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原因40%是內耳水不平衡!

醫師點名頭暈頭痛該避免的5種食物 頭暈是個惱人又難以描述的症狀,有的人會有暈暈的、頭重腳輕、搖晃、傾斜、不平衡感、天旋地轉,甚至有快昏倒的狀況。隨著年紀增長,頭暈成為大眾最常見的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頭暈的專家包含耳鼻喉科與神經內科,我們會問你頭暈多久了?每次持續多久?頭暈的特徵?什麼情形會引發或加重頭暈?有沒有合併耳朵的問題?跟姿勢有沒有關係?有沒有視力或講話不清手腳無力等中風現象?透過這些來抽絲剝繭找到最正確的診斷。 我在跟門診的病人解釋的時候,都會提到頭暈的複雜性,除了我們耳鼻喉科最常接觸的內耳水不平衡,舉繁睡不飽、心、腦、肝、肺、腎、電解質、內分泌與視力問題,都很有可能會造成暈眩。 最常見的頭暈就是內耳水不平衡,佔了約四成;而其他疾病如換氣過度、不平衡或昏厥大概佔了25%;另外有15%是心理精神狀況所造成,以及10%是因為腦部中樞神經的問題;仍有10%的病人是不明原因的。 佔據最多的內耳水不平衡(40%)就是我們耳鼻喉科的專業了,最常見的除了耳石脫落症以外,還有前庭神經炎、偏頭痛型眩暈、梅尼爾氏症等等。這些疾病都需要專業的診斷,以及對症下藥的治療。 頭暈與頭痛,你應該避免的食物 也因為頭暈的複雜多變,在治療上效果因人而異,是目前人類醫學上的治療難題;在藥物的選擇也很有限,很多「會好不斷根」病人也僅能症狀舒緩而已。但至少在生活上,避開某些特定的食物,也可以大大減少誘發頭暈的機會唷! 由於每種食物都是多元素組成的,要完全避免恐怕也沒幾樣東西可以吃了,因此只列出幾項大原則性的食物避開唷: 避免菸、酒等刺激性食物儘管只攝取了低量的酒精,仍可能產生很大的身體反應;而對於無固定抽菸的人,突然的尼古丁攝取可能會惡化暈眩的症狀。 避免3C食物:巧克力(Chocolate)、起司製品(Cheese)、柑橘類水果(Citrus fruit)起司、紅酒、巧克力、柑橘類水果因為內含苯乙胺Phenethylamine (PEA),可能會影響血管收縮而近一步造成頭暈頭痛。另外類似的發酵醃漬食物也含有酪胺酸(Tyramine)也可能會造成頭暈,除了上述起司、醃漬類魚或肉品,亦存在納豆、優格、堅果、養樂多等等。 (亞)硝酸鹽醃漬類食品、高鹽分食物:最常見的是火腿、培根等等臘肉、燻肉也容易影響血管,造成頭暈、頭痛。而高鹽分食物則容易加重梅尼爾氏症,讓頭暈更嚴重。 咖啡因:咖啡、茶、能量飲料如果平常已經有咖啡因攝取習慣的人,可以考慮慢慢減少,避免突然的戒斷,也會產生頭暈的狀況。 味精或人工甘味劑:華人地區之前普遍會於食物烹調過程當中添加,在食用後15-60分鐘可能會引起頭暈頭痛的症狀。有不少研究也有提到人工甘味劑可能會引發偏頭痛的產生。 當然,在暈眩的這段時間,保持健康的作息、減少壓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都對於治療暈眩更有幫助呢! 注意危險徵兆!什麼狀況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上面提到的食物並非食療,而是降低誘發暈眩相關疾病如偏頭痛、梅尼爾氏症等等的機會,來減少暈眩的產生。很可惜的是很多都是我們下午茶最常見的美好食物,但為了減緩頭暈,也只能先犧牲一下啦~ 但如果出現症狀如:嚴重頭痛、發燒、視力模糊、手腳無力、嘴歪眼斜、昏厥、無法行走、胸痛、持續性地嘔吐,切記要盡快地尋求醫療協助,有可能是更嚴重的身體狀況唷! 中耳炎, 中耳積水可導致聽力受損, 影響學習能力 原文: https://www.edh.tw/article/30366/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長戴耳機例如Airpods易引發中耳炎流膿

