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脫落「像坐失速咖啡杯」!醫揭6大可能原因 一圖看懂自救法

頭暈是常見毛病,多數民眾不在意,但若是耳石脫落造成的眩暈則不容忽視。不少名人都曾發生耳石脫落,例如男星郭彥甫,說發作感覺「像坐失速咖啡杯」,還有歌手戴佩妮,也說這問題害她連躺下都不行;醫師說,有病史者平時應避免瑜珈這類會扭轉、倒立的運動,同時保持飲食清淡,若無法改善,須及早就醫。 針對耳石脫落,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說,其又稱為良性陣發性眩暈,是常見的前庭疾病,不會影響聽力,也不會危及生命,卻恐造成極度不適。他解釋,耳石本身是一個碳酸鈣結晶,通常附著在內耳平衡器官的內膜上,若因老化、缺氧、感染或鈣離子失去平衡而脫落,漂流到半規管中,將造成擾流、影響平衡作用,進而發生暈眩。 楊宗翰表示,發生暈眩的頻率與原因很多種,若是耳石脫落造成的眩暈,大多比較短暫(10~30秒),而且是由特定的頭部動作誘發,例如轉頭、抬頭或左右移動時,若嚴重,稍微一動便會發作。 對於耳石脫落原因,楊宗翰指出,老化、頭部外傷、前庭神經炎、偏頭痛、缺氧、梅尼爾氏症都有可能,在台灣以女性發生率較高,研究顯示這可能與骨質疏鬆有關,因骨鬆會影響到耳石內的鈣離子平衡,最後可能導致脫落。 針對治療,楊宗翰說,藥物只能緩解暈眩,必須進行耳石復位術,藉由轉動病人頭部、將耳石導回橢圓囊,但復發率高,治療完成後一年內復發率約18%,3年內復發率約30%,所以日常保健一定要注意,包括練習放慢腳步,並避免瑜珈這類會有扭轉、倒立等動作的運動,也要提防身體缺氧,飲食則應清淡,盡量少鹽、少油,另適時補充營養素如鈣與維生素B、D,使血管維持良好狀態,若仍常感暈眩,建議尋求醫療協助。 居家耳石復位法步驟與注意事項: A. 跪在地板上或大床中間,快速朝上看向天花板。 B. 接下來將頭倒過來放在地板上,收下巴,用頭部後側接觸地板,以指尖輕敲右耳後頭顱,可助耳石移動。 C. 慢慢轉頭,頭轉向右肘,試著使右肘維持在視野中央。 D. 繼續保持頭部方向(望向右肘),然後快速將頭抬至肩膀高度,使頭與地板成45度角。 E. 迅速抬頭來到直立狀態,保持頭轉到右肩。在眩暈平息後,再慢慢將頭轉回,然後坐下。 ■過程中每個姿勢都可能引起眩暈,當眩暈發生,應停止動作直到頭暈停止,再進行下一步。 ■做完休息15分鐘休息後,迅速上、下傾斜頭部,若未造成眩暈,不必重複前述動作,如仍暈則反之。 ■完成復位法後,睡覺時用2、3個枕頭將頭墊高2晚。若是右側耳石脫落,右側睡1週,反之則左側睡。 ■頸部有退化者須依醫師指示進行。 原文: https://www.nownews.com/news/664985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不是聽不見才要戴助聽器 聽力下降愈嚴重失智風險愈高

聽力健康影響生活品質甚巨,失智症風險也隨聽力損失嚴重程度而升高。耳鼻喉科醫師指出,研究顯示,使用聽覺輔具,可以減少19%認知功能下降風險,且助聽器要在造成生活困擾時就配戴,「不是聽不見才要戴」。 重度聽損 失智風險高5倍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65歲以上每3人就有1人有聽力損失,高齡族群聽力損失會影響與親人相處,也會增加社交與職場工作的困難度,同時帶來不小的健康風險。研究也顯示,聽力損失是失智症的重要可變因子之一,重度聽損者失智風險較常人提升5倍之多,早期檢測與介入有助降低失智症風險,提升長者生活品質與自主性。 用助聽器 助減緩神經退化 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蔡孟儒指出,年輕人有聽力問題,可能是因為常戴藍牙耳機開得很大聲,因此造成聽力損失。65歲以上長輩如果常問說,「電視可不可以轉大聲一點?」或需要他人再說一次時,應就醫接受聽力檢查,若有聽損時,應由聽力師協助選配適合的助聽器配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耳鼻喉科主任陳冠華說,目前已知聽力損失會造成高失智風險,不論哪個年齡層都一樣,如果及早使用助聽器,能夠扭轉神經功能退化問題,如果合併神經退化疾病者,效果更為顯著,可減少48%的失智症退化風險。 