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傷/聽不清楚嗎?聽力損傷5成因!這些徵兆暗示你聽力在退化

聽力損傷(Hearing Loss)又稱聽力缺損、聽力損失,簡稱聽損,意思是聽力減損或退化,使致聽覺部分或完全喪失,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有可能是暫時或永久性質。 人類的聽覺系統可分為周邊和中樞,周邊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所組成。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定位聲源、聚集聲能,使聲音通過外耳道和鼓膜、傳輸到中耳;中耳中有3塊小聽骨負責傳遞聲波;內耳的耳蝸內有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2種聽覺細胞,當聲波從中耳進入內耳時,外毛細胞會放大聲音振動;內毛細胞會將聲能轉換為電位差,以利後續神經信號傳輸至大腦,以解讀聲音的訊息。 造成聽力損傷的原因 聽覺系統任一部位受損,都可能造成聽力損傷,依年齡族群來說,65歲以下患者多因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65歲以上的聽力損傷患者中,有3成因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導致,其餘則為慢性退化、環境噪音或疾病等因素。 1.自然老化:隨著年齡增長,耳蝸與聽神經細胞逐漸退化,因此出現聽力缺損現象,發生的年齡則大約從50歲開始。2.耳朵疾病:包括耳垢阻塞、耳道塌陷、黴菌感染、耳膜穿孔、中耳炎、聽骨硬化、膽脂瘤、梅尼爾氏症引起內淋巴積水,或聽神經瘤等。3.疾病或藥物影響: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梅毒、蕁麻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或長期服用高劑量的阿斯匹靈、利尿劑、抗生素等具有耳毒性藥物。4.外力傷害:老人摔倒、外力撞擊,或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頭部受到撞擊,可能使耳膜破損或聽小骨鏈骨折而發生聽損。5.噪音:包括環境噪音、耳機開得太大聲等,會傷害聽覺細胞,聽覺細胞一旦受傷害,則永遠不會復原。 聽力損傷4大類型 依病變位置不同,大致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中樞性及混合性聽力損傷4大類型。1.傳導性聽損:常見原因有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等情況,常可藉藥物或手術改善。2.感音神經性聽損:如過量的噪音、遺傳性聽力損失、老化、服用耳毒性藥物、聽神經瘤。3.中樞性聽損:發生於中樞聽覺系統,可能因老化、腦傷或其他神經疾病造成,常導致聽覺記憶及理解能力減退。4.混合性聽損:同時有2種以上類型的聽力損失。 聽力損傷有哪些徵兆? 在幼兒來說,如果看到幼兒會突然拍打耳朵,或耳朵常出水,要特別注意。如果是成人或年長者,與人溝通時常聽不到或聽錯,電視要開愈來愈大聲等,一定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與聽力師專業的協助。 聽力損傷的自覺和他覺早期症狀包括:1.經常沒聽見、聽不清楚門鈴或電話鈴聲。2.有人說從背後喊您時,您常沒聽到或無反應。3.在餐廳或嘈雜環境中聽不清楚他人說的話。4.講電話時經常聽不清楚對方說的話,必須看著講話者才能聽懂。5.熟悉的音樂和以前聽起來不一樣。6.家人常要求您降低電視或收音機的音量。7.常覺得他人說話含糊不清,需要對方重複說話內容。8.多人在室內討論事情時,會有跟不上或聽不清楚的狀況。9.有人抱怨過您說話太大聲。10.將拇指與食指放在耳朵邊摩擦,聽不見沙沙聲。11.耳鳴:噪音傷害者耳朵出現嗡嗡聲,影響睡眠或注意力。 若以上問題,有超過5個符合,您可能有聽力問題,建議掛號耳鼻喉科門診,由醫師或專業聽力師,做更進一步的聽力檢查。 聽力損傷有哪些併發症? 聽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聽力損傷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還會導致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及增加失智的風險。 