勿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還要注意這些 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經歷,不管是因為心情太 down,還是因為鄰居太吵,總需要帶着耳機播放點音樂或者白噪音幫助入睡。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小習慣可能造成耳聾。 最近,「女子戴耳機聽歌睡覺致耳聾」的話題引發了非常多討論。今年 33 歲的樊女士,由於存在神經衰弱的毛病,睡眠一直不太好。為此,她想到了戴耳機聽歌睡覺。最近半個多月,樊女士發現自己的耳朵總是有「嗡嗡嗡」的鳴音,聽力也變差,就醫後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說到「嗡嗡嗡」的耳鳴音,我一下子慌了起來,因為最近半年我的右耳朵都是類似狀態,不僅有耳鳴,還伴隨間歇性刺痛。看到樊女士的遭遇,我立馬預約了耳鼻喉科的掛號。 經過一頓檢查,醫生告訴我患有中耳炎,耳道內有多處結痂,可能是反覆感染後留下的。而對於我這樣的病例,醫生似乎見多不怪,直接問我每天帶耳機多長時間。我快速計算了一下,每天要佩戴無線降噪耳機 6 小時以上。 長戴耳機易引發中耳炎,了解要注意哪些事項: 01 帶耳機例如Airpods聽歌為何耳聾了 不過,我跟醫生溝通了解到,帶耳機聽歌睡覺導致耳聾,很可能是因為音量太高,損害了聽力。 其實,不僅是帶耳機聽歌可能會導致耳聾,在任何高音量的環境中,都可能引起聽力損傷。比如夜晚去酒吧、唱卡啦OK之後,總會短暫地出現聽不清外界聲音的情況。 醫生建議,使用耳機聽音樂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 60%,連續聽的時間不要超過 60 分鐘。現在,手機上都有音量調節提醒,會給出音量大小建議,大家平時可以跟據建議調節音量。 02 別讓耳機例如Airpods變成細菌培養基 按照醫生的說法,無線藍牙耳機普及之後,現在帶耳機太久導致耳朵發炎的患者非常普遍。由於無線藍牙耳機的存在感較低,很容易長時間佩戴。由於佩戴時間太久,耳塞與耳道之間形成了一個密閉氣室,問題就出現了。 我們知道,幾乎所有密閉的、潮濕的、溫暖的空間裏,都會容易滋生細菌真菌。有了無線藍牙耳的助攻,耳道這種本來就不太乾淨的地方,迎來了自己的「暖濕氣流」,各種病菌開始茁壯生長,耳朵發炎幾乎毫無意外。 有人可能會問,有線耳機也能形成密閉空間,為什麼就沒有這麼多問題呢?大家可以想想以前佩戴有線耳機的場景,是不是一旦不聽歌了,會把耳機取下來掛在脖子上,連續佩戴時間不會特別長。 無線耳機不但不會被記得摘下來,甚至為了佩戴牢固,氣密性也比無線耳機更好,可以說是完美的細菌培養基。 03 怎麼健康地使用無線藍牙耳機 數據機構 Strategy Analytics…

耳屎多耳朵癢要怎麼清耳屎?耳朵醫師建議你這樣挖耳朵耳屎耳垢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Cerumen or Earwax)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唷,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濕耳乾耳與不同耳屎顏色,到底有什麼差別?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不過其實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但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多數人可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 至於什麼樣的人容易產生耳垢耳屎堆積呢?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 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耳垢堆積阻塞該怎麼辦?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每3-6個月(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小耳症是什麼 什麼是中耳炎 什麼是外耳炎 參考資料 Uptodate: CerumenCerumen Management: An Updated Clinical Review…

