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耳咽管受損耳感堵塞疼痛3類人高危 3招無效耳膜或要開窿?

您有曾有在飛機起降耳朵裡面感到疼痛,並且伴隨著類似鈴響的聲音在腦內環繞嗎?這種稱為「耳鳴」的狀況,對於部分人來說,可能比狹窄的經濟艙座位還要難以忍受。然而,引起耳鳴的原因以及與其高度相關的耳咽管(Eustachian Tube),聽起來卻有點陌生。以下將帶您來了解耳咽管的構造、功能與耳咽管功能喪失的治療方式。 耳咽管的功能是什麼? 耳咽管是連結耳朵與靠近鼻腔出口的一條細窄管道,這條管道除了連結咽部之外,另一側則連接位於鼓膜(Tympanic membrane,又稱耳膜)之後的中耳(Middle ear)。 耳咽管可以幫助平衡耳內壓力以及排出中耳內的分泌物等液體,如同上述提到飛機起降所引起的耳鳴狀況,便是耳咽管沒有做好平衡耳內壓力的工作,導致耳內壓力與外界壓力相差過大,使得鼓膜凹陷產生疼痛,但這個症狀可以透過吞口水、咀嚼或打呵欠來改善。因為耳咽管會在進行這些動作時開啟,發揮平衡壓力的作用。 耳咽管功能喪失原因 除了高度改變外,感冒、過敏和鼻竇炎(Sinusitis)也是可能造成耳咽管罷工的原因,因為它們所產生的鼻液可能會堵塞鼻咽管,或是因為咽部發炎,使得組織腫脹,讓管道變得更為狹窄。需要注意的是,若是放置不管,長期的疾病感染,可能引發如:中耳炎(Otitis media)、中耳炎合併積水(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等併發症。另外,以下3個族群的耳咽管特別容易出問題: 肥胖族群:脂肪沉積物可能會提高耳咽管堵塞的風險。 抽煙人士:抽煙或危害耳內纖毛(Cilia)阻擋異物入侵的功能,使得耳咽管更容易被黏液或細菌入侵。 兒童:兒童的耳咽管比成人來得更窄小,因此一旦感冒,鼻咽管相當容易堵塞。 耳咽管功能喪失的症狀與治療 耳咽管功能喪失的症狀除了耳鳴之外,患者也可能感到耳朵有堵塞感和疼痛感。一般來說,超過2個禮拜耳朵都還怪怪的,便建議要就診治療。另外,若是因為症狀而感到非常不適,除了打呵欠、吞口水之外,用手指捏住鼻子、閉緊嘴巴吐氣,可以幫助耳咽管擴張。以下為醫師可能採取作為治療耳咽管的方式: 耳滴劑與口服藥:抗生素(Antibiotic)和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可用耳滴劑或口服藥的方式,改善耳咽管感染或發炎的症狀。 中耳通氣管(Ear tubes):如果耳咽管堵塞的情況嚴重,醫師可能會考慮在鼓膜上開一個小口,放入耳管幫助平衡耳內外壓力,同時也能排出耳內積水(分泌物)。但是既然鼓膜上有孔洞,水當然也能從外側進去,因此不建議游泳,而洗澡的時候,可以戴耳塞或塞棉球避免水跑進耳朵內。 長期用棉花棒挖耳清耳垢 致耳道長滿霉菌流膿 婦人咳嗽耳鳴聽力變差【3點預防耳朵發霉】 原文: https://www.hk01.com/article/655218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長期用棉花棒挖耳清耳垢 致耳道長滿霉菌流膿 婦人咳嗽耳鳴聽力變差【3點預防耳朵發霉】