1.人際社交:因聽不清楚他人說話,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產生焦慮、憂鬱,進而封閉自己。2.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他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3.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4.影響認知功能: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聽力損傷會增加失智的風險高達5倍,若矯正聽損如使用助聽器,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health.tvbs.com.tw/encyclopedia/340769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心臟健康|耳朵現1特徵或增心血管堵塞風險 醫生教3招自測血管健康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心血管疾病在香港是導致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2022年便錄得10,655宗相關登記死亡個案。台灣就有醫生分享3種簡單方法,無需機器即可迅速自測血管健康,其中若發現耳朵有1種特徵,可能增加心血管堵塞的風險。 台灣心臟外科醫生甘宗本在節目《挖健康》中教路,可用以下3招自測血管是否出現問題。 觸摸脈搏 甘宗本說明,人體手部有橈動脈和尺動脈,而足部最高點則有足背動脈,可以直接用觸摸的方式來感受脈搏跳動。反之,如果觸摸的時候感受不到脈動,便有可能是血管堵塞。 握拳後張開手 將手握成拳頭,然後再迅速張開,只要手掌能在3秒內恢復血色,便代表血管暢通、血液循環正常。 觀察耳朵外觀 甘宗本指,如果耳垂位置出現較深的裂溝,可能代表血液循環出現問題,建議求醫進行檢查。他引述外國研究,表示如果耳垂有很深的裂隙,心血管堵塞的風險會稍微增高。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skypost.hk/article/3731785/心臟健康-耳朵現1特徵或增心血管堵塞風險-醫生教3招自測血管健康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聽損增失智風險2至5倍 醫教2招及早預防

年紀大了,聽力漸漸退化,只覺得是正常老化就置之不理?小心失智症找上門!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指出,有研究發現,聽力損失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是正常者2至5倍,隨著退化程度加重,失智風險也增加。預防上,建議做定期聽力檢查,及早預防;或是使用助聽器,改善聽力,減少社交孤立,從而減少失智危機。 胡皓淳在臉書專頁「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發文表示,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增加有直接關聯;一項研究發現,聽力損失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是聽力正常者的2至5倍。並指出,聽力每下降10分貝,失智症的風險就增加約20%。這意味著,隨著聽力退化程度的加重,失智症的風險也相應增加。 胡皓淳表示,聽力退化與失智症之間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有幾種可能: ●社交隔離:聽力退化可能導致交流困難,進而引發社交孤立,社交孤立是認知功能下降的已知風險因素。 ●認知負荷增加:聽力退化會增加大腦處理聲音的負荷,從而減少大腦處理其他認知任務的能力,導致認知功能下降。 ●共同的病理機制:聽力退化和失智症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學基礎,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 胡皓淳說,預防上會建議中老年人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及早發現並處理聽力退化問題。