助聽器介紹

聾啞人士助聽器 聾啞人士通常會選用助聽器,正如有近視或散光要用眼鏡矯正視力一樣。助聽器安裝不需施手術,而且所需價格相對便宜。病人可以按個人需要隨時配戴或移除。 巿面上有不同種類的助聽器,有不同的大小、品質、價錢等等。助聽器應為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及不同需要的病人而度身定造。不過助聽器也有本身的問題,例如病人可能會覺得不舒適或儀器太明顯。尢其當助聽器有時帶來的好處不大明顯的時候。 傳統的助聽器要靠耳模密封耳道才有最佳效果,亦有病人會因此感到不舒服。而且任何微細的動作都會令助聽器移位,以致聲音漏出,再進入助聲器而變成回音。這種聲音跟唱卡啦ok時咪高風引發的回音很相似。 如果助聽器安裝妥善而合身,傳統的助聲器對於聽力減弱的人士是個不錯的選擇。 什麼是耳前瘻管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 should not interpret their…

耳垢多誤採耳驚變弱聽

十多年來的弱聽竟可復元?弱聽也能痊瘉?所指的是傳導性弱聽。這個真實個案是因錯誤採耳,把耳垢愈推愈入,令耳道受堵塞引致聽力下降,經醫生清潔耳道後,聽力自然恢復。不過,常言毋須清除耳垢,以免傷及耳道,究竟怎樣做才正確? 林先生現年二十四歲,約七、八歲時進行身體檢查,醫護人員指其左耳的聽覺較一般人為弱,可能受先天因素影響,於是他便認定自己是弱聽患者。 一直以來,他亦 有用棉花棒清潔耳朵的習慣。「我覺得最近兩、三年,聽力變得愈來愈弱,日常生活上也受到困擾,例如開會、工作時難以聽到同事說話,也試過於地鐵櫃位向工作 人員購票增值時,隔着玻璃要靠對方口形辨識語句,或甚至在咀嚼時,完全聽不到同桌人的說話。 前陣子再做聽力測試,醫生為我做了『頭骨震動』測試,發現聽覺 神經沒問題,於是為我檢查耳道。醫生指我的弱聽是由於耳垢太多而造成,但我一直有定期用棉花棒清潔耳朵的習慣,醫生告訴我,正正是這個原因,把耳垢愈推愈 深、愈積愈多。之後醫生為我清除了耳垢,感覺上聽力像強了十倍,現時弱聽已經完全康復。」 引致傳導性弱聽 耳鼻喉專科醫生指,林先生這病例頗為常見。一般來說,弱聽分為兩種,一為「傳導性弱聽」, 另一是「神經性弱聽」 ,因耳垢而造成的弱聽屬於前者。何謂傳導性弱聽?耳朵主要分外耳、中耳及內耳三個部分,互相連接經過聽神經至大腦,構成人類的聽覺系統。 聲音由外耳耳殼進 入外耳道後,震動耳膜及中耳腔內三塊聽小骨,最後傳入內耳。內耳包括聽覺神經細胞、神經 及身體平衡神經組織。凡是因外耳及中耳出現問題,即聲音傳導受阻,如涉及內耳而與神經有關,即屬神經性弱聽。 耳垢因積聚於外耳道,阻礙聲音傳送,所以屬於 傳導性弱聽。檢驗傳導性或神經性弱聽,可通過空氣傳導和頭骨傳導兩種方法,進行純音頻率測試作檢定,若頭骨傳導聽力較空氣傳導聽力為強,即屬傳導性弱聽; 要是兩者同等下降,即是神經性弱聽。白醫生指患傳導性弱聽人士,大部分都是因耳垢阻塞所致。 棉花棒愈推愈入 林先生的情況由七、八歲開始,到二十四歲才發現真正原因,時間較長,但白醫生指這亦不足為奇。原因是一般來說耳垢不會影響聽力,患者未必察覺。耳垢是 耳道內的分泌物,內含油脂與防菌酵素,能保護耳道皮膚。耳垢分泌腺集中在耳道入口附近,常積聚於耳道外圍。正常情況下,耳垢隨身體新陳代謝、又或者藉說 話、咀嚼時的動作推送出來,不會輕易積聚在外耳道內。不過,由於林先生經常用棉花棒清潔耳垢,弄巧反拙地,將耳垢愈推愈入,經多年後耳垢積壓,阻塞耳道, 令聲音傳導失效。 由於耳垢積聚徵狀並不明顯,患者或長久以來適應了聽覺差的感覺,直至幾年至十幾年弱聽變得更嚴重時才發現。正常人能聽得清楚約十分貝的聲音,但假如患 者約需要三十至四十分貝才開始聽到,便屬於輕度至中度弱聽,屆時亦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要於清除耳垢後聽力才可恢復。耳垢積聚過多或會引起其他問題:若 皮膚屬油性,有較大機會造成慢性外耳道發炎,又或者入水後容易被細菌感染導致皮膚發炎,嚴重可致骨枯現象。如出現此情況,患者在清除耳垢後,要再經藥物治 療,聽覺才會完全恢復。 另外,白醫生再三提醒大家日常千萬別採耳,更加不要進行耳燭,因很易傷害耳道或耳膜,洗頭或游泳而令水入耳後,切勿用棉花棒採耳,應以毛巾吸乾水分, 讓耳垢自然排出即可。另外,如弱聽來得非常突然,而非逐漸形成,有可能是突發性神經耳聾,應盡快求醫,以免病情加劇而導致永久影響聽力。 耳垢過多不適徵狀…

