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邊爐後喉嚨痛 26歲女求診至死亡僅10分鐘 醫生解謎揭致命舉動

不少人都喜歡打邊爐,而且享受一邊吃熱食,一邊喝凍飲 惟內地近日流傳1名26歲女子在打邊爐後感到喉嚨不適,至翌日求診後搶救不治的經歷,而女子從到達醫院就診至離世,過程僅僅10分鐘,事件令網民極度震驚。有內地醫生其後受訪,判斷女子的死因是「急性會厭炎」,解釋進食高溫或辛辣食物時,又喝凍飲的習慣,可導致血管一時收縮一時擴張,容易導致炎症水腫,而嚴重的急性會厭炎若沒有及時處理,短短10多分鐘便足以讓人窒息致命。 火鍋店打邊爐飯後回家感到喉嚨痛 據微博上流傳的帖文,1名26歲女子於某天晚上到火鍋店為好友慶生,但飯後回家卻感到喉嚨痛,當時只以為火鍋食物太辣,故沒有在意。不過,翌日清晨,女子感到喉嚨痛的情況加劇,甚至呼吸困難,她吃消炎藥後繼續上班,未料其後病徵更加嚴重,更出現「憋氣感」和畏寒。 請病假去求醫 女子立即請病假去求醫,但在前往醫院的路上感來呼吸愈來愈困難,甚至抵到醫院後需大口呼吸,終倒地不起。耳鼻喉醫生趕忙到場搶救,可惜女子已回天乏術,突然心跳及呼吸驟停,從抵達醫院就診到搶救不治,僅短短10分鐘。 上事後檢查時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周國文接受傳媒採訪時表示,綜合死者生前的病徵,加上事後檢查時發現其會厭充血腫脹導致堵塞聲門,認為死因應為急性會厭炎。他解釋,會厭位於人體氣管上方,舌根的根部,當人說話或呼吸時,會厭向上,讓喉腔開放;在吞咽東西時,會厭則向下並蓋住氣管,避免食物或水進入氣管,導致嗆咳。 細菌及病毒感染是急性會厭炎最常見的病因 周國文續指,急性會厭炎為耳鼻喉科中的重症之一,會厭高度水腫是最明顯的徵狀,病情嚴重者若沒有及時獲救治,短短10多分鐘已足以使人窒息,甚至致命。他又提醒,細菌及病毒感染是急性會厭炎最常見的病因,不論老幼均可中招,而一熱一冷的飲食習慣,導致血管一會收縮一會擴張,亦容易引發炎症水腫;另外,進食過燙的食物,也可能燙傷黏膜,引發會厭水腫。 至於如何分辨一般喉嚨痛與急性會厭炎,周國文表示,一旦出現急性且劇烈的咽喉痛,尤其是咽喉中心部位的痛感,以及吞咽困難、有異物感甚至呼吸不暢順時,便必須立即求醫。 鯁骨越警戒線 或致食道發炎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2351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鼻塞可能因為鼻骨歪

鼻敏感鼻塞 感冒或鼻敏感等引起的鼻塞,只要適當處理便可以「順返條氣」,但對於由於鼻骨歪曲而導致一邊鼻道呼吸不暢,便可能需要做微創手術,切除阻擋空氣通過的屏障,呼吸道才會恢復暢通。雖然單邊鼻塞造成的困擾不及兩邊鼻塞般嚴重,但置之不理可能會誘發相關併發症出現。 鼻子變形 大家也知道鼻子其實不是太堅固,用力按壓也可令它變形,原因是鼻有很多結構是軟骨組織,例如是鼻樑隆起的部份,便由左右兩塊上鼻側軟骨所構成,而鼻尖則由兩塊鼻翼軟骨組成,兩個鼻孔亦是由屬軟骨組織的鼻中隔分開。 鼻中隔彎曲症狀 這些軟組織受到強力撞擊或擠壓時,可能會產生變形移位,例如鼻中隔移位,令一邊鼻道收窄甚至受阻,有時更可能會令鼻竇出口阻塞,併發鼻竇炎、經常流鼻血甚至鼻中隔骨刺性頭痛等問題。 鼻中隔偏移 臨床上,鼻中隔偏移是很常見的鼻結構問題,假如偏移情況不嚴重又沒有引起任何症狀,可以不作任何處理,但若出現鼻塞或鼻竇炎等併發症,就需要考慮接受鼻中隔成形術。雖然鼻中隔是軟骨組織,但即使用力把組織推回兩個鼻道的中間,它亦會自動回彈,所以需要以激光等微創手術,把偏側造成阻塞的軟骨切走,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漢威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健康/鼻塞可能因為鼻骨歪/236686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寶寶感冒鼻塞怎麼辦? 醫教你「吸鼻器」七撇步