透過聽力檢查,可以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並在需要時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也可以使用助聽器,作為有效補救措施,幫助聽力退化的人改善聽力,提高生活品質。研究表明,使用助聽器的人在社交互動、認知功能方面均有所改善。助聽器的使用有助於減少社交孤立,從而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764186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異物入耳或損聽力

或者你我小時候都試過,因為貪玩或者好奇,將一些東西塞入鼻孔或者耳朵,不過如果無法取出,甚至愈塞愈入,便有可能引致併發症,如聽力損失、甚至窒息等,因此如發現小朋友有異物入了耳鼻而不能取出,宜盡快求醫。 異物進入耳鼻的個案,多為9個月至8歲的兒童。耳鼻喉專科醫生鍾耀基表示,「異物入耳時,兒童多會有拉扯耳朵的小動作,亦可能知道自己貪玩,害怕被責罰而特別沉默,所以家長未必能及時發現,數天過後小孩或會有疼痛、發炎流膿甚至出血的情況。而異物入鼻則通常比較痛,或會鼻出血,家長會較易察覺。」 有機物昆蟲電池最危險 兒童常見入耳或鼻的異物種類繁多,例如小鋼珠、BB彈等膠珠、豆類、擦膠、電池和昆蟲等,而成人案例則以棉花棒的棉花頭較常見。最令人擔心的異物,鍾耀基認為是豆等有機物、昆蟲及電池,「有機物的膨脹速度快,如誤用水打算將之灌出,反會令它發脹塞住,另外加上細菌影響,耳鼻發炎腫脹會更劇烈。昆蟲最怕牠們不懂走回頭塞住,或傷害耳道,又或蒼蠅在裏面產卵,引起其他病症。電池則有機會流出化學物質,燒傷皮膚、耳膜等。」 可致併發症 如未能及時取出異物,耳朵方面或可能令耳道受損,傷口位置或會流血、感染並形成肉芽;萬一耳膜穿了,便有機會影響中耳部分,引發中耳炎,若聽覺神經受損,更會導致聽力損失。異物入鼻的情形更為緊急,除有可能造成發炎感染外,最怕異物會掉進氣道,阻礙呼吸引致窒息,應即時求診。 取出異物 家長如懷疑兒童有異物入耳,可嘗試輕輕將耳廓向上及向後拉,拉直耳道,再以電筒檢查,如發現是小昆蟲,可嘗試用橄欖油將牠殺死,以防止牠進一步破壞耳道,並帶小朋友求醫。鍾耀基表示,「醫生先會用耳鏡、顯微鏡檢查耳道,再因應情況使用鉗子、鈎子或者吸管去清除異物,完成後檢查取出的異物是否完整,耳道或耳膜有否受損,或需要進一步測試聽力有沒有問題。鼻子方面,可以用前鼻鏡檢查異物位置,如太深入則需用內窺鏡檢查及取出異物。」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異物入耳或損聽力/78179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耳道感染|常挖耳屎惹耳道「發霉」 男子引發腦中耳鳴停不了

不少市民都有挖耳朵的習慣,但原來使用不當的清潔方法,隨時會引致感染!台灣就有一名男子右耳突悶脹不適,就醫竟發現原來的耳朵內已經「發霉」,雖然後來經過治療已有好轉,但耳鳴聲卻不絕於耳,就連醫生都查不到原因,直到求助中醫情況才得到好轉。 據台媒報道,該名男子年約57歲,平日有用手直接挖耳朵的習慣,某日發現右耳發癢、悶悶脹脹,且還伴隨一些分泌物,於是到耳鼻喉科就醫,結果發現外耳道被耳黴菌感染了。 雖然經藥物治療後,男子的耳朵不適已有所好轉,但沒想到療程結束後,右耳卻開始聽到耳鳴聲,有時甚至覺得聲音像從腦中傳出來一樣,即使醫生再次檢查,亦未能發現任何異狀。見西醫無法見效,長期的耳鳴又令男子無法忍受,最終轉去尋求中醫治療,沒想到只是服藥一星期耳鳴的狀況已獲得大幅改善。 負責該個案的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生趙念廷表示,黴菌性外耳炎為外耳的真菌感染,常見的病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而傳統中醫裡雖然沒有真菌的概念,但仍可以「邪氣」的角度看待,綜合其的病史和舌脈來看,雖然感染已經獲得控制,但其實體內仍有餘邪未清,可處方中藥如小柴胡湯加減來扶正解表、和解少陽,改善耳鳴的症狀。 趙念廷又指,患者可自行多按摩合谷穴,該穴位於雙手虎口處,可疏散風邪、清肺通竅,為十總穴之一的「面口合谷收」,便是概括了該穴用來治療頭面部疾患的奇效。 