不少人都有用棉花棒挖耳的習慣,惟挖耳或會增加耳朵「發霉」的風險。台灣一名婦人日前出現咳嗽和耳痛,自行買成藥治理反致情況惡化,檢查後揭耳道受霉菌感染,耳膜更因而出現破洞,醫生認為是跟使用棉花棒清理耳垢有關。 綜合台灣媒體報道,台灣耳鼻喉科醫生李瑞文近日分享病例,指一名56歲婦人平日習慣以棉花棒清理耳垢,早前出現咳嗽、耳痛並流出分泌物,惟因新冠肺炎關係不敢到醫院求醫,遂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及耳藥水。然而,一個月後悶塞感加劇,甚至出現耳鳴和聽力變差,於是在3月中到醫院求診。 經內視鏡檢查後,醫生發現其外耳道布滿雪花般的霉菌,以抽吸管移除菌絲後,耳道深處還有黏稠膿液,而且左耳耳膜內更因感染,出現一處微小破洞,經抗生素藥物及抗霉菌藥膏治療後,兩個月已康復。 李醫生指出,耳內感染後會出現痕癢、潮濕、悶脹感,許多患者自行買耳滴劑治療,反而易令患處惡化,延誤就醫可致聽力障礙、耳鳴,嚴重更可導致面癱,甚至顱內感染。他又提醒,不少人愛以棉花棒清潔耳朵,但是棉花棒會將空氣中的霉菌孢子送進耳內, 「耳垢其實是由外耳道耳垢腺所產生,本身是弱酸性,有抗菌、保護異物進入耳道的機制,不需要特地清耳垢,平常講話、咀嚼、走路等晃動時,耳垢就會自己掉出來。」 3點預防耳朵發霉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德彰早前接受《晴報》訪問時表示,耳道受真菌感染十分常見,主要症狀包括痕癢、流膿或耳鳴等,如長期沒處理,或會令耳膜穿孔、影響聽力, 耳朵發霉常見原因 游水後耳道內存積水使用耳塞或耳機但沒有清潔使用助聽器長期使用抗生素藥水滴耳使用受霉菌污染的棉花棒 黃醫生提醒如要避免耳朵發霉,平日應保持耳內清潔,並要好好清潔放入耳內的物件,建議可跟從以下3點作出預防: 避免外耳道入水 游水時可佩戴耳塞,防止入水。如果外耳道入水,水會停留於外耳道內,不會流進中耳,只要側頭讓水流出,再用紙巾印乾便可。 戒除挖耳習慣 耳道本身能自動排出耳垢,除非有耳道較窄等問題或曾進行手術,否則毋須特別清理耳垢。盡量避免用耳挖、棉花棒等工具挖耳,如堅持用棉花棒清潔,則要避免把棉花棒放於浴室,因其環境潮濕,容易令棉花棒滋生霉菌。 定期清潔耳機或助聽器 耳機或助聽器容易藏污納垢,使用後宜用酒精消毒,以免把霉菌帶進耳道。 黃德彰醫生 Dr Frederick Wong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2676525/長期用棉花棒挖耳清耳垢%20致耳道長滿霉菌流膿%20%20婦人咳嗽耳鳴聽力變差【3點預防耳朵發霉】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頭暈】瞓醒耳痛頭暈屢傳怪聲 棉花棒挖耳發現蜘蛛腳