防疫措施鬆綁加上免疫負債,近期許多嬰幼兒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流感或過敏,寶寶鼻涕堵塞鼻腔、整夜哭鬧該如何處理?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許登欽建議,家長可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引流出來,手動式小巧易攜,電動式吸力強效但須小心別傷害到鼻黏膜,只要掌握7項重點,即可緩解寶寶不適。 流鼻涕、鼻塞都是生病或過敏常見的症狀,使病人難以順暢呼吸,尤其夜間躺下鼻涕倒流更是不舒服,嬰幼兒不會擤鼻涕,如因堵塞鼻腔,便容易引起感染和發炎導致粘膜腫脹變成「鼻塞」,除了會降低飲食慾望,晚上也會哭鬧不易入睡。因此,使用吸鼻器將鼻涕引流出來,可以緩解寶寶的不適,改善症狀。 吸鼻器有哪些種類? 手動式: 手動式吸鼻器價格便宜、操作簡單、體積較小且方便攜帶,常見的有按壓式或口吸式,主要是利用負壓原理將鼻涕吸引出來。但吸力較弱且不容易消毒清洗,尤其家長使用口吸式要注意,若吸入寶寶的鼻涕,容易被傳染病毒與細菌。 電動式: 電動式吸鼻器靠電力驅動幫浦產生吸力,可產生較大的吸力,操作方便,但使用時需小心不要傷害到寶寶的鼻腔黏膜,建議先使用較低的吸力,反覆少量吸取,減少吸力對耳膜的負擔降低不適感。另因噪音較大,可能使寶寶懼怕而排斥。 雖然適度吸出鼻涕,對症狀緩解有幫助,但若鼻腔黏膜出現受傷紅腫及流鼻血的情況,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了,這時候應該交由醫師判斷處理。通常洗澡後、睡前或是鼻涕量累積太多的時候,適度地幫小寶寶吸出鼻涕,就可以改善呼吸及睡眠品質。 使用吸鼻器七大重點 一、先確定寶寶鼻塞的原因是鼻涕太多還是黏膜腫脹造成,若是鼻涕太多可使用吸鼻器,但若是黏膜腫脹則不適用。 二、吸鼻涕時要把寶寶固定好,以免寶寶掙扎受傷。 三、使用電動式吸鼻器要從最小吸力開始,慢慢反覆少量吸取,1次吸取約3秒鐘,勿求快速強力抽吸,以免傷害到寶寶的鼻黏膜。 四、吸鼻器效能除了負壓的強弱之外,吸頭與鼻孔的密合度也很相關,選擇適合的吸頭,可與鼻孔密合產生有效負壓,且不會過度深入鼻道傷害到黏膜。吸頭的位置應放置在鼻道中央而不接觸到鼻黏膜。 五、鼻涕黏稠不易抽吸時,可以先給寶寶吸加熱潮濕的空氣(例如洗澡時的蒸氣),當洗完澡、鼻涕稀釋後再使用吸鼻器。 六、鼻涕太黏稠時,也可滴3-5滴生理食鹽水滴到鼻腔中,鼻涕稀釋後較易抽吸。 七、一旦寶寶顯露出疼痛表情或有流血,應立即停止。 醫材安心三步驟 一認二看三會用 無論是手動式或電動式吸鼻器,皆屬於第一等級醫療器材。許登欽說明,醫材產品需有許可證字號,家長使用前應先詳閱說明書再謹慎使用。若孩子年紀較大,可與他溝通同意後再使用吸鼻器,可減少孩子對醫材的懼怕與抗拒。吸鼻器可以協助紓緩寶寶的不適,但非治療的必要程序,若是生病相關醫療問題仍應與醫師討論用藥治療。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吸鼻器時,可以參考「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只要掌握以下3個小撇步,即可正確且安心使用合法的醫療器材。 第一:「認」識此類產品是醫療器材。 第二: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其標示。 第三:在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依說明書刊載的方式「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www.nownews.com/news/614313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酗酒、吸煙均為高危群組 併發症可引致死亡

