。傅嘉祥醫師透露,診間曾收治一名四旬的外籍配偶,因患有雙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長期有鼻塞、嗅覺不佳的問題,在5年內接受2次鼻竇內視鏡手術,原本術後症狀明顯改善,但一年後的追蹤又見息肉長出以及嗅覺下降。由於患者不想再接受第3次手術,於是反覆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但一停藥,症狀很快又會復發,這讓她相當困擾。面對這群症狀棘手的雙側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患者,已接受多次內科治療及完整的手術治療,息肉還是「生生不息」,醫界積極找原因,將慢性鼻竇炎患者做基因分型,結果發現這類患者多屬於第二型發炎的體質,若患有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即使接受了完整的手術治療,治療後復發的機率會比非第二型發炎體質者高。 隨精準醫療世代來臨 醫界近年也發現生物製劑有助降低慢性鼻竇炎併鼻息肉復發風險。台灣在2022年跟隨歐洲鼻竇炎鼻息肉治療指引(EPOS2020)的腳步,公布生物製劑使用指引。傅嘉祥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簡單分成「抗介白素(interleukin)」與「抗免疫球蛋白E(IgE)」這2類,抑制呼吸道免疫反應,降低發炎,減少呼吸道上皮障壁被破壞,進而抑制鼻息肉生長,即可減緩患者鼻塞、嗅覺不佳等困擾,或是降低手術後復發的機會,無疑讓患者多了一項治療選擇。 哪些患者可考慮生物製劑治療?傅嘉祥醫師強調,關於生物製劑使用條件,台灣鼻科醫學會建議患者需18歲以上,且病況為雙側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並至少經過1次完整的手術治療者(或是因手術禁忌症不適合手術者),雙側內視鏡鼻息肉評分在4分以上,可進行適應症評估。若為無鼻息肉慢性鼻竇炎或單側鼻息肉,則不建議使用。另外,據生物製劑使用指引,下列5項條件中有符合3點以上的患者,則建議考慮生物製劑介入。 第二型發炎體質者:當患者血液的嗜酸性球250以上(每微升),或組織內的嗜酸性球10以上(每高倍鏡視野),或血液免疫球蛋白E 100單位以上(每毫升)。 先前接受過1年2次以上的口服類固醇療程,或不適合類固醇治療者。 鼻竇炎評估量表(SNOT-22)評估,症狀分數40分以上(滿分為110分)。 嗅覺評估為嗅覺減退。 本身有合併共病,例如需常規使用吸入性類固醇的氣喘、或是阿斯匹靈或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加重型呼吸道疾病。 傅嘉祥醫師說,在生物製劑通過國內食品藥物管理局治療鼻息肉的適應症後,這名四旬外籍配偶因反覆服用類固醇到開始出現副作用,經評估為第二型發炎反應,因此下定決心嘗試生物製劑治療,後續追蹤透過鼻竇內視鏡檢查,復發的鼻息肉消失,嗅覺也恢復正常。正確使用生物製劑,可降低約7成需反覆手術機率,但由於每位病友的情況不盡相同,治療前仍須經過專業的鼻科醫師整體評估。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鼻竇炎併鼻息肉老復發-恐與體質有關-醫曝新治療方式-043557377.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鼻涕】黃膿鼻涕擤不停 不一定是鼻竇炎

黃膿鼻涕 最近有黃膿鼻涕,是不是得了鼻竇炎?許多民眾可能都有遇過擤鼻涕時發現黃膿鼻涕,若單靠鼻涕顏色,無法判斷病症。黃膿鼻涕不只會出現在鼻竇炎,若鼻咽部發炎,可能產生黃膿分泌物的倒流;感冒初期因鼻炎出現透明鼻涕,也可能因停留在鼻腔內較久,轉變成帶有顏色的分泌物。 鼻竇炎相關症狀 包含鼻塞、鼻子有臭味、膿性鼻涕、鼻涕倒流、嗅覺衰退、咳嗽、喉嚨有痰或異物感、頭痛、臉頰脹痛、牙痛、喉嚨灼痛等,甚至出現耳悶感、倦怠、發燒等情形。若經醫師診斷確診為鼻竇炎,其病因可能與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有關,亦可能非病菌感染造成。 病人細菌感染 如果病人有細菌感染,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療程為5到14天,嚴重慢性鼻竇炎甚至可能需1到3個月的抗生素治療,病人需有耐心遵從醫囑按時用藥,使用完整療程的抗生素才能痊癒,不可因自覺症狀好轉但療程尚未結束就自行停藥,否則可能會增加抗生素抗藥性風險而影響後續治療。 若是病毒性感染或與病菌感染無關 通常不需使用抗生素,多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使用類固醇藥物、抗組織胺藥物、血管收縮劑、化痰藥物、退燒止痛藥物等。 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 可幫助病人有效緩解鼻塞、流鼻水、鼻癢、打噴嚏等症狀;血管收縮劑可使病人鼻黏膜收縮,降低鼻道腫脹情形,減緩鼻塞及脹痛感,也可使鼻竇開口擴大,幫助鼻竇黏膜的纖毛運動以清除發炎分泌物;化痰藥物可稀釋膿稠的分泌物,有利於鼻涕排出;退燒止痛藥物則可減緩病人因發燒、疼痛所帶來的不適。根據病況,醫師可能建議病人可進行鼻腔沖洗,以去除鼻腔中的黏稠鼻涕、發炎物質與過敏原。 針對特殊情形的鼻竇炎患者 若醫師研判使用藥物、鼻腔沖洗或其他內科治療方式療效有限時,可能會採取手術治療等更積極的治療計畫,只要病人能配合適當的醫療方案持續治療,對病情的緩解與病況的改善都有助益。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www.worldjournal.com/wj/story/121238/7129945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鼻咽癌症狀難察覺 這些特點別忽略!

