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世一」冼拿扁桃腺發炎退賽 祖高域獲益決賽前避艾卡拿斯

距離巴黎奧運開幕僅剩2日,男子網球世界「一哥」冼拿(Jannik Sinner)周三(24日)突然宣布因扁桃腺發炎退賽。22歲的冼拿作為今屆奧運網球男單、男雙頭號種子,原本是金牌有力競爭者,他以傷心及失望來形容未能參與奧運的心情。隨著冼拿缺戰,塞爾維亞球星祖高域(Novak Djokovic)獲益成為男單頭號種子,可於決賽前避開世界排名第3的艾卡拿斯(Carlos Alcaraz),有助他爭取夢寐以求的「金滿貫」。 年僅22歲的冼拿今年初擊敗祖高域、麥維迪夫(Daniil Medvedev)等勁敵奪得澳網冠軍,並於6月榮升世界第一寶座。這位來自意大利的網壇新星原定初征奧運,並在男單、男雙2個項目被列為頭號種子。不過就在抽籤前夕,冼拿突然透過社交媒體宣布,因扁桃腺發炎退出巴黎奧運。 冼拿於IG中失望寫道:「我很遺憾地告訴大家,我將無法參加巴黎奧運。」冼拿表示,自己經過一周的泥地訓練後感到不適,幾天之後經檢查發現扁桃腺發炎,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抱憾退賽:「錯過奧運會讓我非常失望,因為這是我本賽季的主要目標之一,我一直都期待著能有幸代表國家參加這一非常重要的賽事。」 巴黎奧運網球項目周四(25日)香港時間下午5時進行抽籤,隨著冼拿退賽,排名緊隨其後的祖高域將成為男單首號種子,包辦了今年法網及溫網兩大滿貫、世界排名第3的西班牙「新球王」艾卡拿斯就列為2號種子,意味兩大奪冠熱門決賽前不會相遇。 祖高域10日前在溫布頓決賽以直落3盤不敵如日方中的艾卡拿斯後,隨即閉關操練,放棄出戰雙打及入住選手村,而且前往巴黎前謝絕一切訪問,為的是專心備戰,全力在奧運爭奪男單金牌,成為繼阿加斯(Andre Agassi)及拿度(Rafael Nadal)之後,男子網球史上第3位「金滿貫」得主。37歲的祖高域此前4次參加奧運,除2008年京奧「處子戰」取得男單銅牌外,其餘3次都無緣頒獎台,當中2012年倫敦及上屆東京俱在銅牌戰吞敗。 除了冼拿外,世界排名第7的波蘭球手靴卡斯(Hubert Hurkacz )及排名第16位的丹麥小將魯尼(Holger Rune)都宣布因傷退出巴黎奧運。靴卡斯早前在溫網期間右膝受傷,他的退賽也無緣與世界「一姐」施維雅迪克(Iga Swiatek)組為「夢幻混雙」爭取金牌。至於21歲的魯尼就因手腕傷勢緣慳奧運。他在IG發文寫道:「我很抱歉我無法參加奧運。這是我一直期待能夠參加,並身在其中的一項賽事。我在紅土與草地的賽季打球時,手腕都會感到疼痛,所以我必須要認真對待醫療上的建議。」 原文: https://www.sportsroad.hk/archives/493565/巴黎奧運|「世一」冼拿扁桃腺發炎退賽-祖高域/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聲音沙啞可能是聲帶老化!過度使用老化易提早 4情況應盡快求醫檢查

40歲王老師近十年來因為工作、教書的關係,每天幾乎都要說話5個小時以上。近期王老師發現自己的聲音愈來愈沙啞,甚至最後「失聲」,因此前往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生張智惠門診就醫,經過內視鏡檢查發現王老師雙側聲帶萎縮,有提早老化的現象。 7、8月學生開心放暑假,老師也得以喘口氣,張智惠醫生提到,不只是王老師,每年到了暑假不少老師都會因為相同困擾前來求診,也有許多大學生在暑假結束前會因為「鴨嗓」前來就醫,經過詢問都是暑假跑攤開心歡唱聲音過度使用所致,提醒大眾如果有4種情況,可能聲帶已有萎縮或發炎的狀況,應進一步檢查。 「這些」因素會使聲帶提早老化 不論是上學、工作,或休息玩樂,只要需要發出聲音,我們的聲帶就在不停的工作。張智惠醫生表示,隨著年紀增長,聲帶也會跟著身體其他器官慢慢老化,而說話的多寡、發聲的習慣及方法、日常生活作息,以及本身的身體狀況等,都有可能會影響聲帶提早老化。 有時聲帶老化導致聲音沙啞,可能會被誤認為是痰變多、喉嚨發炎所致而被忽略。張智惠醫生提醒,一旦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上發現以下4種狀況,而且觀察3個月無明顯改善,就要高度懷疑自己的聲帶已經非常疲勞,甚至可能已經出現聲帶萎縮或發炎的狀況,需要接受專科醫生進行內視鏡檢查: • 聲音沙啞• 講話愈來愈無力、音量變小• 長時間講話後喉嚨會疼痛、容易鎖喉• 身邊親友也發現你唱歌或聊天時的聲音和過去明顯不同 聲帶老化如何治療?