聽不清楚 應及早就醫治療 「只要造成生活中的困擾,就應該使用助聽器。」陳冠華表示,聽損發生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如果已經開始聽不清楚他人說話,「不是完全聽不到」,發現聽不清楚、容易誤解他人的意思,例如對方戴著口罩時明顯聽不清楚、數字容易聽錯時,就建議應該要及早就醫治療,甚至考慮使用助聽器。 陳冠華說,不少長者都符合助聽器補助資格,價位取決於內部晶片的處理細緻度,從幾萬元至數十萬元不等,也有比較便宜的品項,如輔聽功能的耳機,但無論如何,都要經過專業的醫師或聽力師診治才能使用。 長者戴助聽器比較容易卻步,其實大多是對於外表的焦慮,陳冠華指出,很多人會覺得戴助聽器,就代表自己變老、功能退化了、變得沒有用了,但實際試用後,多半會覺得沒有想像中麻煩,而且對自己日常生活上有很大的幫忙。 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巧宜呼籲,失智症與聽力有關,預防失智除維持頻繁社交互動、多動腦、多運動之外,聽力障礙與視力喪失等因素也不可忽視,在與患有失智症的家人溝通時,也須注意說話內容盡量簡短清楚,善用肢體語言,如果聽力受損時也需要配戴易操作、音質好以及耐用的輔具。 原文: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0696/8574417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中耳炎|總是治不好?兒童比成年人易中招 做好5件事降復發隱憂

中耳炎是種常見的耳部感染,尤其容易在幼童中反覆發作,讓許多家長感到困擾,根據統計,約有三分之二的兒童在3歲之前曾罹患過中耳炎。醫師指出,中耳炎之所以容易復發,與3種因素有關,但只要做好5件事,就能有效降低中耳炎復發風險。 兒童比成年人 更容易反覆發作中耳炎 台灣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指出,耳咽管負責將中耳分泌物排至鼻咽部,並維持中耳氣壓平衡,若耳咽管阻塞,分泌物累積會為細菌和病毒提供滋生環境,容易導致反覆感染,而且兒童的耳咽管比成人更短且較平,病原體更易由鼻咽部感染至中耳,因此更容易反覆罹患中耳炎。 鼻腔咽喉出問題 也會增加復發風險 胡皓淳表示,若患者本身就有慢性鼻竇炎等鼻腔感染,也有可能波及耳咽管,引發中耳炎反覆發作。另外,患有過敏性鼻炎會導致的鼻腔黏膜腫脹,也會影響耳咽管排水功能,兒童的腺樣體若過度肥大,可能壓迫耳咽管開口,阻礙中耳分泌物正常排出。 免疫力低下又感冒 當心中耳炎反覆發作 胡皓淳提到,免疫功能較弱的患者無法有效對抗病原體,感染中耳炎後,不易完全恢復,可能導致病情反覆,加上感冒時病毒或細菌感染,也容易併發中耳炎,部分患者若未能完成抗生素療程,使病原體未被完全清除,或未及時控制感染,皆可能埋下復發隱憂。 降低中耳炎復發風險 做好5件事 胡皓淳提醒,為降低中耳炎復發風險,應注意鼻腔與咽喉健康,必要時可進行腺樣體切除手術,此外,應完成完整的抗生素療程,並避免接觸煙草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減少環境危險因子,尤其在寒冷或潮濕天氣中,呼吸道感染會增多,一定要做好保暖與提高免疫力,才能避免感冒讓中耳炎反覆發作。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14055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天旋地轉並非耳水不平衡?專科醫生教你如何避免復發