他提醒,水上活動愛好者、免疫力低下患者、頻繁或過度清潔耳垢的人會較容易耳黴菌感染,並且可能常常復發。平時應避免過度清潔耳朵以免受傷,從事水上活動時也可使用耳塞以防止耳朵進水,盡量保持耳道的干燥,並且避免和他人共用掏耳棒。 此外,除了病人本身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外,也可能與濕熱的體質有關,趙念廷提醒,可由中藥調理體質來降低再盛行率。 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 根據衛生署資料,其實在大多數狀況下,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排出外耳道,不必刻意去清理。用棉棒、耳挖或其他硬物挖耳,只會把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內,堵塞耳道,引起耳朵不適及影響聽力。自己動手挖耳可能會弄傷外耳道的皮膚,若在清理時不慎跌倒,更可能傷及耳膜及中耳。使用不潔的工具挖耳是導致外耳炎的常見原因。若棉棒的棉花球在耳內脫落,更會造成異物入耳,對耳朵有不良影響。 如果真的想清理耳垢該如何做? 如果你真的感到耳垢阻塞或不適,可以考慮使用以下方法: 滴入溫水或生理食鹽水:使用滴耳器滴入溫水或生理食鹽水,讓耳垢軟化。傾斜頭部,使耳朵朝向天花板,然後輕輕拍打耳朵的側面,以幫助耳垢流出。 使用耳垢軟化劑:耳垢軟化劑可以幫助軟化耳垢,使其更容易流出。遵循產品說明並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建議。 就醫諮詢:如果耳垢阻塞持續或嚴重影響聽力,最好諮詢醫生。 請避免使用棉花棒、針或其他尖銳物品清理耳垢,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耳朵受傷、使堵塞加重或傷害耳膜。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蔡桃貴耳朵出問題開刀-耳膜放置-物-改善中耳積水-語言發展不受影響-142659544.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蔡桃貴耳朵出問題開刀! 耳膜放置「一物」改善中耳積水 語言發展不受影響

小兒中耳炎、中耳積水在臨床上非常普遍,往往都是孩子感冒、生病就診經由檢查才發現,但家長一聽到「中耳積水」誤解為幼兒洗澡或游泳時耳朵進水所引起的。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解釋:「中耳積水非大家認知的水,是中耳發炎產生液體,又稱為『中耳積液』。」 陳木榮指出,耳部的構造是外耳耳廓進入外耳道,接著是中耳耳膜(鼓膜),然後將聲音傳入內耳。通常洗澡或游泳時,水從外耳道進去碰到耳膜就會停住,也因此「中耳積液」與洗澡水、游泳水無關,主要是病毒感染出現的併發症。為什麼小孩容易發生中耳炎? 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翊豪表示,由於兒童耳咽管結構尚未成熟,相較於成人來說較短、且走向較水平,一旦孩子感冒或是長期過敏,在鼻子裡的病原體及黏液(如鼻竇炎)便容易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導致中耳腔發炎。尤其中耳炎常發生在 7 歲以下的小孩子,通常是由感冒引起的併發症,尤其是急性中耳炎、積液中耳炎更常發生在孩童身上。 急性中耳炎 指中耳腔有急性發炎狀態,通常與感冒相關,感冒後喉嚨或鼻竇裡的細菌同時讓耳咽管發炎、功能受損,進而引起中耳腔蓄膿、耳朵疼痛、耳朵悶塞、聽不清楚、發燒、全身倦怠等症狀,醫師在病患急性期時,會依其年紀、臨床症狀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經妥善治療約可 7 至 10 天可緩解。 積液性中耳炎 積液性中耳炎就是中耳腔內積水,多半發生於急性中耳炎感染後,他強調中耳積水並不會引起疼痛或發燒,但孩子恐怕會出現聽力變差或是學習專注力降低等情形,因此家長們須留意觀察子女的日常生活作息。若經醫師診斷有該疾病,也需密切追蹤積液是否緩解為佳,以免影響兒童學習、語言發展進程。 