現代手術方式不適、風險降低 隨著醫學技術進步,針對聲帶老化的治療及保養技術也有了許多的進展,張智惠醫生表示,現在聲帶老化治療已從過去需要全身麻醉的聲帶嗓音手術,發展成在門診就可在特殊的咽喉局部麻醉下進行各種手術。 手術過程會在高解析度內視鏡影像處理系統監控下執行,針對聲帶老化、萎縮、麻痺、痙攣、息肉、結繭、白斑等嗓音問題施行注射手術。張智惠醫生提到,這種特殊的咽喉局部麻醉手術可以減少全身麻醉的花費、風險與不便,並大幅減輕病患術後的不適,術後不需住院,恢復期短,能讓病人更快地回到工作崗位及日常生活,或接受後續的專業嗓音訓練。 不過聲帶老化的原因有許多,因此在治療前醫生仍會先了解個案的習慣,找出造成老化的可能因素,以及個人對聲音的要求程度,再提供患者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原文: https://www.am730.com.hk/健康/聲音沙啞可能是聲帶老化-過度使用老化易提早-4情況應盡快求醫檢查/46661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耳道感染|常挖耳屎惹耳道「發霉」 男子引發腦中耳鳴停不了

不少市民都有挖耳朵的習慣,但原來使用不當的清潔方法,隨時會引致感染!台灣就有一名男子右耳突悶脹不適,就醫竟發現原來的耳朵內已經「發霉」,雖然後來經過治療已有好轉,但耳鳴聲卻不絕於耳,就連醫生都查不到原因,直到求助中醫情況才得到好轉。 據台媒報道,該名男子年約57歲,平日有用手直接挖耳朵的習慣,某日發現右耳發癢、悶悶脹脹,且還伴隨一些分泌物,於是到耳鼻喉科就醫,結果發現外耳道被耳黴菌感染了。 雖然經藥物治療後,男子的耳朵不適已有所好轉,但沒想到療程結束後,右耳卻開始聽到耳鳴聲,有時甚至覺得聲音像從腦中傳出來一樣,即使醫生再次檢查,亦未能發現任何異狀。見西醫無法見效,長期的耳鳴又令男子無法忍受,最終轉去尋求中醫治療,沒想到只是服藥一星期耳鳴的狀況已獲得大幅改善。 負責該個案的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生趙念廷表示,黴菌性外耳炎為外耳的真菌感染,常見的病原菌包括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而傳統中醫裡雖然沒有真菌的概念,但仍可以「邪氣」的角度看待,綜合其的病史和舌脈來看,雖然感染已經獲得控制,但其實體內仍有餘邪未清,可處方中藥如小柴胡湯加減來扶正解表、和解少陽,改善耳鳴的症狀。 趙念廷又指,患者可自行多按摩合谷穴,該穴位於雙手虎口處,可疏散風邪、清肺通竅,為十總穴之一的「面口合谷收」,便是概括了該穴用來治療頭面部疾患的奇效。 他提醒,水上活動愛好者、免疫力低下患者、頻繁或過度清潔耳垢的人會較容易耳黴菌感染,並且可能常常復發。平時應避免過度清潔耳朵以免受傷,從事水上活動時也可使用耳塞以防止耳朵進水,盡量保持耳道的干燥,並且避免和他人共用掏耳棒。 此外,除了病人本身的生活習慣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外,也可能與濕熱的體質有關,趙念廷提醒,可由中藥調理體質來降低再盛行率。 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 根據衛生署資料,其實在大多數狀況下,耳垢會順著耳道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而排出外耳道,不必刻意去清理。用棉棒、耳挖或其他硬物挖耳,只會把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內,堵塞耳道,引起耳朵不適及影響聽力。自己動手挖耳可能會弄傷外耳道的皮膚,若在清理時不慎跌倒,更可能傷及耳膜及中耳。使用不潔的工具挖耳是導致外耳炎的常見原因。若棉棒的棉花球在耳內脫落,更會造成異物入耳,對耳朵有不良影響。 如果真的想清理耳垢該如何做? 如果你真的感到耳垢阻塞或不適,可以考慮使用以下方法: 滴入溫水或生理食鹽水:使用滴耳器滴入溫水或生理食鹽水,讓耳垢軟化。傾斜頭部,使耳朵朝向天花板,然後輕輕拍打耳朵的側面,以幫助耳垢流出。 使用耳垢軟化劑:耳垢軟化劑可以幫助軟化耳垢,使其更容易流出。遵循產品說明並諮詢醫生或藥劑師的建議。 就醫諮詢:如果耳垢阻塞持續或嚴重影響聽力,最好諮詢醫生。 請避免使用棉花棒、針或其他尖銳物品清理耳垢,因為這可能會導致耳朵受傷、使堵塞加重或傷害耳膜。 中耳炎的治療 原文: https://tw.news.yahoo.com/蔡桃貴耳朵出問題開刀-耳膜放置-物-改善中耳積水-語言發展不受影響-142659544.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魚骨鯁喉 | 中國留學生美國鯁魚骨入院,動用6個專科醫生手術費超貴!3個自行處理伏位公開!醫生:會傷上加傷