小孩不時表示頭暈暈、感覺天旋地轉,暈得不能上學?又或外出乘搭交通工具時總是暈得嘔吐大作又面青青?是否小孩的平衡系統出了問題? 耳鼻喉專科醫生黃德彰指出,「耳水不平衡」是大眾對暈眩症的統稱,人的平衡由內耳、眼睛及頸椎共同控制,耳水只是其中一部份。當眼耳頸其中一部份不能運作或受病毒感染,便有機會暈車及產生暈眩,但亦有方法應付或根治。耳朵結構及平衡系統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今次先來說說耳水。 耳水不平衡並非小孩常見疾病,反而常出現在中年婦身上 雖然很多家長都表示小孩曾患有耳水不平衡,但黃醫生卻表示耳水不平衡並非小孩常見疾病,反而常出現在中年婦身上。「耳水不平衡是大眾對暈眩症的統稱,在耳鼻喉專科中,可細分成急性前庭神經炎、梅尼爾病及耳石移位,正確來說梅尼爾病才是耳水不平衝。」 甚麼是耳水?耳水為甚麼會失衡? 認識耳水前,我們要先認識耳朵結構。耳朵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看得見的外耳(耳殼及耳道)、中耳(耳膜、耳骨及耳咽管)及內耳(耳蝸、神經線及三條半規管)。而耳蝸內除了充滿淋巴液,還有一層薄薄的內耳耳蝸膜,耳蝸和薄膜之間的是外淋巴液,薄膜以內的則是內淋巴液。而耳水不平衡所指的是內淋巴液的運作出現異常。 耳水的作用 「耳水有兩個作用,產生聆聽和保持平衡。除了耳蝸,三條半規管內亦有耳水,當頭部作前後左右上下擺動,耳水便會在半規管內流動,透過神經毛細胞把訊息傳到大腦,大腦收到訊息後,身體便作出平衡反應。」當耳蝸或半規管內的淋巴液因疾病受感染,流動異常、導致半規管內的耳蝸膜發漲等等,便會引發不同疾病,導致暈眩。 急性前庭神經炎——因傷風感冒導致內耳平衡神經受細菌感染,而產生嚴重暈眩、嘔吐,患者會無法站立,情況持續一天至一週,服藥後或許要三個月才會回復正常。治療後復發機會低。 梅尼爾氏病 梅尼爾氏病——即耳水不平衡,患者會突然感到暈眩,同時有耳鳴,但數小時後便會自然消失。醫學上暫時未找到病發原因。 耳石移位——是指內耳的耳石跌至半規管,當頭轉至特定位置時便會有數秒的短暫暈眩。常見於腦部受到震蕩、耳科手術後、長者、慢性中耳炎及藥物影響。 黃醫生指如兒童患有暈眩症,多屬急性前庭神經炎,因小孩經常患有傷風感冒,導致內耳常受病菌感染,而內耳結構複雜,受感染後難以在短期內完全康復,下次生病時便更容易復發,故才有小孩經常有耳水不平衡的誤解。 要避免內耳受感染,除了避免重復患上傷風感冒,亦有以下預防方法: 低鹽低糖飲食 多喝開水,每天至少2500亳升 少接觸朱古力、可樂、濃茶咖啡及煙酒等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糙米。 保持充足睡眠及適量運動。 避免壓力過大。 黃德彰醫生 Dr Frederick Wong – 耳鼻喉專科醫生 暈眩原因 原文: https://www.hk01.com/親子/103875/天旋地轉並非耳水不平衡-專科醫生教你如何避免復發 The…

知多啲:坐前排較少暈車浪 盪鞦韆訓練平衡系統

司機與乘客同樣坐車,卻較少見暈浪,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解釋:「司機駕駛時盯着路面,視覺接收到的信號,與前庭系統或本體感覺都保持一致,自然較少暈車浪」;坐在前排的乘客亦沒那麼易頭暈,因為前排視覺較易接收到外界刺激,與平衡系統的信號同步。容易暈車的人,建議坐私家車或的士時選前排座位;巴士和火車亦建議中間或稍前位置。 另外,顛簸道路較易使人頭暈,「因為前庭系統不停接收到不同信號,令大腦混亂,加劇暈車浪」。飛機則相對平穩,若仍然擔心暈機浪,可選靠近機翼座位,起飛降落時更平穩;搖晃較明顯的機尾座位則應避開。 「有研究指出,透過前庭系統訓練有效減少暈車」,杜永禧鼓勵家長多帶小朋友到遊樂場盪鞦韆、玩滑梯或翻滾運動,有助發展兒童平衡系統。前庭系統訓練無分年齡,成人以至長者都可嘗試以下訓練: 在面前大概一個手臂位的距離放置一張A4紙,上面寫有英文字母或數字,定睛注視紙上文字,然後在視線不離開文字的情况下,將頭緩緩地向左右上下移動。 杜永禧醫生 Dr Zion To – 耳鼻喉專科醫生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ol.mingpao.com/ldy/beautystyle/fitness/20240930/1727632063140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傷風感冒引發中耳炎? 急性中耳炎可變成慢性 影響聽力及語言發展