睡眠窒息症常常與「打鼻鼾」掛上等號,但其實「打鼻鼾」只是其中一種病徵。在香港, 有超過 10 萬人受到睡眠窒息症的困擾,除了令睡眠質量下降,影響日常生活外,更可能引致其他疾病!Bowtie 團隊今次整合了關於睡眠窒息症的資訊,讓大家對其治療方法及自願醫保保障有更多的了解。 甚麼是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Sleep Apnea)是指患者在睡眠時,呼吸次數顯著減少或短暫停止,令身體缺氧。若在睡眠期間停止呼吸或頻率減少超過 25%,並持續 10 秒或以上,令血含氧量下降超過 4%,就可介定為睡眠窒息症。患者在睡眠時呼吸減慢或停止,會令患者完全醒來,或從深層睡眠回到淺層睡眠。輕微的睡眠窒息症患者大概每小時會出現數次窒息,嚴重者則可能出現十數次,甚至數百次不等,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睡眠質素。 睡眠窒息症種類,哪一種較嚴重? 睡眠窒息症分為 3 類: 1. 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 是最常見的睡眠窒息症,患者的上呼吸道於睡眠時受阻,原因可能是由於咽喉組織過多,或是呼吸道的肌肉鬆弛等,以致空氣不能順利通過呼吸道,引致窒息。 2. 中樞性睡眠窒息症(CSA) 可能因為曾經中風、腦部受到創傷或出現其他問題,而未能有效地把呼吸訊號傳送到有關器官及組織,令睡眠時呼吸間歇性停止,引致窒息。 3. 混合性睡眠窒息症(MSA) 患者同時患上阻塞性及中樞性睡眠窒息症。 美國睡眠醫學會建議透過睡眠窒息指數(AHI)判斷睡眠窒息的嚴重程度。睡眠窒息指數是指睡眠期間,每小時出現窒息或半窒息的次數。 嚴重程度 睡眠窒息指數 (AHI) 正常…

8旬漢手術配復健 終可拔除鼻胃管 7招改善進食狀況

高齡長者常因老化而有吞嚥困難問題,老是在吃飯時、喝水時發生嗆咳,尤其嗆咳頻繁,易引發吸入性肺炎而致命。專家建議,若發現長者出現吞嚥障礙,應盡快至復健科、耳鼻喉科就診,平時注意用餐姿勢,餐前可透過吞嚥健康操放鬆,遠離吸入性肺炎危機。 長年飽受吞嚥困難影響 一名80多歲老先生,長年飽受吞嚥困難影響,進食、喝水都容易嗆咳,數次發生吸入性肺炎,也因為老化關係,聲帶萎縮嚴重、關不緊,導致講話聲音沙啞,增加嗆咳頻率,近2年都裝鼻胃管以灌食維生。至耳鼻喉科經手術改善聲帶問題,搭配後續復健,才順利拔除鼻胃管。老先生一度感動落淚,不僅恢復正常外觀,也終於能正常進食,吃到最愛的香蕉。 食物進氣管 易吸入性肺炎 台灣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生李佳融表示,高齡長者大多因為老化,神經感覺變遲鈍,咀嚼、吞嚥能力下降,尤其吞嚥需搭配肌肉與神經功能,因此肌少症長輩吞嚥反射能力降低,也會造成吞嚥障礙,使進食速度變慢,常將食物含嘴裡不吞下,若嗆到無法快速將食物咳出,液體流入氣管就會變成吸入性肺炎;而聲帶萎縮、關不緊等結構性因素,也會導致吞嚥困難。 台灣語言治療師王麗雅指出,吞嚥障礙定義,是從準備吞嚥、感覺、動作及反應等所有動作,包括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食道期等,正常者吞口水只需一秒,其中一階段受阻,就可能是吞嚥困難。 