拔一根魚骨居然要花天價醫療費!一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女生早前吃剁椒魚頭時,不慎將魚骨吞下;本以為只是小事一樁,未料最後居然動用6名耳鼻喉科專家一同做「拔魚骨手術」,費用更讓事主咋舌。對此,事主直呼:「5年不敢再吃魚!」 該名女留學生在網上拍片,講述自己在美國被魚骨卡喉嚨的經歷。她表示自己在家中吃剁椒魚頭時,稍一不慎把魚骨吞下;因為以往亦曾試過被魚骨卡喉嚨,因而覺得「不是甚麼大事,我就想上醫院給夾出來就行了」,遂預約了第二天的學校門診。 被醫生告知回家休養便可 翌日事主到學校醫院應診,護士詢問其情況,得悉有喉嚨痛症狀,由於擔心她確診新冠肺炎,於是要求她先做核酸檢測。當時女事主感到困惑,「我嗓子痛是因為卡了魚刺」,但為了省卻麻煩而順應對方要求。 好不容易做完核酸檢測,事主終於可以見醫生。醫生第一句就是問她「你可以呼吸嗎?」,事主回答「當然可以」,就被安排照X光;對方安撫她「那就沒甚麼大問題啦」,更向她指門診因為沒有喉鏡,故不能做任何治療,讓事主哭笑不得。醫生向事主指可先行回家觀察一個星期,若沒有甚麼大礙,可以不用覆診。 不知情下喝麻醉藥 事主回家後發現喉嚨越來越痛,決定到大醫院看急症。輪候3個小時見到醫生後,未料對方直言「難處理」,因此再請耳鼻喉科專家來會診;過程中,她更一度躺在擔架上被抬至急症室。 她再次被安排照X光,然後獲護士遞來一杯液體,指「把這個喝了能緩解你的嗓子痛」。事主喝下後才發現原來是麻醉藥,護士更在她手背上「種豆」,以防發現魚骨插在較深的位置後,需使用喉鏡處理。對此,事主直言自己當時嚇得心想:「讓我跟魚刺共度餘生吧!」 拔一根魚刺動用6個專家 女事主依稀記得一共有6個醫生協助拿出魚骨,指整個「手術」歷時短短半小時,但費用卻高達8.8萬美元(約68.6萬港元);所幸有學生保險,她最後一共只需付1,000多美元(約7,800港元)。最後她表示,經此一役後「5年內不會再吃魚」,又提醒大眾切記要買醫療保險。 鯁骨3大處理伏位 魚骨鯁喉如處理不當,後果可大可小。本港耳鼻喉專科醫生黃德彰曾受訪指出,以下方法可能令喉嚨傷上加傷: 1)扣喉拍背 扣喉有機會令喉部損傷更嚴重 2)飲醋 醋並不足以溶掉食物的酸性,更可能刺激喉部傷口 3)大口吞飯 固體食物有可能將骨頭越推越入,或將其推至食道等更深位置,可致生命危險 黃德彰醫生 Dr Frederick Wong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www.etnet.com.hk/www/tc/health/106171/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食道癌|婦人嘴巴飄難聞酸臭味檢查驚揭患食道癌 醫生提醒1飲食習慣易出事

台灣開業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吳昭寬醫生在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病例,表示曾經遇到一對50多歲的夫妻,丈夫一進入診間便抱怨妻子「嘴巴臭死了」,詢問是否有手術可以處理問題,而對方就指自己因為排便不順,平均1至2週才大便一次,所以上網購買號稱能治百病的「黑藥丸」服用,懷疑是該藥丸發出臭味。 吳昭寬隨即替婦人檢查,結果婦人一打開嘴巴,裡面散發著濃烈的酸臭味,甚至誇張到「戴著N95都聞得到」。由於婦人的嘴巴無特別異狀,於是他又安排內視鏡檢查,結果發現對方在吞嚥時聲帶後方、食道開口處突然冒出一塊「不太妙」的小紅肉,當下驚覺不對勁,立即安排切片,結果確診為食道癌。 該名婦人平時不煙不酒,也沒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到底為何會患上食道癌?吳昭寬就指出,致病原因可能在於對方喜歡喝熱飲的習慣。他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高於65°C的熱湯,定義為2A級致癌物,而婦人本身患有嚴重的胃酸倒流,加上又愛喝熱湯,最終演變成食道癌,並導致口中散發出的氣味「有點酸又帶著一點腐爛味」。 吳昭寬提醒,如果平日已做足口腔保健,但嘴巴還是出現臭味,有可能是疾病的徵兆。他表示可根據不同的異味作判斷,並列出以下4個例子供市民參考。 • 爛蘋果味:嚴重糖尿病,且已經出現酮酸中毒• 酸臭味:胃酸倒流,且酸味會比較明顯• 垃圾腐爛味:牙周病、蛀牙或口中有癌細胞的腐爛肉• 魚腥味:鼻竇炎,發作時內部黏膜會充血,有時帶有血絲,就會有濃郁的腥味。 