小朋友游泳、洗澡後,家長可能會擔心「耳仔入水」可引發中耳炎,兒科專科劉成志醫生指出,這是錯誤的觀念,導致中耳炎的最主要成因是十分常見的傷風感冒,急性中耳炎更有可能併發成慢性中耳炎,隨時「上腦」引致腦膜炎。一位3歲男童因頻繁傷風感冒而求診,但醫生發現他說話緩慢、以單字對答,檢查後才發現原來他因慢性中耳炎而影響聽力,令其說話能力發展較同齡小朋友慢,須以手術控制情況。 耳朵入水非病因 人體中耳外有一層密封的耳膜,除非耳膜有破損,否則異物不可能經耳道進入中耳。劉醫生解釋:「與中耳炎有密切關係的是耳咽管,它是位於中耳腔的一條通道,作用是調節中耳壓力,其『唯一出口』連接喉嚨和鼻咽。」一旦上呼吸道受感染,耳咽管黏膜腫脹,無法排走鼻涕和痰液,病毒或從耳咽管進入中耳,引發中耳炎。 中耳炎反覆復發可演變成慢性 在兒童階段,位於耳咽管出口的腺樣體比較活躍,防止病毒、細菌從鼻腔入侵身體,成年後腺樣體會縮小。但當小朋友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有鼻敏感時,會令腺樣體變得肥大,劉醫生提到:「肥大的腺樣體會阻塞耳咽管出口,耳咽管內積聚分泌物,更容易引發中耳炎。」更甚的是,如急性中耳炎反覆復發,可演變成慢性中耳炎,有機會影響聽力,亦因中耳接近腦部,中耳的積液或「上腦」變成腦膜炎,問題不容忽視。 幼兒拉扯耳朵、哭鬧 家長勿掉以輕心 患急性中耳炎的小朋友會發燒,並伴有鼻塞和咳嗽等病徵,劉醫生說:「患上中耳炎會大多會引起嚴重痛楚,年齡稍大的孩童能夠表達耳痛;若是幼童則會有經常拉扯耳朵和發脾氣等表現,家長可多加留意。」一般而言,醫生會處方抗生素治療急性中耳炎,如病情未有改善,如持續發紅和腫脹,則可能需要刺穿耳膜,助排出中耳積液。一旦演變成慢性中耳炎,醫生或考慮為患者放入中耳導管,用作通氣,排出積液亦減少復發機會。 慢性中耳炎或影響聽力 預防先要增強抵抗力 劉醫生分享,一名3歲男童不時因傷風感冒而求醫,惟一次會診期間醫生發現他呼吸聲大、說話緩慢且只能以單字溝通。經檢查後,發現男童因腺樣體肥大及上呼吸道頻繁受感染,因而患上慢性中耳炎,亦已影響聽力,導致說話能力發展遲緩。醫生遂在男童的耳朵放入導管,以解決中耳積液的問題。另外亦切除腺樣體,以免長期壓著耳咽管,減少中耳炎持續復發。經過治療後,男童的慢性中耳炎已受控,聽力回復正常,說話能力亦與同齡兒童無異。 預防中耳炎需由「源頭」入手,避免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劉醫生稱:「日常做到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充足睡眠,能增強抗抵力。家長也可考慮安排小朋友接種流感疫苗。」如有不適便應盡快求醫,以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5716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手機新功能呃大腦 助低頭族避暈車浪

低頭族」無論坐車坐船,眼睛都離不開手機熒幕,結果玩到「暈浪」,又暈又作嘔,難受! 熱門手機iPhone最近更新作業系統iOS 18.0,新增「車輛移動提示」功能,聲稱可減輕用家邊坐車邊用手機的不適感。民間還有不少其他秘方:按穴、吃薑糖、服暈浪丸……哪招有效? 無論是暈車浪、暈船浪或暈機浪,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杜永禧指,在醫學上都屬動暈症(motion sickness),患者在乘坐交通工具時頭暈、作嘔作悶等不適,主要與平衡系統協調有關。 平衡「鐵三角」不協調 干擾大腦分析 平衡系統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組成。杜永禧解釋,前庭系統內的半規管充滿淋巴液,負責偵測身體不同方向,作出相應平衡;就像手機內陀螺儀會隨着手機豎直或橫放而改變畫面方向。而眼睛除了看東西,同時會傳送信息至大腦,左右平衡感;就如閉眼單腳企會左搖右擺,較難平衡。