中耳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蘇偉翔表示,中耳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耳痛、發燒、全身倦怠,有時會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中耳腔初期發炎時,耳膜常為紅色且向外膨脹,病人會有耳脹、聽力變差、耳鳴等不適感。由於幼兒尚無語言表達能力,常常會被家長忽略。 如未及時予以適當治療,容易導致中耳腔長期發炎形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大多有耳膜破損情形,伴隨耳漏、聽障、頭痛等症狀,若不治療,很容易發生其它併發症。李翊豪提醒,當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家中小朋友感冒時合併哭鬧、抓耳朵、聽力變差等行為,就務必提高警覺。 陳木榮補充說道,有些孩子在治療中耳炎後就能獲獲得改善,不過也有可能持續惡化進展到中耳積水,「只要有過一次中耳炎,未來就可能反覆發炎,隔一陣子雖然沒感冒、耳朵仍有疼痛感。」 中耳炎、中耳積水最典型症狀耳朵痛、發燒,但小小孩不太表達,通常顯現有哭鬧、食慾不好、躁動,大小孩會覺得耳朵脹脹的。 大部分中耳炎、中耳積水都是感冒去看醫生才發現,通常家長自行發現中耳積水都是孩子「聽力喪失」,觀察孩子講話聲音變大聲、聽別人講話時會側身、看電視聲音也越來越大聲,趕緊前往就診。中耳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陳木榮表示,面對中耳積水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除了幫助殺菌外、把液體排出,也會搭配抗生素使用至少治療 4 周至 3 個月,後續觀察 3 個月到半年,如果 3 個月狀況還是持續未改善,則考慮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在小兒的耳膜上放入一個中耳通氣管,經放置後聽力通常可立即改善。 中耳通氣管植入術是目前相當普遍用來治療中耳積水的方法,通氣管的留置可免去反覆耳膜切開的困擾。手術過程是在全身麻醉下,經由耳道(耳朵外觀無傷口)將耳膜切開一個小縫吸乾積液,排除中耳的負壓,然後把通氣管套在耳膜上。通氣管通常在半年至 1…

「這種耳鳴聲」跟心血管疾病有關!醫1表揭「搏動性耳鳴」症狀特徵

你有沒有遇過耳朵裡像是有心跳的「咚咚」聲音?這可能是搏動性耳鳴。《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耳鼻喉科指出,當體內血管異常、血流量增加、血管壓力改變或局部發炎,都有可能造成這種耳鳴,預防方法以控制血壓、定期健康檢查最為重要。搏動性耳鳴和一般耳鳴有什麼不同?帶你1表看懂。 搏動性耳鳴是什麼? 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胡皓淳說明,搏動性耳鳴就像耳朵裡有個小時鐘在跳動,這種感覺通常和你的心跳是一致的。它不像普通耳鳴那樣是持續的嗡嗡聲,而是有節奏的,就好像你能聽到自己的脈搏在耳邊敲打一樣。 搏動性耳鳴症狀有哪些? 搏動性耳鳴的症狀,主要是耳朵裡聽到像心跳一樣的節奏聲,這聲音通常和心跳同步。有時候你可能會感覺到耳朵裡的聲音會隨著身體姿勢或心跳速度改變而變化,有些人甚至會感到頭暈或聽力下降。 搏動性耳鳴原因是什麼? 搏動性耳鳴的原因通常跟耳朵附近的血管有關,可能是血管異常、血流量增加或血管壓力改變造成的。像是甲狀腺亢進、高血壓或耳朵和頭部的某些結構問題,都可能導致這種耳鳴。 搏動性耳鳴VS耳鳴 有什麼不同? 搏動性耳鳴跟普通耳鳴的區別主要在於聲音的節奏感。搏動性耳鳴就像心跳般有規律的「咚咚」聲,通常跟血管問題有關;而普通耳鳴就是一種持續的「嗡嗡」或「嘶嘶」聲,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比如聽力損傷或壓力。 搏動性耳鳴 VS 耳鳴 差異表 類別:搏動性耳鳴 特性:有節奏的「咚咚」聲,類似心跳症狀:聲音與心跳同步,可能感到頭痛或頭暈治療:針對血管問題治療,如藥物或手術預防:控制血壓、避免過度刺激、定期 體檢危害:可能有嚴重血管問題,如動脈 瘤,需及時處理避免嚴重後果 類別:普通耳鳴 特性:持續的「嗡嗡」或「嘶嘶」聲症狀:聽到不同類型的聲音,可能伴有 聽力下降治療:根據原因治療,如聽力保護、放 鬆療法預防:保護耳朵、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噪 音中危害:持續影響生活質量,但通常不會 有嚴重健康問題 搏動性耳鳴看哪一科? 