食道癌高危風險 食道癌的成因至今並未有定論,但本港耳鼻喉專科醫生陳鍵明曾接受訪問時指,若將熱燙的食物放入口,首當其衝受傷害的是口腔內的黏膜,世衛已將高溫食物列為2A級致癌物,當中食道是最遭殃的器官,可致食道癌。 陳醫生亦引述研究指出,當溫度達攝氏65度在同一位置2秒已可灼傷,若70度可快至1秒便灼傷;而打邊爐時的滾湯、滾油隨時或90度以上,故進食時尤要留意。醫管局又表示,長期吸煙、嗜飲烈酒、胃酸倒流、經常進食醃製煙燻食物等,亦有機會增加患上食道癌風險。 原文: https://skypost.hk/article/3768636/食道癌-婦人嘴巴飄難聞酸臭味檢查驚揭患食道癌-醫生提醒1飲食習慣易出事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搭機頭痛欲裂 航空性鼻竇炎搞鬼

一位 53歲的男性台商,從廈門坐飛機回台中老家,當飛機下降時,突然右側眉骨上方一陣劇烈疼痛,額頭痛得像被針刺,好像頭要爆炸了一樣,隨著飛機漸漸降落,疼痛更加劇烈,直到出關才稍有緩解。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陳忠雄表示,該患者是罹患典型「航空性鼻竇炎」,因機艙內氣壓的變化,使鼻竇內突然形成負壓而造成鼻竇粘膜損傷,嚴重時可能會併發鼻出血或從鼻腔流出少量漿液血性分泌物。 飛機飛行於平穩高度時,症狀又會消失 陳忠雄主任表示,經鼻竇 X光片檢查,顯示右側上頷竇內有液體積滯,證實是鼻竇氣壓傷所致的航空性鼻竇炎所引起。服藥三天後才漸漸消失。返程去到廈門時,那種強烈的痛感再次如期而至,尤其是在飛行高度下降時最為嚴重;但飛機飛行於平穩高度時,症狀又會消失。經服藥七天後鼻炎症狀才緩解,讓他為這個問題困擾不已 竇內突然形成負壓造成鼻竇粘膜損傷 人體靠鼻竇出口來保持鼻竇內外氣壓的平衡,正常情況下竇內空氣可經鼻竇開口自由出入。當外界氣壓突然升高時,如乘飛機降落或乘坐高鐵時,竇內突然形成負壓造成鼻竇粘膜損傷,引起繼發性感染,稱為氣壓創傷性鼻竇炎,也被稱為航空性鼻竇炎。 一般持續數日症狀消失,部分患者可因繼發感染形成化膿性鼻竇炎 陳忠雄主任指出,此類患者,輕者表現為額部短暫不適或感到上列牙疼及面頰發麻;重者表現為鼻竇區突然疼痛,尤以額竇區為甚。嚴重者還會併發鼻出血或從鼻腔流出少量漿液血性分泌物。一般持續數日症狀消失,部分患者可因繼發感染形成化膿性鼻竇炎。如患有嚴重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者,最好在坐飛機前就預先矯治。鼻竇通氣欠佳者搭飛機時,當飛機下降前,宜先使用血管收縮鼻噴劑,以保持竇口通暢。 航空性鼻竇炎 陳忠雄主任強調,這類「航空性鼻竇炎」的患者,都是因經常坐飛機才誘發鼻竇炎,大部分的患者經藥物治療即可獲得改善,不是每位航空性鼻竇炎的患者都需要開刀,如果是反覆發作,就要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鼻竇區疼痛等癥狀 在耳鼻喉科方面,因坐飛機而可能引起的疾病有:航空性中耳炎: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耳壓痛等癥狀,檢查發現鼓膜充血。航空性鼻竇炎:在飛行下滑時或低壓艙下降過程中出現鼻竇區疼痛等癥狀, X光或 CT檢查發現鼻竇病變。變壓性眩暈:在飛行或低氣壓暴露過程中,出現暫時性眩暈癥狀。 自購鼻敏感藥須注意什麼?醫生:抗組織胺可按需要每天服用 肝功能弱者除外 原文: https://tw.sports.yahoo.com/搭機頭痛欲裂-航空性鼻竇炎搞鬼-141700460.html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蔡桃貴耳朵出問題開刀! 耳膜放置「一物」改善中耳積水 語言發展不受影響

小兒中耳炎、中耳積水在臨床上非常普遍,往往都是孩子感冒、生病就診經由檢查才發現,但家長一聽到「中耳積水」誤解為幼兒洗澡或游泳時耳朵進水所引起的。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解釋:「中耳積水非大家認知的水,是中耳發炎產生液體,又稱為『中耳積液』。」 陳木榮指出,耳部的構造是外耳耳廓進入外耳道,接著是中耳耳膜(鼓膜),然後將聲音傳入內耳。通常洗澡或游泳時,水從外耳道進去碰到耳膜就會停住,也因此「中耳積液」與洗澡水、游泳水無關,主要是病毒感染出現的併發症。為什麼小孩容易發生中耳炎? 