至於本體感覺,就是從身體不同肌肉和關節接收信息,分析體感,如判斷地面平坦或傾斜等,從而精準地控制四肢。 「綜合這3個元素,將身體不同地方接收的信息,轉達給大腦分析,從而控制身體平衡。」如果「鐵三角」某項出毛病,大腦預期接收到的信號與感官有矛盾,就會干擾平衡系統。杜永禧舉例,「在車上看手機,眼睛定點在手機上,眼前事物是靜止;但前庭系統或本體感覺卻感受到身體隨車在移動,兩邊產生衝突,大腦不知道該信哪一邊,因而引致暈車浪」,身體連串不適如惡心、頭暈、腸胃不適等,就是大腦分析出錯的結果。 耳發炎、長者、小孩易暈浪 何解有些人一上車就暈,有些人全程看書、玩手機也安然無恙?杜指先天與後天因素都有影響,有些人前庭系統天生較弱和敏感,容易頭暈;鐵三角任何一環出現健康問題都會影響平衡系統,如耳朵發炎、前庭系統有障礙,或雙眼近視卻沒有配眼鏡,都會使三者收集到的資訊不一致;而隨年紀增長平衡系統亦會變差,較易暈車,「長者前庭系統開始退化,或有老花、白內障、關節退化等情况,每項都變差一點,信號傳到大腦分析時出現衝突,都會令暈車惡化」。乘車當刻身體狀態也有關係,如睡眠不足、血糖低、焦慮、腸胃不適、懷孕等,鐵三角接收信號能力被削弱,加劇暈浪。另外,小朋友的前庭系統發展未成熟,而且坐車經驗較少,都較易暈車浪,大約到15、16歲,前庭系統發展完成,慢慢沒那麼容易暈車。 望窗外景物 聽音樂分散注意 iPhone新推出的防暈車功能,針對坐車時前庭系統、視覺和本體感覺信號不一致而設計。啟動「車輛移動提示」功能後,熒幕兩邊會顯示多粒動態小圓點;當手機偵測車輛加速轉向,小圓點會作出相應移動,如車輛轉左,小圓點會向右移,車輛減速,圓點向下移,「它其實是在『欺騙大腦』,以為熒幕上的文字在一起移動,而非靜止狀態,令到平衡系統的信號一致」。看過用家分享,有人稱有效,亦有說沒效,杜解釋,「可能有些用家的前庭系統較弱,或者眼睛看事物不夠清楚,傳送至大腦的信號本身已經弱,再加幾點作用不大,甚至有人認為這些圓點擾亂畫面」。若屬容易暈車浪的人,宜盡量避免在車上看手機、看書,多望窗外景物,使視覺系統與前庭系統、本體感覺一致,或者聽音樂、閉目養神、與身邊朋友聊天,分散注意力。 暈浪藥皮膚貼 提前使用才有效 不少暈車一族都會隨身攜帶暈浪藥,現時常用的主要有兩種,包括抗組織胺和抗膽索性藥物(anticholinergics),兩者都能預防頭暈,但需要在乘搭前30至60分鐘服用,若出現暈車症狀才服用,就難以發揮效用。除了口服藥丸,抗膽索性藥物還有皮膚貼,因皮膚吸收速度較慢,需提早3至4小時貼在耳後才能生效。 「這類藥物可減弱外界對前庭系統的刺激,減少干擾」,杜提醒,服藥後容易眼睏,睡着後就不會頭暈。兩者效用、副作用相若,服用後或疲倦、口乾、眼乾、便秘等。有前列腺問題的長者、青光眼患者、哮喘人士,服用前應與醫生商討合適劑量,而孕婦和小朋友應避免服用,暫未有足夠研究指出暈浪丸對小朋友的副作用。另外,暈浪藥不可與酒精同服。建議血糖低人士乘車前可吃糖改善血糖,或者小食如梳打餅,「小量梳打餅可助吸收胃酸,減少反胃的不適」,但不建議吃得過飽,「太飽會令到胃脹,暈車浪時惡心、作嘔的感覺會更強烈」。 杜永禧醫生 Dr Zion To – 耳鼻喉專科醫生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le/20240930/s00005/1727629078423/手機新功能呃大腦-助低頭族避暈車浪 The information on…

聽力損傷/聽不清楚嗎?聽力損傷5成因!這些徵兆暗示你聽力在退化

聽力損傷(Hearing Loss)又稱聽力缺損、聽力損失,簡稱聽損,意思是聽力減損或退化,使致聽覺部分或完全喪失,可能發生在單耳或雙耳,有可能是暫時或永久性質。 人類的聽覺系統可分為周邊和中樞,周邊聽覺系統由外耳、中耳、內耳所組成。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定位聲源、聚集聲能,使聲音通過外耳道和鼓膜、傳輸到中耳;中耳中有3塊小聽骨負責傳遞聲波;內耳的耳蝸內有內毛細胞和外毛細胞2種聽覺細胞,當聲波從中耳進入內耳時,外毛細胞會放大聲音振動;內毛細胞會將聲能轉換為電位差,以利後續神經信號傳輸至大腦,以解讀聲音的訊息。 