短期內體重下降 警訊之一 王麗雅表示,如果長者在短時間內體重下降、吞東西變得費力、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等,都是吞嚥困難警訊之一。部分長者雖然可以正常吃便當,但無法正常「吃藥」,因為藥物是固體、水為液體,吞嚥困難長者要同時處理固體、液體很困難,家屬亦可從「吃藥」面向觀察,提早發現長者初期吞嚥困難問題。 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輕度吞嚥障礙 根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輕度吞嚥障礙,李佳融提醒,現代社會有許多獨居長者,小孩不在身旁觀察長者異狀,必須更加注意,一旦發生吞嚥困難、吸入性肺炎,恐會導致肺部纖維化,後續再度嗆咳、住院頻率都會增加。在排除食道、上呼吸道腫瘤問題後,可透過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改善。 復健、手術 延緩退化速度 若長輩吃飯超過1小時、食物含嘴裡不吞、不想吃東西,或患巴金森症、失智症等,都容易出現吞嚥障礙。李佳融說,可透過復健、手術延緩退化速度,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若屬於結構性問題患者,例如聲帶萎縮,需評估透過手術改善;僅單純退化造成吞嚥困難的長者,據統計,8成可透過復健改善。 鯁骨越警戒線 或致食道發炎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828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咪睇小暈眩!可能由耳水不平衡甚至腦中風所致?認清4大頭暈類別及早求醫

都市人生活繁忙,間中或出現頭暈,而暈眩便是頭暈的一種,其中「周邊性暈眩」由前庭系統失調、耳石症、耳水不平衡等導致,患者會感天旋地轉,甚至寸步難行。為紓緩不適,不少人或會自行到藥房買俗稱「暈浪丸」的止暈藥,惟暈眩實際上有機會是由腦中風等嚴重疾病引致,宜及早求醫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頭暈成因 頭暈可由不同成因引致,患者亦有機會同時出現多於1種頭暈症狀。據海外研究,頭暈大致可分為4類,分別為暈眩、不平衡感、瀕臨昏厥和頭重腳輕,而暈眩可按成因再細分為2類,當中周邊性暈眩佔約8成,中樞性暈眩則佔約2成。 周邊性暈眩 主因前庭系統失調 人類依靠前庭系統、視覺系統及體感系統接收外來訊號,再由腦部協調及核對信息,以維持平衡,當這些訊號出現錯配時,便會產生暈眩感覺,而周邊性暈眩正正主要由前庭系統失調導致;其他常見成因包括耳石症、前庭神經炎和耳水不平衡。 耳石症的成因 耳石症的成因,是位於耳石器官的耳石脫落至半規管內,當頭部轉動時,耳石阻礙內耳液流動,產生錯誤的位置訊號,令感官訊號錯配,導致暈眩;而耳石脫落的原因,一般或因機能退化、頭部受撞擊等,常見於女性、長期卧床人士及長者。患者每次暈眩約數秒至1分鐘,且眼球或出現不受控制轉動,又稱眼震,但9成人在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為其進行耳石復位治療後,能在2周內康復。 前庭神經炎則是由過濾性病毒等引致感染,患者會出現持續嚴重暈眩,一般維持數天,惟聽力不受影響。醫生會處方抗生素、促進血液循環藥物及止暈藥紓緩情況。 耳水不平衡原因 至於耳水不平衡,又稱「梅尼爾氏綜合症」,由半規管膜異常增生或內耳液過多,過度刺激毛細胞引致,約佔所有周邊性暈眩個案的4%。