新竹馬偕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李翊豪表示,由於兒童耳咽管結構尚未成熟,相較於成人來說較短、且走向較水平,一旦孩子感冒或是長期過敏,在鼻子裡的病原體及黏液(如鼻竇炎)便容易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導致中耳腔發炎。尤其中耳炎常發生在 7 歲以下的小孩子,通常是由感冒引起的併發症,尤其是急性中耳炎、積液中耳炎更常發生在孩童身上。 急性中耳炎 指中耳腔有急性發炎狀態,通常與感冒相關,感冒後喉嚨或鼻竇裡的細菌同時讓耳咽管發炎、功能受損,進而引起中耳腔蓄膿、耳朵疼痛、耳朵悶塞、聽不清楚、發燒、全身倦怠等症狀,醫師在病患急性期時,會依其年紀、臨床症狀決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經妥善治療約可 7 至 10 天可緩解。 積液性中耳炎 積液性中耳炎就是中耳腔內積水,多半發生於急性中耳炎感染後,他強調中耳積水並不會引起疼痛或發燒,但孩子恐怕會出現聽力變差或是學習專注力降低等情形,因此家長們須留意觀察子女的日常生活作息。若經醫師診斷有該疾病,也需密切追蹤積液是否緩解為佳,以免影響兒童學習、語言發展進程。 中耳炎常見症狀有哪些? 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蘇偉翔表示,中耳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耳痛、發燒、全身倦怠,有時會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中耳腔初期發炎時,耳膜常為紅色且向外膨脹,病人會有耳脹、聽力變差、耳鳴等不適感。由於幼兒尚無語言表達能力,常常會被家長忽略。 如未及時予以適當治療,容易導致中耳腔長期發炎形成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大多有耳膜破損情形,伴隨耳漏、聽障、頭痛等症狀,若不治療,很容易發生其它併發症。李翊豪提醒,當爸爸媽媽如果發現家中小朋友感冒時合併哭鬧、抓耳朵、聽力變差等行為,就務必提高警覺。 陳木榮補充說道,有些孩子在治療中耳炎後就能獲獲得改善,不過也有可能持續惡化進展到中耳積水,「只要有過一次中耳炎,未來就可能反覆發炎,隔一陣子雖然沒感冒、耳朵仍有疼痛感。」 中耳炎、中耳積水最典型症狀耳朵痛、發燒,但小小孩不太表達,通常顯現有哭鬧、食慾不好、躁動,大小孩會覺得耳朵脹脹的。 大部分中耳炎、中耳積水都是感冒去看醫生才發現,通常家長自行發現中耳積水都是孩子「聽力喪失」,觀察孩子講話聲音變大聲、聽別人講話時會側身、看電視聲音也越來越大聲,趕緊前往就診。中耳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陳木榮表示,面對中耳積水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除了幫助殺菌外、把液體排出,也會搭配抗生素使用至少治療 4 周至 3 個月,後續觀察 3 個月到半年,如果 3 個月狀況還是持續未改善,則考慮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在小兒的耳膜上放入一個中耳通氣管,經放置後聽力通常可立即改善。 中耳通氣管植入術是目前相當普遍用來治療中耳積水的方法,通氣管的留置可免去反覆耳膜切開的困擾。手術過程是在全身麻醉下,經由耳道(耳朵外觀無傷口)將耳膜切開一個小縫吸乾積液,排除中耳的負壓,然後把通氣管套在耳膜上。通氣管通常在半年至 1…

鼻鼾|睡眠中每小時斷氣70次?9成睡眠窒息症患者未被診斷出

台灣台中一名63歲的企業女主管就是這樣,但在一次健檢時,卻意外發現她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幸好經過正陽壓呼吸器治療,目前症狀已明顯改善。 健檢發現「心包油」和重度睡眠窒息症 台灣這名擔任業務主管的彭女士,工作範疇涵蓋歐美地區,她自述睡眠品質佳,到歐美出差,可以一覺睡到目的地,這樣良好的睡眠品質甚至讓她從未吃過飛機餐。然而,2年前她的健檢出現稱「心包油」的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進一步檢查更發現胃部良性腫瘤;最令人驚訝的是,她在睡眠檢查後意外被診斷出重度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睡覺時每小時斷氣70次 血氧濃度掉到73% 台灣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胸腔內科顧問醫師鐘威昇表示,彭女士接受晚上9點到隔天上午6點的睡眠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她每小時平均睡眠呼吸中止高達70.5次,睡眠中血氧濃度最低甚至降到73%,遠低於正常的95%以上,嚇得她立即接受治療。 