耳聽力變差 1名45歲女性主訴自己近日左耳聽力變差,好像隔了一層膜。經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許瑛倢仔細詢問後,排除耳朵疼痛或外傷撞擊情形,發現左側中耳積水,且左側鼻咽部有腫塊凸起,立即切片檢查,最後確診為鼻咽癌。而中耳積水情形,也在接受中耳通氣管置入手術後,恢復聽力,再以放射線定位治療鼻咽癌,目前持續復原中。 鼻咽癌的成因 過去較難掌握鼻咽癌的成因,近10年的醫學研究,已經有比較明顯結論,如家族遺傳、長期吸菸,或是吸入甲醛或木屑等環境因素,都是危險因子。許瑛倢醫師提醒,有上述危險因子或是一親等家人罹患鼻咽癌的民眾,要多留意自己的身體變化,防患未然。 鼻咽癌治療 許瑛倢醫師提到,鼻咽癌治療以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為主,復發的病例則會以手術方式,同時給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藥物,以提高病灶根除效果,減低復發轉移機率。 鼻咽癌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地區卻相當常見 鼻咽癌在歐美國家的白種人、亞洲的日本人、韓國人案例相當罕見,但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各省及台灣地區卻相當常見,其中又以45歲上下的人罹患率最高。鼻咽癌原發位置在鼻腔的後方,初期腫瘤較小時,不會痛也不易感受到異常,但還是可約略分為以下4大類。 (一)單側中耳積水:可能會有單側耳鳴或是單側聽力受損狀況。 (二)淋巴結腫大:鼻咽癌的頸部轉移,一開始尤其以上頸部最為常見。因此若頸部腫塊超過1個月都沒有消失,建議要到耳鼻喉科接收內視鏡和頸部超音波的檢查。 (三)鼻部症狀:單側鼻塞,流鼻血或鼻涕有血絲,典型症狀是清晨第1口痰有血絲。 (四)神經相關症狀:頭痛(尤其是單側性頭痛)、臉部麻木感、複視、眼球運動異常以及其他神經障礙或麻痺的症狀。 雖然台灣發生鼻咽癌的機會較西方國家來得高,但是病患在治療後的存活率相當高,即使是第3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還是高達7成。雖鼻咽癌的症狀並不明顯,不易診斷,但若能提早警覺身體的異常,盡早診斷與治療,都能有不錯的復原效果。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鼻咽癌症狀難察覺-這些特點別忽略-031930226.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鼻咽癌】致癌食物 泡菜醃漬物鼻咽癌元凶!年幼吃過量風險高7倍留意6症狀

你也愛吃醃菜嗎?有研究顯示,若在年齡偏小時攝取大量的鹹魚、醬菜等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多上「7倍」,另外,有醫師指出,罹患鼻咽癌與基因遺傳、病毒感染、攝取醃漬食物等都有相關性。 你也愛吃醃菜嗎? 台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婁培人在節目《健康2.0》中指出,鼻咽癌在台灣每年約會出現1600個新病例,其主要成因有三個: 基因遺傳 EB病毒感染 攝取醃漬類食物 在愈小年紀時,吃大量醃漬食物,罹患鼻咽癌比率會愈高 婁培人教授指出,有研究顯示,在愈小年紀時,吃大量醃漬食物,如鹹魚、醬菜、菜脯、泡菜、榨菜等,罹患鼻咽癌比率會愈高,甚至達一般人的「7倍」之多。另外,他也解釋到,因這些發酵、醃漬食物含有大量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本身就是較易致癌的物質。