胡皓淳說,搏動性耳鳴通常是看耳鼻喉科。耳鼻喉科醫生專門處理與耳朵、鼻子、喉嚨相關的問題,包括耳鳴。由於搏動性耳鳴可能與血管問題有關,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還需要心血管科或神經科的專家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在接受耳鼻喉科醫生的初步評估後,根據症狀和診斷結果,可能會被轉介到相關的專科。 搏動性耳鳴如何預防? 預防搏動性耳鳴主要是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保持正常血壓、避免耳朵受到過度噪音的刺激,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的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處理可能導致耳鳴的問題。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472.html…

耳屎|棉花棒不適合清潔耳朵?1族群易出現耳垢游泳耳需定期清潔

不論洗澡完、泡溫泉結束,不少民眾習慣拿棉花棒掏耳朵,小心不正確的挖耳朵造成更多問題。 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常見兩種掏耳引發的問題,「一種是耳垢堆積往內推擠造成耳垢栓塞,另一種則是因為過度清潔造成慢性外耳發炎。」 耳屎不清理也會自行向外排出 人體的耳垢分為兩種,也是民眾熟知「濕耳」與「乾耳」,台灣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解釋:「乾耳垢通常肉眼看得到,較容易將它夾起來,而濕耳垢相對黏稠比較難清理,主要是外耳道上腺體的分泌物所形成。」 重要的是,不論是「濕耳」或「乾耳」耳垢處要是在人體耳道最內層表皮的皮屑,在正常狀況下耳屎會自己排出,但民眾總有自行清潔耳朵的習慣,偏偏清潔的方式不正確下,延伸更多問題,最常見就是耳道栓塞。 棉花棒不合適清耳朵!這一族群最容易出現耳垢 余育霖提到:「人的耳道雖然蠻小,棉花棒與耳道大小差不多,民眾喜歡用棉花棒清潔,卻不一定有辦法把耳屎直接拉出來,反而將耳屎往內推,愈堆愈紮實更沒有辦法把耳屎給清出來。不建議病患使用棉花棒去掏耳朵,若真的想掏耳『耳耙子』相對是比較好使用的器具。」 尤其多數人清潔耳朵時,都是單純憑感覺,雖然會挖出一些耳垢,但大部分的耳垢都會被推到更裡面,讓耳垢更不容易自然掉落。若真的想清潔不妨請家人協助,或是到坊間采耳、甚至耳鼻喉科醫師在看得到的狀況下協助清理,但其實耳垢多數都會隨著時間掉出來,不需要特別清理。 特別有一大族群容易出現耳道栓塞的狀況,在有些年長者身上,曾經動過耳朵手術,過往手術對耳道破壞性,導致耳朵黏膜修復能力沒有很好,容易反覆出現耳垢,這時候就需要定期回來清耳垢。 另外,耳垢若反覆堆積也可能形成腫瘤,又被稱作「耵聹腫瘤」,主要是長期將耳垢把它往內推,耳垢變得紮實、很硬,反而壓破到骨頭造成凹槽,這時凹槽處有可能就容易再產生更多耳屎,變成再一次循環,但這樣狀況在臨床上極為少見。 過度清潔耳垢也不好!游泳耳需要定期清耳朵 耳垢如同皮膚一樣每天都會新陳代,耳朵也千萬別過度清潔,耳道上面需要一個保護層,余育霖分享:「有些病患要求將耳垢清得一乾二淨,但其實這就是慢慢汰換的過程,若是過度清潔反而出現傷口會癢,癢又想掏耳朵,掏耳之後又受傷變成一個惡性循環,造成慢性外耳炎。」 但許多游泳池、溫泉都會擺設棉花棒,其實並非鼓勵民眾要掏耳朵,擺棉花棒目的是讓耳朵進水時可以用棉花棒吸,余育霖解釋:「對除非感覺到耳朵裡面有水,聲音變得很悶、講話好像有回音,這時才需要使用棉花棒。」 余育霖說:「如果平常真的有一些水進去,並沒有完全塞住,不完全一定要清理。但定期有習慣游泳的民眾則要注意,因為常泡水讓耳道裡面的骨質增生,耳垢排除的功能就會相對比較差,出現所謂『游泳耳』就會需要醫師來協助進行耳朵清理。」 半年清潔一次!避免耳道栓塞 究竟耳垢堆積會不會讓聽力產生影響?余育霖認為:「耳屎會讓人聽聲音感覺起來悶悶的,但不至於讓聲音差很多。常見有些病患戴助聽器,反應怎麼最近好像聽不到,懷疑是不是因為耳屎塞住。事實上,是耳垢卡住導致戴的助聽器密合度不好,才導致助聽器的效果不佳。」 民眾到底該怎麼維持良好的清潔耳朵的習慣?余育霖建議:「若食指進得去的地方可以清潔,當食指都進不去時就不要處理,若耳屎真的很多的民眾,則可以固定每半年、一年去清理,如同去洗牙概念,可以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清理,若嚴重到已耳道栓塞則及早清理乾淨,並不需要額外的治療。」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638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耳朵癢痛成因多小心細菌感染!嚴重恐損聽力3招防外耳炎