台灣鐘威昇醫師表示,治療阻塞性睡眠窒息症,除了要減輕體重、避免睡前過量喝酒、減少安眠藥物的使用、側睡(先確定是否仰躺睡覺時才會缺氧)、使用減緩鼻塞的藥物外,中重度患者會建議睡覺時使用連續型正陽壓呼吸器或口腔矯正器,或進行外科手術治療,避免睡眠時長期缺氧引發心血管疾病。 肥胖、脖子粗、戽斗、年長者是高危險群 「10老9.5鼾」!鐘威昇醫師指出,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好發於肥胖、脖子肥短、戽斗的民眾,尤其65歲以上長者因懸壅垂鬆弛,會出現打鼾、夜間頻尿、睡醒時口乾舌燥、頭痛、睡不飽,導致白天過度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性功能障礙、高血壓等症狀。 9成睡眠窒息症患者未被診斷出 台灣鐘威昇醫師也舉2021年美國心臟醫學會發表在心臟科權威雜誌《Circulation》的研究指出,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病人有86~95%未被診斷出;另高血壓、心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心房震顫、腦中風、肺高壓的病人中,發生阻塞性睡眠窒息症的盛行率則高達40~80%。 台灣鐘威昇醫師提醒,夜間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併低血氧如果不經診斷治療,日積月累會增加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粥狀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失智、甚至腫瘤等共病產生,建議出現上述症狀民眾應就醫,找睡眠治療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能恢復精準健康。 台灣鐘威昇醫師表示,患者在經過切除胃部腫瘤、瘦身,及夜間配戴正陽壓呼吸器後,睡眠呼吸中止次數降到正常值(< 5/時),最低血氧也升高到92%,睡覺不再缺氧,症狀已明顯改善。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0033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食道弛緩不能症|吞嚥困難、體重減輕要小心!長期恐增食道癌風險

食道弛緩不能症與食道體蠕動異常及下食道括約肌舒張異常有關,它會導致患者漸進式的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病程在緩慢進展下可能演變成食道極度擴大及扭曲,甚至引發吸入性肺炎或肺膿瘍,長期下來也會增加食道癌發生的機會。 對於有吞嚥困難症狀的病人,常常不容易釐清其病因,甚至和常見的胃酸倒流等消化道疾病不易區分。若在胃鏡檢查時無法找到顯著的阻塞性病因,例如食道腫瘤等病況,則可能是相對少見的原發性食道蠕動障礙,其中「食道弛緩不能症」是最常見的病因。 食道弛緩不能症是一種少見的疾病,其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0.03~2.5例,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2.5~15.3例,但因近年來醫學界診斷力的提升,其發生率及盛行率逐年上升,且男女並無差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主要發生在25~60歲。 病因多元 與病毒感染、特定基因有關 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病因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但根據病理組織學的一些證據,發現在某些病毒如單純疱疹病毒,感染食道之後,在一些帶有特定易感性基因的族群身上會產生異常而過度的免疫反應,導致控制食道蠕動的神經細胞被免疫系統的T細胞及抗體破壞,進而造成食道蠕動異常及下食道括約肌的舒張異常。所謂「易感性基因族群」,舉例來說,目前已知的有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HLA:human leucocyte antigen)基因的族群(例如:HLA DQA10103、DQB10603)。 