若基因有弱點,又無法對抗EB病毒感染,在幼年時又吃了許多醃漬類食物,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就會比一般人高很多。不過,對於成年人來說,婁培人強調,影響程度就相較不高。 鼻咽癌初期一般症狀不明顯 另外,耳鼻喉專科醫師吳昱辰則衛教,鼻咽癌初期一般症狀不明顯,隨著疾病發展,可能出現頸部腫塊(轉移至頸部的淋巴結腫大)、單側耳悶塞感、單側鼻塞、痰或鼻涕帶有血絲等狀況。若鼻咽腫瘤壓迫到週邊組織,可能造成頭痛、臉麻或視力模糊等神經症狀。 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 鼻咽癌的症狀有以下六大群: 頸部淋巴腺腫大:這是最常見及最早出現的症狀,通常不痛,有時會變大或縮小。 頭頸部區域的疼痛:有不少病人表現單側頭痛。遍查原因不著的頭痛,應考慮鼻咽癌的可能。 口鼻部的出血:晨起第一口痰有血及反覆性的流鼻血。 鼻或鼻咽症狀:鼻塞、鼻咽或膿性鼻漏也常見,因此會被誤為鼻竇炎。 耳部症狀:聽力障礙、耳鳴及耳阻塞感。 神經症狀:鼻咽癌物侵入顱內造成顱神經麻痺,產生複視等症狀。 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 由於位置的關係,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因此,大多數病人診斷時,腫瘤已是第三、四期,唯一的辦法是大家提高警覺,有上述的症狀之一,並常常發生者,應找可靠的耳鼻喉科醫師檢查,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83050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鼻咽癌】老公發現鼻咽癌,全靠一個信號!提防鼻咽癌必睇!

癌症作為香港頭號殺手,往往讓人防不勝防;假若患者不幸是自己或身邊親友,則更加讓人擔憂。近日,有女網民分享,丈夫一直以來維持相對健康的生活習慣,不但已經戒煙,亦有定期進行運動,然而有天發現頸部出現如花生仁大小的腫塊,並在數月之內持續漲大。在醫生建議下馬上抽血進行鼻咽癌檢查,不出所料得出陽性結果,經進一步診斷後確診鼻咽癌。這個噩耗實在讓該名網民措手不及,因而到網上求助。隨著4月頭頸癌關注月的到來,本文將為大家整合各方面的鼻咽癌資訊,協助大家更了解這種本港最常見的頭頸癌和評估自己的患癌風險,並比較市面上各種不同的鼻咽癌抽血篩查,為你和你摯愛的健康把關! 鼻咽癌好發於華南地區,本港男性發病率是女性的三倍 鼻咽癌別名「廣東癌」,故名思義,於中國南部,尤其是廣東地區發病率特別高,而香港的鼻咽癌發病率更是全球平均的5至6倍1,2(每年約有600至800宗病例)。除此之外,原來男士的鼻咽癌風險亦比女士高,於本港的發病率差不多是女性的三倍3,鼻咽癌更與肺癌、大腸癌等同列本港男士十大致命癌症!當然,這也不代表女士們可以掉以輕心,因為鼻咽癌其實亦有其他高風險因素(見本文下方的懶人包)。 早期鼻咽癌不易察覺 8成患者初確診已達晚期 正所謂「病向淺中醫」,尤其是對健康有莫大威脅的癌症,但癌症並非不治之症,其中早期鼻咽癌的存活率更可達晚期的兩倍3!然而,研究卻指出僅2成的鼻咽癌患者能於初期發現自己患癌,其餘8成於確診時已達晚期4,即癌症已擴散至其他部位。以這位網民的丈夫為例,若頸部出現腫塊,則很可能代表鼻咽癌已經開始經淋巴擴散,甚至可能影響其他身體部位。這不但對健康有著更大的威脅,同時亦代表患者要承受更高強度的治療,以及隨之而來更大的副作用和醫療開支。而導致患者未能及時發現的主要原因,就要提到鼻咽癌的常見病徵-例如持續頭痛、鼻塞、耳鳴,以及口水或鼻涕帶血絲等。正因這些絕不罕見的初期警號讓人掉以輕心,患者往往未能及時發現,以致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鼻咽癌風險自我檢查懶人包 有疑慮應考慮接受篩查 雖然鼻咽癌不容易被察覺,但可幸大部分患者其實有跡可循,以下為大家整理出一些研究發現的鼻咽癌高風險因素,供大家參考和評估自己的風險。 