但台灣耳鼻喉專科醫師江躍辰提醒,耳朵癢痛的成因眾多,如外耳炎、中耳炎、中耳積水,或是感冒時淋巴腺腫脹,必須找出病因,對症下藥,如果太晚就診,可能造成聽損。 耳朵遭細菌感染易引外耳炎 多好發於成年人 江躍辰指出,外耳主要作用為過濾外界的聲音,並放大特定音頻,主要包括,耳廓、外耳道,前者約2.5公分,較外側的皮膚組織分布皮脂腺、毛髮,而皮脂腺分泌物和脫落的外耳道表皮細胞混合後,就變成耳垢(耳屎)。 一般來說,多餘的耳垢會自然脫落,掉出耳道,不需清理耳朵。事實上,耳垢屬於弱酸性,可說是保護層,避免外來細菌入侵表皮。 外耳道發炎好發於成年人,反而較少發生於孩童,主因為外耳道受到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引發濕疹、黴菌感染,或是其他皮膚疾病,有時外傷也會造成外耳受傷疼痛。 如何避免耳朵感染? 3大外耳炎預防措施報你知 如果耳朵搔癢,該如何處置?江躍辰表示,在門診患者中,約有近一半自訴耳朵發癢、疼痛,民眾不要以為這是小事,而自行解決,以棉花棒掏挖,這可能挖出問題,應至耳喉鼻科門診就醫,由醫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為了防止外耳炎發生,建議民眾平時應做到以下3種預防措施: 不以棉花棒掏耳朵:經常清潔耳道,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脆弱敏感,也會將耳垢往更深處填塞。 儘量少用耳道式耳機:如果必須使用,建議選擇大小適宜的耳機,定期清潔。每次使用,不要超過1小時。 游泳時配戴矽質耳塞:由於游泳池內的水可能帶有致病菌,所以若能於游泳時配戴矽質耳塞,便能降低感染的風險,防止致病菌進入耳內。 至於中耳炎、中耳積水,則以幼童為主,常因感冒、鼻涕倒流,引發中耳發炎,造成耳朵疼痛,江躍辰提醒,家長務必注意孩子身體狀況,如有異狀,務必儘速就醫,以免聽力受損,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台灣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楊鈺雯表示,由於孩子語言能力不足,無法清楚描述那邊不舒服,如果哭鬧不休,又用手揉耳朵,且體溫偏高,就很可能罹患中耳炎,務必儘速陪同就醫。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9015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70%耳鳴患者有睡眠障礙!睡前這樣做1分鐘更好眠

你也有耳鳴的困擾嗎?小心恐怕是睡眠問題所引起,多數耳鳴並非是耳朵問題造成,有時因長時間過度呼吸,讓腦神經太興奮,就可能會出現耳鳴等感知異常,這時患者通常會聽到一些不會感受到的吵雜聲音。 自律神經失調 恐誘發耳鳴問題 當負責最前頭接收聲波的毛細胞一直到最末端的大腦皮質,只要某個地方出問題,就可能出現耳鳴現象;耳鼻喉科醫師賴仁淙表示,耳鳴和情緒、自律神經系統失調等有關,出現耳鳴時不但容易使人心神不寧,嚴重時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出現失眠、過度疲勞等惡性循環。 超過半數耳鳴患者 皆有睡眠障礙 臨床上,一半以上的患者就算把聽神經切掉,仍有耳鳴困擾,證明聽覺神經系統任何一部位出現問題都可能引起耳鳴;賴仁淙說,包括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是常見引起耳鳴原因,且佔70%的患者都伴隨睡眠障礙問題,尤其睡不著時病症恐怕加劇。 想要改善耳鳴現象,最重要的是先解決睡眠品質問題,嘗試學習放慢呼吸,慢慢中斷惡性循環,才能有效舒緩症狀;賴仁淙提醒,必要時也應盡快就醫檢查,接受治療,才能避免使病症持續惡化,反倒影響日常生活運作。 原文: https://www.edh.tw/article/11073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