除維持數小時,甚至可相隔數月至數年後再復發,患者或同時感耳脹、耳塞,甚至聽力受影響,尤其是低頻聲音。醫生一般會處方藥物來調節內耳液的新陳代謝,但嚴重患者或需進行手術治療。有系統的前庭復康物理治療亦可促進腦部重新調節各神經訊號,令腦部產生前庭代償,逐漸減輕暈眩對患者的影響,但患者接受冶療前應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意見。 外耳道受傷 一般不會致暈眩 不少人或因過度清潔令外耳道受傷,或在游泳或洗頭時令其被污染物感染,但因耳朵內有耳膜分隔開外耳、中耳及內耳,故外耳道發炎一般不會影響位於內耳的前庭器官,引起周邊性暈眩的機會較微。 暈眩第一時間 遇到暈眩,不少人或第一時間自行服止暈藥,惟另一類暈眩--中樞性暈眩,源自中樞神經疾病如腦中風或腦神經腫瘤,通常伴隨口齒不清、吞嚥障礙或面部麻痹等,若自行服藥或依賴非醫學方法或延誤斷症,甚至錯過黃金治療機會,嚴重或引起生命危險,患者宜盡快求醫,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 女子耳朵疼痛發癢 原文: 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hot10/LA8443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小朋友擘大口瞓覺 隨時引發後遺症

當你看到自己的小寶貝睡覺時張開口,或會覺得他很可愛,但其實可能代表他身體有毛病,因為上呼吸道如鼻或咽喉受到阻塞。有時因為感冒引致鼻塞或過敏等本身傷害性不大的病,有時因為其他較大的問題。醫生及牙醫都指出,張開口睡覺可引致後遺症。 張開口睡覺原因 1.患睡眠窒息症:用口呼吸是睡眠窒息症的症狀,主要因扁桃體或腺樣體肥大,令上呼吸道受阻。睡眠窒息症其他症狀包括打鼻鼾、睡眠不安、呼吸暫停、咳嗽或窒息等。 2.鼻中隔彎曲:鼻中隔是將鼻分開兩邊,形成兩個鼻孔,鼻中隔彎曲可導致鼻塞或呼吸困難。 3.可能與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有關(ADHA):一些ADHA的孩子可能正因為用口呼吸而影響睡眠,並正處理睡眠問題。用口呼吸及ADHA的症狀相似。 4.習慣:有嬰兒會於生病後或出於其他原因,養成用鼻子呼吸的習慣。 長期張開口睡覺害處 乾咳 扁桃體腫脹 舌頭發炎 牙齒問題,如蛀牙或爆牙 牙齦炎 口臭 長臉綜合症:症狀包括臉形長且狹窄、下巴後縮、下臉部偏長、上顎牙弓變窄、牙齒咬合不正、排列不整齊等。這些問題可能需要手術來解決。日本及台灣有醫生也曾提到,疫情期間很多小朋友因為長期戴口罩,習慣用口呼吸,影響到臉部肌肉及牙齒排列,造成臉型拉長及爆牙,咀巴經常打開容易口腔乾燥,造成牙齦炎。 降低血液中的氧氣濃度,可能會導致高血壓或心臟問題。 影響睡眠質素:用口呼吸不及用鼻吸呼般睡得深。 長期張開口睡覺 如果小寶貝長期張開口睡覺,可能需要求醫,由醫生診斷是否因為患有以上的疾病及治療。父母也可改善家中的環境,如用加濕器增加空氣中的水分,幫助紓緩寶貝的鼻塞,嬰幼兒最適合使用噴出冷霧的加濕器,避免燙傷。如果沒有加濕器,可以考慮和寶寶一起坐在浴室裡,用熱水洗澡產生蒸氣。 你有鼻鼾嗎? 原文: 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oqNny1o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反覆流鼻血患鼻炎還是鼻咽癌?早期診斷困難認清4大前兆