造成聽力損傷的原因 聽覺系統任一部位受損,都可能造成聽力損傷,依年齡族群來說,65歲以下患者多因基因遺傳、突發性聽神經受損或中耳問題;65歲以上的聽力損傷患者中,有3成因早期慢性中耳炎未妥善治療導致,其餘則為慢性退化、環境噪音或疾病等因素。 1.自然老化:隨著年齡增長,耳蝸與聽神經細胞逐漸退化,因此出現聽力缺損現象,發生的年齡則大約從50歲開始。2.耳朵疾病:包括耳垢阻塞、耳道塌陷、黴菌感染、耳膜穿孔、中耳炎、聽骨硬化、膽脂瘤、梅尼爾氏症引起內淋巴積水,或聽神經瘤等。3.疾病或藥物影響: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梅毒、蕁麻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或長期服用高劑量的阿斯匹靈、利尿劑、抗生素等具有耳毒性藥物。4.外力傷害:老人摔倒、外力撞擊,或發生交通事故,導致頭部受到撞擊,可能使耳膜破損或聽小骨鏈骨折而發生聽損。5.噪音:包括環境噪音、耳機開得太大聲等,會傷害聽覺細胞,聽覺細胞一旦受傷害,則永遠不會復原。 聽力損傷4大類型 依病變位置不同,大致分為傳導性、感音神經性、中樞性及混合性聽力損傷4大類型。1.傳導性聽損:常見原因有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積水、聽小骨斷裂等情況,常可藉藥物或手術改善。2.感音神經性聽損:如過量的噪音、遺傳性聽力損失、老化、服用耳毒性藥物、聽神經瘤。3.中樞性聽損:發生於中樞聽覺系統,可能因老化、腦傷或其他神經疾病造成,常導致聽覺記憶及理解能力減退。4.混合性聽損:同時有2種以上類型的聽力損失。 聽力損傷有哪些徵兆? 在幼兒來說,如果看到幼兒會突然拍打耳朵,或耳朵常出水,要特別注意。如果是成人或年長者,與人溝通時常聽不到或聽錯,電視要開愈來愈大聲等,一定要尋求耳鼻喉科醫師與聽力師專業的協助。 聽力損傷的自覺和他覺早期症狀包括:1.經常沒聽見、聽不清楚門鈴或電話鈴聲。2.有人說從背後喊您時,您常沒聽到或無反應。3.在餐廳或嘈雜環境中聽不清楚他人說的話。4.講電話時經常聽不清楚對方說的話,必須看著講話者才能聽懂。5.熟悉的音樂和以前聽起來不一樣。6.家人常要求您降低電視或收音機的音量。7.常覺得他人說話含糊不清,需要對方重複說話內容。8.多人在室內討論事情時,會有跟不上或聽不清楚的狀況。9.有人抱怨過您說話太大聲。10.將拇指與食指放在耳朵邊摩擦,聽不見沙沙聲。11.耳鳴:噪音傷害者耳朵出現嗡嗡聲,影響睡眠或注意力。 若以上問題,有超過5個符合,您可能有聽力問題,建議掛號耳鼻喉科門診,由醫師或專業聽力師,做更進一步的聽力檢查。 聽力損傷有哪些併發症? 聽覺是人類重要的感覺,聽力損傷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還會導致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及增加失智的風險。 1.人際社交:因聽不清楚他人說話,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產生焦慮、憂鬱,進而封閉自己。2.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他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3.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4.影響認知功能: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聽力損傷會增加失智的風險高達5倍,若矯正聽損如使用助聽器,則失智風險不會增加。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health.tvbs.com.tw/encyclopedia/340769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心臟健康|耳朵現1特徵或增心血管堵塞風險 醫生教3招自測血管健康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心血管疾病在香港是導致死亡和疾病的主要原因,2022年便錄得10,655宗相關登記死亡個案。