如何處理耳垢

為什麼會有耳垢? 耳垢的產生是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因耳道的皮膚下藏有很多分泌腺,其分泌匯集空氣中的灰塵異物和耳道的死皮,便會形成耳垢。 耳垢的集結需要處理嗎? 一般正常的耳朵都有耳垢集結,並不需要特別處理,而且耳垢有保護外耳道的皮膚免它受細菌感染,所以可不需清理。但如果耳垢的集結而引致聽力减退、發炎或阻礙耳鼻喉專科醫生檢查耳朵的深處時,耳垢便須用人工方法取出。 耳垢可以自行取出嗎? 如果耳垢被推掉到外耳道口,便可用紙巾或棉花抹去,切勿使用棉花棒、耳挖、牙簽、髮夾等東西挖耳,它們不但會把耳垢推進更深的地方,還會弄損外耳道皮膚而引致發炎,嚴重還會弄破耳膜。 嚴重的耳垢問題應怎樣解決? 找耳鼻喉專科醫生檢查耳朵,聽取他們的意見,在耳鼻喉專科診所裏去除耳垢。方法包括: 用滴耳藥水溶解耳垢,使耳垢自動流出外耳道口。 頑固的耳垢,耳鼻喉專科醫生可用吸液機和吸液管把它吸出。 女子耳朵疼痛發癢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滴耳藥水的使用方法

什麼是滴耳藥水? 滴耳藥水是藥物溶劑或懸浮劑。藥物被直接滴入耳內發揮作用。 用途 滴耳藥水一般含有殺菌或消炎成份,用於耳部感染。其他用途包括清除耳垢。 滴耳藥水的使用方法 首先清潔雙手。 把藥瓶握在手中數分鐘,使藥水温度接近體温,滴藥時較舒服。 將頭部傾側或身體側臥床上,耳朵向上,用手把耳朵向上,向外及向後拉,使耳藥滴後能流入耳道較深的位置。 依照醫生指示的滴數,將藥水滴入耳內。避免將滴管接觸到耳朵,以免汚染滴管。 如需滴入中耳部份,可在滴藥後,按壓耳前的三角軟骨數次。 滴藥後,保持頭部傾側約5至10分鐘,使藥水有足夠時間被吸收和發揮作用。 病人坐起前,可用清潔的棉花封塞外耳道口,免耳藥沾汚衣服。 如有需要,可在另一耳朵重複以上步驟。 如可能,請讓你的家人或其他人替你滴藥水。 注意事項: 切勿使用已變色、變壞或過期的藥水。 用藥後,不可沖洗或抹乾滴管,應立即放回藥水瓶內蓋好。 藥水須存放於陰涼處,開瓶後的耳藥水,可存於雪櫃內,若一個月仍未用完,應把它棄掉。 如有耳患未痊癒,須依期或從新預約覆診。 什麼是外耳炎?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天旋地轉 | 拆解耳水不平衡成因與症狀