鼻咽癌好發在華人身上 根據醫院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200人左右會罹患鼻咽癌,且一般而言,男性罹患鼻咽癌的比例大女性兩倍。 鼻咽癌初期症狀 只是鼻咽癌初期症狀,看許多鼻炎症狀相似,甚至臨床上有人是出現流鼻血的情況。曾經有一名62歲的男性,不斷反覆流鼻血,一天流個三、四次,一直以為是因為有慢性鼻炎,過度擤鼻涕導致。但症狀持續一個月後,在家人提醒下患者到耳鼻喉科檢查,才發現竟然是鼻咽癌第三期。 因為鼻咽癌的表現,就像是「百變人」,有時候會讓人忽略,如果出現以下症狀,就要提高警覺: 1. 頭頸部疼痛 側邊頭痛、部分區位頭痛、頸部腫塊 2. 口鼻出血 可能是痰中帶有血絲、反復性流鼻血 3. 鼻咽症狀 鼻塞、或是膿性鼻漏,常被誤為鼻竇炎 4. 耳部症狀 耳鳴、聽力障礙、耳悶 鼻咽癌早期診斷並不容易,症狀也不具特異性,但也有可能同時有很多種症狀同時發生,最好到附近的耳鼻喉科檢查,透過鼻咽鏡做切片後,有可能發現會有瘜肉。 如何區別鼻炎和鼻咽癌? 通常鼻炎可能大概一個月會慢慢好起來,且只會有單一症狀。但鼻咽癌可能同時有頭鼻耳頸的症狀,另外也和你的生活習慣相關。 雖然鼻咽癌主要發病原因不明,但台灣研究中已經證實,吸煙會增加鼻咽癌的發生率,另外兒童吃亞硝酸鹽和亞硝胺會增加罹病機率,尤其常食用香腸、火腿等加工肉品。EB病毒與鼻咽癌也有很大的關聯性。 長期有鼻炎的患者易得鼻咽癌? 確實慢性感染有可能會誘發,但一般過敏性鼻炎是不能這樣講,尤其是感冒引起的鼻炎和過敏性鼻炎大多是其他病毒感染及遺傳體質影響,並不會變成鼻咽癌。 【鼻敏感纏擾】忽視鼻敏感,恐易患支氣管性哮喘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4524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香港小學生過半數睡眠不足 家長:睇吓幾點做完功課完默書就瞓

香港學生睡眠時間 香港學生學業繁忙,功課、考試、課外活動壓力大,常常導致睡眠不足問題。近日有港媽在「親子王國論壇」發文問大家「你們家中的小學生幾點瞓?」,分享自己孩子的睡眠時間,並想了解為何有些小朋友很早就能睡覺,引起各位爸媽熱論。 港媽在親子王國論壇 一位港媽在「親子王國論壇」發文問大家「你們家中的小學生幾點瞓?」,分享自己就讀小三的孩子晚上10點睡覺,而就讀小五的孩子晚上11點半才睡覺。她好奇為甚麼有些孩子可以這麼早睡覺,指自己是在職媽媽:「我有時放工都成9點,睇下功課,溫下習,都10點。」並表示自從孩子上全日課後,越來越晚睡。 孩子約在9點至11點這段時間睡覺 不少家長留言,分享自己孩子約在9點至11點這段時間睡覺。「想9:30冇可能,做完功課食飯差唔多9:00,要比佢玩下」,但也有家長回應「睇吓幾點做完功課同溫完默書先」。有家長分享孩子早睡覺的秘訣:「我要佢哋將做好嘅功課whatsapp我,先可以玩/(睇)圖書/(瞓)晏覺」。有少數媽媽留言孩子7點多至8點已經睡覺。 6至13歲兒童每天應有9至11小時睡眠 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6至13歲兒童每天應有9至11小時睡眠。但中大跨學科研究團隊發表的「2022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卡」報告顯示,少於一半(42.0%)香港兒童和青少年(平均12.3歲)達到睡眠建議時間。 兒童睡眠 衞生防護中心指,睡眠對兒童與青少年的生理發展和心理健康十分重要。持續睡眠不足可令精神難以集中、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衰退和影響學業。 你有鼻鼾嗎?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69565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異物進耳】女子耳鳴聽力下降 檢查竟發現蜘蛛在內築巢!