簡而言之,其病因可能為多重來源,包括基因易感性、病毒感染後的自體免疫問題、控制肌肉的神經元受到攻擊而導致局部發炎、受傷而退化等。 症狀表現多樣化 胸口灼熱易與胃酸倒流混淆 食道弛緩不能症有許多不同的症狀表現,最常見的是同時對固體和液體食物吞嚥困難,其他還包括胸痛、胸口灼熱及體重減輕等。另外,也很常發生未消化食物逆流的情形。在呼吸道的併發症則包括夜咳及食物嗆入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發吸入性肺炎或肺膿瘍。 由於上述症狀常常是緩慢且漸進式發生的,一開始症狀不甚明確,且病人常出現胸口灼熱,極度類似胃酸倒流,因此一開始常會被誤診為胃酸倒流症。從症狀發生到有明確診斷,平均大約需要2年,甚至有些病人的症狀長達5年,四處求診,最後才終於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接受相對應的治療。甚至過去也發生過病人被診斷為胃酸倒流,導致接受了抗逆流手術的狀況。因此,當病人被診斷為胃酸倒流症,但接受藥物治療均無良好療效時,除了胃鏡檢查,更應進一步接受食道壓力檢查,以找出確切病因。 診斷工具包括胃鏡、食道攝影、食道壓力檢查 診斷食道弛緩不能常用的工具包括俗稱胃鏡的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鋇劑食道攝影及食道壓力檢查,食道壓力檢查則是目前診斷的黃金標準。當病人症狀出現時,第一步會安排胃鏡檢查了解是否有食道阻塞性病變(例如:食道癌、長期胃酸逆流引起食道狹窄等),若排除,便有可能是原發性食道蠕動障礙,其中「食道弛緩不能症」又是最常見的原因。 在胃鏡檢查下,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特徵例如:食道內有液體或食物殘渣堆積、食道體異常擴大及扭曲、胃食道交界開口緊縮且內視鏡通過時有阻力感等。當懷疑此診斷時,進一步會安排鋇劑食道攝影,此為一放射線檢查,不具侵襲性,病患喝下鋇劑後,藉由不同姿勢、不同角度拍攝食道的影像,醫師會觀察一定時間內鋇劑流經過食道和進入胃的速度,以評估食道的排空能力,也可對食道輪廓做一整體評估。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病患在鋇劑食道攝影檢查下,食道體會擴張,進而表現出鋇劑沉積及「鳥嘴」徵象。而最終若要確定診斷,就需要安排食道壓力檢查。 食道壓力檢查可分析食道蠕動功能做出正確診斷 傳統的食道壓力檢查管路上的壓力偵測器數目較少(5個壓力偵測器,彼此相隔5公分)。而隨著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目前使用的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其壓力偵測器數目增加為22~36個,且壓力偵測器之間相隔僅有1~2公分。將導管放入食道後,利用兩端括約肌壓力較高的特性以確定下食道括約肌的位置,接著請病患依指令吞下生理食鹽水,食道蠕動時,其壓力的高低變化會以不同顏色來呈現,有助於分析食道蠕動的功能。而當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結合食道阻抗檢測時,則更能完整評估食道運動功能及食團運送效果。 目前針對食道蠕動異常疾病的分類,是使用新的芝加哥分類系統(第四版)來做為診斷標準,而在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下,發現食道體的蠕動異常及下食道括約肌的舒張異常,就能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 經口內視鏡食道肌肉切開術 可達到外科手術效果 目前針對食道弛緩不能症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醫師將內視鏡經由病患口部伸到食道,利用內視鏡手術刀經食道黏膜下層創造一通道(猶如一隧道般)直達胃部賁門,之後會在此通道內進行食道肌肉切開,經由此方式,可達到傳統外科手術的效果。此方式在病患體表沒有傷口,復原迅速,效果不錯,安全性亦高,但長期追蹤仍有復發的可能性。而針對年紀較大、共病較多的患者,則可以考慮氣球擴張術或肉毒桿菌注射等更低侵入性的治療方式。 病人食道易有食物滯留發酵 影響微菌叢組成增加食道癌風險 食道弛緩不能症病患因食道體的蠕動及下食道括約肌的舒張異常,也會造成食物的滯留及發酵及黏膜慢性發炎,可能進而影響食道微菌叢的組成。