耳水不平衡是什麽 美尼爾氏綜合症(Meniere's disease)又稱「耳水不平衡」,外國的統計資料顯示,每10萬人就有100至1,000人患「耳水不平衡」;保守估計,本港至少有7,000至10,000人受此病困擾。「耳水不平衡」患者發病時會感到暈昡、耳鳴和作嘔,對工作以及日常生活都造成影響,嚴重者更有機會聽力永久受損。究竟「耳水不平衡」的成因為何?又有甚麼紓緩方法呢? 耳水不平衡的成因 香港中文大學耳鼻喉頭頸外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賴廣麟醫生,出席NowTV《杏林在線》節目時指出,人類耳朵一共分成外耳、中耳及內耳;「耳水不平衡」是內耳的平衡系統的其中一個部位「前庭」出現了問題。賴廣麟相信是前庭積水較多,令這個部位較正常狀態膨脤,才導致「耳水不平衡」。 賴廣麟醫生亦提到,大部份「耳水不平衡」的病人都是由後天因素引起。若以年齡層而言,三十至六十歲是高發年齡,而女性比男性較易患上「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的症狀 賴廣麟醫生指出「耳水不平衡」的症狀主要有4類,而主要影響單邊耳朵,包括: 耳朵有悶塞或耳鳴 耳鳴 天旋地轉的暈眩,至少持續20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 陣發性的聽力下降,長遠會容易令患者聽覺受損,造成失聰 賴廣麟醫生表示,頭暈是影響患者的最主要症狀。他形容患者是「差不多完全不能坐起來」,每當頭暈之時都必須要睡下來休息,甚至連走路也做不到。 因此,當正常人患上「耳水不平衡」,日常生活甚至工作都相當困擾。 中醫3招調理身子 防頭暈耳嗚 註冊中醫師梁志軒表示「耳水不平衡」在中醫的角度屬於「眩暈」病的範疇。病位在耳,與肝、腎、脾、胃相關。由於「耳水不平衡」 者會出現長時間的天旋地轉暈眩,極度影響生活;梁醫師表示若眩暈發作,患者可按摩穴位紓緩,包括有印堂穴(額部,兩眉頭之中間)、風池穴(後腦頭骨正下方的凹窩處)、率谷穴(耳尖位向上兩手指寬)及翳風穴(兩側耳垂後凹陷處)。 梁醫師提到體質偏肝火旺盛、陰虛火旺、痰濕、痰熱,或腎氣虛弱的病人皆有可能出現「耳水不平衡」;換言之,體內氣血平和者則不容易出現「耳水不平衡」。梁醫師建議肝火旺盛、腎虛及痰濕者可試以下方法預防及紓緩(如不清楚自身體質者,建議先諮詢專業意見或求診治療) 。 肝火者(症狀:頭暈頭脹,耳鳴聲大) 可沖飲菊花杞子茶。材料包括菊花、杞子各3至5克,熱水泡茶服。另外,亦可飲用天麻茶;材料包括天麻一片,熱水泡服。 腎虛者(症狀:頭暈,耳鳴聲低,腰酸) 可飲用黑豆茶。材料包括已炒的黑豆20至30克,生薑數片,水1升,煮水約20分鐘後飲。 痰濕者(症狀:頭暈,欲嘔或嘔吐清水,體胖多痰)可飲紅豆陳皮苡米水。材料包括紅豆30克、生熟及苡米各15克、陳皮一角,水煮30至45分鐘,可酙加冰糖適量。 賴廣麟醫生 Dr Nelson Lai –…

幾多歲是兜風耳及小耳的治療黃金期?