不少人都有耳朵進異物的經驗,雖然大部份異物都會隨時間而自行掉出,但若異物是有生命的,想解決就麻煩得多了。近日,內地一名女子因耳朵突然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的狀況,前往醫院檢查竟發現耳道裡有一隻蜘蛛,更在裡面築巢,幸好取出後並無大礙。 綜合內媒報道,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會東縣一名40多歲女子,近日因耳鳴、聽力下降到醫院眼耳鼻喉科就診,誰知,醫生用耳內鏡檢查後,發現耳道裡有一隻活蜘蛛,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白色絲狀物,蜘蛛竟在她耳道築巢。幸好該蜘蛛並非有毒品種,耳道只有些微損傷。 3大NG行為 掏耳、灌洗、劇烈晃動 都不行! 夏季是昆蟲最為活躍的季節,加上牠們愛好漆黑的環境,在深夜熟睡時,一不留神很容易就會被昆蟲侵入耳道。若真的被昆蟲侵入耳道,第一時間一定不能做以下3件事,不然蟲子不但沒掏出來,更有可能會傷害到耳膜,那就更得不償失。有3件事在昆蟲入耳後經常做錯: NG行為1:用掏耳棒或棉花棒挖。這樣很可能使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如果操作不小心,甚至可能破壞到耳膜。 NG行為2:用各種液體灌洗耳朵。曾經有市民嘗試用殺蟲劑直接進行「除蟲」,但殺蟲劑本身對皮膚與耳膜有刺激性,結果反而引起外耳道嚴重發炎。 NG行為3:劇烈晃動頭部試圖將蟲子甩出。劇烈的晃動,反而容易使蟲子躁動不安而移動,刺激外耳道,可能造成更大的不適。 照光誘蟲走回頭路 滴油讓蟲窒息 那麼,當小蟲子跑到耳朵裡的時候,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將燈關上,將耳朵往後上方提,並且用光照耳朵:人體的外耳道並不是直線形,因此透過將耳朵往後上方拉,把耳道拉直,這樣照光效果會更好,再利用蟲的趨光性,吸引小昆蟲爬出耳道。但這僅限於「回心轉意」的小蟲,成效有限,尤其是一些不會「倒退走」的昆蟲像蟑螂,這樣做基本上無效。 用食用油滴入耳朵,讓蟲蟲窒息,減少傷害:發覺小昆蟲跑到耳朵裡時,可以先躺下來,用食用油或按摩油等無刺激性的油滴入耳朵,靜置5~10分鐘,讓蟲窒息死亡,避免蟲子在耳朵裡亂竄造成傷害。 如果小蟲子在耳朵裡被油悶死了,之後可以嘗試用油潤洗出來,如果成功潤洗出,就可以在耳鼻喉科追蹤,但如果發現有聽力損傷,或蟲體仍未取出,則要考慮前往急診,急診醫師會以耳鼻喉科專用鑷子將蟲體完整夾出;如果蟲體略大,則使用負壓抽吸器設法吸住蟲體的屁股,將蟲體拖出;如果兩種方式都沒辦法處理,就會對蟲體進行破壞,再一片一片將蟲體夾出。 當蟲蟲誤入禁區時,蟲子可能比人還驚慌,這時候先保持冷靜,只要處理得當,就能圓滿解除「蟲蟲危機」。 女子耳朵疼痛發癢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417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