然而過去少有此類研究,台大醫院及好心肝診所團隊合作,進一步針對食道弛緩不能症病人的微菌叢組成特徵,微菌叢和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及接受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治療前後的食道微菌叢變化,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期做為日後分析疾病特性及提供個人化精準醫療的基礎。 研究分析了食道弛緩不能症病人及對照組健康成人的微菌叢組成,發現其組成有明顯差異,病人組其微菌叢組成佔比最高的是乳酸桿菌屬。而進一步分析食道內不同滯留嚴重度病患的微菌叢組成,發現當滯留程度較嚴重時,其乳酸桿菌屬菌叢的豐富度明顯較高。推測以上結果乃因其食道內食物長期滯留發酵,且在酸性環境下更利於乳酸桿菌的生存,而其在酸性環境下會進一步產生亞硝胺化合物,進而具有致癌性,長期可能增加食道癌產生的風險。 而針對接受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病人的微菌叢做分析,乳酸桿菌屬菌叢的比例在術後有明顯下降。乳酸桿菌屬在酸性環鏡下可能和致癌性相關,所以術後食道的淤積被紓解,乳酸桿菌屬佔比隨之下降,食道整體微菌叢組成也隨之改善。 但需要注意的是,術後病人食道菌相顯示「奈瑟氏菌屬」的佔比增加,奈瑟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之前研究顯示革蘭氏陰性菌和逆流性食道炎有相關性,推測奈瑟氏菌佔比增加是因術後胃酸逆流增加導致。故術後也不可輕忽,應長期追蹤,若有逆流性食道炎,也應適當治療,以避免長期胃酸逆流造成的食道傷害。此一研究已於2023年4月發表在亞太地區消化系醫學會官方醫學雜誌《胃腸肝病學期刊》(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簡而言之,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因食道體的蠕動及下食道括約肌的舒張異常,食物容易滯留於食道,造就其特殊的微菌叢組成特徵,並可能和食道癌風險增加相關,但因果關係仍需進一步驗證。食道弛緩不能症患者在接受經口內視鏡肌肉切開術後,乳桿菌菌叢比例下降,推論和食物滯留改善相關。…

10歲童「一轉眼睛」就痛!竟是鼻竇炎引「眼窩蜂窩組織炎」險要命

一名10歲女童高燒40度兩天,就醫後症狀沒改善,之後因左眼紅腫脹痛、左側頭痛再度就醫,醫師檢查發現,該女童轉動眼睛時有疼痛狀況,確定是「眼窩蜂窩性組織炎」,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鼻竇炎引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李敏指出,該女童理學檢查發現轉動眼睛時有疼痛情形,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又發現左側篩竇有明顯發炎積膿,診斷為「左側鼻竇炎併發左眼蜂窩性組織炎及左眼窩骨內側骨膜下膿瘍」,經抗生素及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後改善。 李敏說明,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好發於4至7歲的兒童,若未適當治療,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包括「眼部蜂窩性組織炎、眼眶眼內膿瘍、海綿竇血栓症、腦膜炎、腦膿瘍」等,嚴重恐失明,甚至致命。 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治療上主要以抗生素治療為主,有合併過敏則會加上抗組織胺,手術是以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治療為主。 李敏表示,眼窩蜂窩組織炎常見病因是急性細菌性鼻竇炎所引起,以葡萄球菌感染最多,其他如鏈球菌感染及嗜血桿菌也有可能,需特別注意的是,眼睛紅腫同時合併凸眼、複視、視力突然變差、轉動眼睛時活動受限及疼痛,就要懷疑是眼窩蜂窩組織炎,必須趕快就醫給予抗生素及手術治療。 自購鼻敏感藥須注意什麼?醫生:抗組織胺可按需要每天服用 肝功能弱者除外 原文: https://health.ettoday.net/news/2744779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