地區因素 雖然前面提到男性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比女性高,但由於整體來說華南地區,尤其是香港的發病率是全球平均的5-6倍1,2,故此其實不論男女同樣需要小心。 鼻咽癌家族病史 研究指出如家族中有人曾患上鼻咽癌,其家人的風險亦較高,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姊妹、子女)的病發風險更可高達常人的19.2倍5。 常食用加工食品/接觸化學物品 研究亦顯示食用加工食品如鹹魚、醃製蔬菜等等6,或經常接觸化學物品如甲醛亦會提高患上鼻咽癌的風險。 有吸煙習慣 焦油中含有多種致癌物質,因此吸煙致癌已是老生常談,雖與鼻咽癌未見決定性關聯,但煙民的患癌風險依然較一般人高。 綜觀以上幾點,如發現自己屬於高風險族群,或是持續受到病徵影響,最好當然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或考慮進行早期鼻咽癌篩查,釐清是否受到癌症的威脅。 最新篩查技術 抽血即可發現隱形鼻咽癌患者 早前,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在內的一群國際學者亦就鼻咽癌篩查進行討論並作出建議7,提倡於高風險地區(包括香港)的市民應考慮定期接受篩查。而市面上有各種鼻咽癌測試,其中抽血篩查因其方便性受不少人青睞,但原來各種抽血篩查背後的技術和原理大相逕庭,導致結果的可信性有很大出入,懂得分辨才可保障健康。 EB病毒與鼻咽癌密切相關,因此目前的鼻咽癌抽血篩查都以其為中心,包括「傳統 EB 病毒 DNA 定量測試」、「傳統EB病毒血清學測試」及「 Take2 Prophecy™ 早期鼻咽癌篩查」。前兩項分別檢測血液中EB 病毒的含量和 EB 病毒的抗體。然而, EB…

【鼻咽癌】中年男飄腐臭味「疑似鼻咽癌」拒切片 醫師改口這樣說病人竟被說服

病人百百種,醫生如何勸病人檢查也是一門藝術。耳鼻喉科醫生分享,有位新婚的中年男子被懷疑罹患鼻咽癌,卻因擔心癌症攪局新婚生活而諱疾忌醫,最後因醫師一段話轉念接受診斷和治療。 一名50歲男性就診時主訴鼻塞 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門診趣事,一名50歲男性就診時主訴鼻塞,痰中開始帶有血絲,枕邊人還抱怨他「身上飄出腐臭味」。當患者口罩一脫,一股異味還真的跑出來,內視鏡檢查發現他的鼻咽處有一坨「紅燒獅子肉」,臨床經驗馬上令人聯想到惡性腫瘤。 吳昭寬向男子解釋,病灶很有可能是不好的東西,應該要馬上進行切片送驗,目前看起來可能還不到末期,預後應不至於太差 。孰料對方聽不下去,只希望醫生開藥給他吃。 病人堅持不願意進一步檢查,醫生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男子剛結婚,,深怕被癌症毀了下半輩子,引此諱疾忌醫。 睡眠窒息症 醫生只好請他的太太進診間,和他一起規勸先生儘早做檢查,病患依然搖頭。吳昭寬靈機一動表示,病人才剛結婚,現在鼻塞愈來愈嚴重,可能導致睡眠窒息症,睡眠窒息症可能有3~4成機率干擾性功能,好不容易娶老婆回家,如果不能有美好的房事…… 鼻咽癌第三期 恐懼訴求話術發生作用,男子聽到醫師一番話,馬上改口。進而順利做完切片,果然證實是鼻咽癌第三期,醫療團隊緊接著為男子安排後續化療和放療,不幸中的大幸是,治療效果良好,病人也已痊癒。 吳昭寬指出,一般而言,鼻咽癌以放射治療為主,早期(第一、二期)單用放射治療就會見效,5年存活率可達80%以上;晚期(第三、四期)或復發的病人可能必須併用化學治療,5年存活率有30~50%或以上。除了少數病人在治療之初就有遠端轉移,病情較難控制,鼻咽癌並不是絕症,而是一種相對可以控制及治癒的癌症,經正規方式治療,病人多能康復。如果發現頸部出現不明腫塊、單側耳朵有悶塞感或鼻唾液總帶著血絲,應有所警覺,及早就醫檢查。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中年男飄腐臭味-疑似鼻咽癌-拒切片-醫師改口這樣說病人竟被說服-090845369.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鼻咽癌】34歲港女不煙不酒患鼻咽癌3期 揭忽略2症狀 抗癌6年終康復