台灣就有醫生分享3種簡單方法,無需機器即可迅速自測血管健康,其中若發現耳朵有1種特徵,可能增加心血管堵塞的風險。 台灣心臟外科醫生甘宗本在節目《挖健康》中教路,可用以下3招自測血管是否出現問題。 觸摸脈搏 甘宗本說明,人體手部有橈動脈和尺動脈,而足部最高點則有足背動脈,可以直接用觸摸的方式來感受脈搏跳動。反之,如果觸摸的時候感受不到脈動,便有可能是血管堵塞。 握拳後張開手 將手握成拳頭,然後再迅速張開,只要手掌能在3秒內恢復血色,便代表血管暢通、血液循環正常。 觀察耳朵外觀 甘宗本指,如果耳垂位置出現較深的裂溝,可能代表血液循環出現問題,建議求醫進行檢查。他引述外國研究,表示如果耳垂有很深的裂隙,心血管堵塞的風險會稍微增高。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skypost.hk/article/3731785/心臟健康-耳朵現1特徵或增心血管堵塞風險-醫生教3招自測血管健康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聽損增失智風險2至5倍 醫教2招及早預防

年紀大了,聽力漸漸退化,只覺得是正常老化就置之不理?小心失智症找上門!輔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胡皓淳指出,有研究發現,聽力損失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是正常者2至5倍,隨著退化程度加重,失智風險也增加。預防上,建議做定期聽力檢查,及早預防;或是使用助聽器,改善聽力,減少社交孤立,從而減少失智危機。 胡皓淳在臉書專頁「生涯一筋 胡皓淳醫師-輔大醫院 耳鼻喉科 新莊五股泰山」發文表示,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聽力退化與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症風險增加有直接關聯;一項研究發現,聽力損失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是聽力正常者的2至5倍。並指出,聽力每下降10分貝,失智症的風險就增加約20%。這意味著,隨著聽力退化程度的加重,失智症的風險也相應增加。 胡皓淳表示,聽力退化與失智症之間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有幾種可能: ●社交隔離:聽力退化可能導致交流困難,進而引發社交孤立,社交孤立是認知功能下降的已知風險因素。 ●認知負荷增加:聽力退化會增加大腦處理聲音的負荷,從而減少大腦處理其他認知任務的能力,導致認知功能下降。 ●共同的病理機制:聽力退化和失智症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學基礎,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 胡皓淳說,預防上會建議中老年人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及早發現並處理聽力退化問題。透過聽力檢查,可以了解自己的聽力狀況,並在需要時採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也可以使用助聽器,作為有效補救措施,幫助聽力退化的人改善聽力,提高生活品質。研究表明,使用助聽器的人在社交互動、認知功能方面均有所改善。助聽器的使用有助於減少社交孤立,從而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764186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