兜風耳及小耳都是耳朵缺陷,BB在媽媽肚裡時,受到一些損害以致耳朵發育不健全。兜風耳是較輕微的耳殼畸形問題,並不會影響聽力。但小耳症則是整隻耳朵的發育都有問題,不但影響外觀,更會有機會伴隨耳道狹窄或閉塞,甚至中耳發育不健全,出現傳導性失聰。而小部分小耳症患者的內耳亦發育不全,造成感音性失聰。 兜風耳及小耳 兜風耳及小耳都是可以治療的,但必須把握黃金時間。以兜風耳為例,由於小朋友在出世首兩星期,其耳殼仍可以塑形,故可以非侵入性治療將其耳朵向外翻。這治療愈早做愈好,BB個多月大的耳殼軟骨已經過硬,無法接受非侵入性治療,並須待約6歲時才可以接受侵入性手術。 兜風耳及小耳的治療治療 小耳症須及時治療,尤其小朋友上學後會容易因外觀問題遭受欺凌,故在入讀小學前、5歲時接受手術會較理想。治療選擇方面,可將義耳黏在頭骨上,惟義耳有脫落風險,並需要每兩三年更換一次。 另外,患者亦可選擇用自己肋骨的軟組織,雕塑一隻耳朵,放到耳殼,排斥及發炎風險較低,但痛楚較大,且要待10歲以上才可以接受手術。現時亦可使用聚乙烯塑造一隻耳仔,埋在頭皮下,以血管皮瓣連接,供應血液。在小朋友5歲時已可接受此治療,住院時間較短,痛楚亦較輕微。 聽覺方面,傳導性失聰患者可以手術打開患者耳道或處理聽小骨的郁動,而感音性失聰患者則可使用置入式助聽器。 賴廣麟醫生 Dr Nelson Lai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112456520603866/posts/230569182125932/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大眾常忽視 耳痛可大可小

早前,台灣出現忽視耳痛而延誤醫治,後來確診扁桃腺癌的個案,本地專科醫生提醒大眾,耳朵出現痛感,成因可大可小,這亦是不少人經常輕視的問題,建議大家日常應正視身體發出的警號,切勿掉以輕心。  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至腫瘤侵入周圍的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也因喉嚨和耳道有部分神經連接,故扁桃腺疾病的痛感可以反射至耳朵。耳鼻喉專科醫生周苕華說:「不時會有求診者因無故持續耳痛數天而求診,部分人經檢查後多數確診患上急性中耳炎。中耳位於外耳和內耳之間,向後伸延至乳突骨,內含鼓膜、聽小骨和部分面部神經。耳和鼻子的組織是相連的,中耳可經耳咽管通向鼻咽。」 她續指,中耳炎以兒童較常見,但成年人也有機會患上。一般成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居多,大部分因病毒感染所致,也可以是細菌性發炎,病徵包括頭痛、耳鳴、發燒、耳脹、流血和流膿(如鼓膜破裂)等。急性中耳炎一般毋須特別治療也可自行康復。可是,如病情持續並沒好轉,便須進行藥物治療。常用藥包括止痛/退燒藥、消炎噴鼻劑等,長期病患者或病情嚴重者須處方抗生素以防止併發症。須注意如病情時好時差及經常反覆發病,中耳炎也有機會導致聽力受損、腦膜炎及腦內膿腫等後遺症。 「有時候,外耳道發炎、氣壓、耳垢、牙痛等也會令人出現耳痛情況。外耳道發炎是由於細菌或真菌感染而引致皮膚發炎,較常見情況是游泳後耳道積水,耳道在長期潮濕環境下令細菌滋生,又或使用棉花棒時令皮膚受損而導致細菌滋生。患者外耳道會紅腫、痕癢、痛楚及流膿,但聽力一般不受影響,治療以抗生素為主。」氣壓導致耳痛的情況亦屢見不鮮,特別在飛機降落或潛水時發生,建議在飛機降落時可嚼口香糖、飲水或深呼吸,重複多次以調節內耳壓力。如患有感冒或鼻敏感,上機前可先服用抗敏藥或噴鼻藥來舒緩鼻塞,預防氣壓改變對耳鼻的傷害。 周醫生強調,耳痛也有可能是潛在嚴重疾病的徵兆,例如腫瘤或組織感染,包括蜂窩組織炎或帶狀疱疹。如有耳痛及持續數天沒好轉,或有發高燒、喉嚨痛等,應立即就醫,排除患上其他嚴重疾病的可能。 周苕華醫生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hd.stheadline.com/life/health/20200212/118098/生活消費-health-大眾常忽視-耳痛可大可小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consult their physician before considering treat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