持續鼻塞,或是鼻咽癌先兆?鼻咽癌為本港常見癌症之一,患者多為男性。不過,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張明智醫生向《星島頭條》分享病例指,一位34歲女子不煙不酒,素來健康, 卻確診患鼻咽癌第3期。初期鼻塞她不以為然,後來發現1明顯症狀後始求醫,抗癌6年,終臨床康復。張醫生指,鼻咽癌有2症狀易被忽略,若發現身體出現7情況,應盡早求醫。 甚麼是鼻咽癌?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明智表示,鼻咽是上呼吸道的一個區域。若張大口,就會看到吊鐘,鼻咽就是鼻子和吊鐘中間這個區域。惡性腫瘤有2種形式生長,有些好像一塊腫瘤塞住喉嚨這些位置,有些則好像潰瘍。若惡性腫瘤開始侵蝕,人體多個部位也會受影響: 腫瘤向上生長,就會侵襲頭骨底部;向兩旁,就會侵蝕耳朵,中耳。若腫瘤向前生長,就會侵襲鼻;向下則侵襲口腔;向後侵襲頭骨甚至頭顱。由於鼻腔是四通八達的,腫瘤若往下面生長就會進入喉嚨。喉嚨主要有三部份:口咽、喉咽、鼻咽。 鼻咽癌很常見 最年輕患者僅十幾歲 張明智醫生指,鼻咽癌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癌。約20年前,每年會有逾千宗鼻咽癌新症;至2020年則有740宗新症,可見近年患者已減少。鼻咽癌主要發生在40、50歲為人士身上,但有年輕化趨勢,張醫生表示,自己遇過最年輕的鼻咽癌患者只有10多歲。 34歲女子不煙不酒 確診鼻咽癌3期 張明智醫生分享鼻咽癌病例指,本港一名34歲女患者沒吸煙飲酒習慣,一直以來身體健康無恙。突然,她摸到耳朵有淋巴核,約3cm,大如一隻鵪鶉蛋,但不疼痛,情況持續約2星期,求醫檢查後,證實患鼻咽癌第3期。 原來,求醫前兩三個月,該女子曾鼻塞,有時擤鼻涕更發現血絲,耳朵亦有堵塞情況。張醫生解釋,當腫瘤在耳朵旁邊,就會阻塞去中耳的通道,導致出現耳鳴、耳朵阻塞等症狀。最終,該女子接受電療6個多星期,注射化療針6次,抗癌約6年後臨床康復,不需再接受治療,亦沒再復發。張醫生指,鼻咽癌初期患者復發率為10至20%;至第3期,復發率約為30%。 鼻咽癌2症狀較易被忽略 如何可及早發現鼻咽癌?張明智醫生指,大多數鼻咽癌患者鼻子、耳朵、頸部會有異樣。不過,因耳朵阻塞而求醫患者居多,其次是痰帶血絲,因鼻塞而求醫的則較少。上述個案的女子因摸到淋巴核始求醫,至於鼻塞、耳鳴這些症狀,則較易被忽略。張醫生解釋,鼻塞問題,一般人也會遇過;人到中年,則會出現機能退化、發炎的問題,故鼻塞、耳鳴問題未必太在意。但若出血或有腫塊等症狀,大家亦相對緊張。 提防鼻咽癌 出現7症狀宜求醫 張明智醫生指出,華南地區人士為鼻咽癌高危族群,若出現以下7症狀,宜盡早求醫: 鼻咽癌7大症狀: 鼻乾 鼻塞 痰有血絲 鼻涕帶有血絲 耳鳴 耳朵堵塞 頸部長有一顆腫瘤,尤其已持續一兩個月,家族有鼻咽癌病史的人士。 鼻咽癌症狀似鼻敏感?如何從表面分辨? 張明智醫生指出,從表面很難分辨兩者。鼻咽癌早期症狀,有點像鼻敏感,較常見的是鼻塞、流鼻涕。若之前沒出現過,現在持續鼻塞,甚至超過一兩個月,最好向耳鼻喉科醫生求診,因兩者很難分辨。 若鼻敏感症狀只持續數天至1星期,患鼻咽癌的機率很小。癌症症狀,通常會持續超過一、兩個月,甚至三、四個月。當照內窺鏡時,就會看到鼻孔有腫瘤。 鼻咽癌成因 3大風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