男子覺得頭暈和耳痛 昆蟲飛入耳朵的個案時有所聞,英國一名27歲男子覺得頭暈和耳痛,而且感覺聽到刮擦聲,原來有蜘蛛爬入耳朵,求醫後順利取出蜘蛛,耳朵幸無受損。有醫生提醒如有昆蟲入耳,不應自行把昆蟲夾出,否則有機會傷及耳膜,建議即時求醫處理。 醫生成功替他取出蜘蛛 據外媒報道,來自英國肯特郡福克斯通市的利亞姆·戈麥斯(Liam Gomez),一天睡覺醒來後覺得頭暈和耳痛,又隱隱約約感到腦海傳來一陣陣柔弱的刮擦聲。他嘗試用橄欖油浸耳,再用棉花棒挖耳,赫然發現棉花棒上有蜘蛛腿,感到非常恐懼。前往求診後,醫生成功替他取出蜘蛛。他懷疑蜘蛛來自早前家中出現的蜘蛛巢,發誓從今開始戴耳罩睡覺。 昆蟲入耳有機會刮傷耳道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德彰指出,通常飛入耳內的是一些小昆蟲,例如飛蟻,蜘蛛入耳則較為少見。他指通常昆蟲見到洞穴都會鑽進去,與耳垢多少無關,而昆蟲只懂得向前爬,當進入耳洞後,牠們不懂得如何走出來,會在耳內掙扎,牠們的腳有機會刮損耳道,令耳朵受傷流血及發炎,耳膜則甚少會被昆蟲弄穿,所以毋須太過擔心。 處理耳內昆蟲方法 黃德彰醫生指出,昆蟲入耳後,通常幾天後會死亡,但有機會刺激耳道,導致發炎,流膿並堵塞耳道,阻礙聽力。他不建議大家自行把昆蟲夾出,因為有機會傷害耳膜。如果懷疑耳朵有昆蟲,可先滴數滴橄欖油和嬰兒潤膚油於耳內,浸死昆蟲後再用棉花棒挖出,並建議即時看醫生,因為醫生可用顯微鏡替病人檢查,再把昆蟲夾出。如有發炎,便要服食或外用抗生素,如懷疑聽力受損,有可能要做聽力檢查。 黃德彰醫生 Dr Frederick Wong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77077/不幸病症︳27歲男對自己精液過敏%E3%80%80咳嗽流鼻涕出疹被迫禁慾10年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 should…

【耳鳴】聽到蟬鳴嗡嗡叫瞓得差?3類耳鳴原因單側血管塞或鼻咽癌

工作及精神壓力的增大 所謂耳鳴,就是在沒有任何外界相應的聲源或電刺激時,內耳或頭部所産生的聲音感覺,也就是明明外在環境沒有聲音,但耳朵卻聽到了聲音。隨著生活、工作及精神壓力的增大,愈來愈多的年輕人開始出現耳鳴的症狀,耳鳴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 耳鳴是一種症狀與生理現象 耳鳴是一種症狀與生理現象,是一種身體的警訊。當你第一時間出現耳鳴時,不用太緊張,也許是最近的壓力、生活作息太不正常了。很多耳鳴的症狀其實只要「睡眠好、壓力情緒解除,一般都可以自我緩解」;但如果是持續不斷的耳鳴,也需要注意是不是有什麼問題或狀況。 單側耳鳴 而雙側耳鳴 單側耳鳴通常是耳朵本身的受損,或是有其他東西壓迫到神經造成的「次發性耳鳴」;而雙側耳鳴除了單側耳鳴造成的問題原因之外,也包含身體其他問題造成的耳鳴。 單側耳鳴的病因 腦瘤 鼻竇炎 鼻咽癌 頸部疾病 顳顎關節炎 耳膜穿孔 外耳道阻塞、發炎 聽小骨疾病或硬化 梅尼爾氏症 突發性耳聾(耳中風) 中耳積水或中耳炎 雙側耳鳴的病因 單側的耳鳴病因 情緒壓力 睡眠障礙 偏頭痛 感冒 胃酸倒流 胃食道逆流 更年期的躁動 耳鳴的類型 除了單側耳鳴、雙側耳鳴的成因會有小小不同之外,耳鳴類型也可以稍微區分原因。…

【眩暈症】頭部被撞或潛伏耳石症 耳鼻喉科醫生:發作時天旋地轉脹裂欲嘔

四周景物天旋地轉,人腳步浮浮似站不穩,而且欲嘔冒汗,是甚麼病症來襲?不少人聯想到中風,更多人以為是耳水不平衡,其實也可能是耳石症——這個老中青皆可發生、卻甚少人了解認識的眩暈症。 有耳石症患者形容病發時是這樣的:某天早上起床,突感天旋地轉,頭頂上的天花板分開兩邊,整個房間在轉動,而且人腳步蹣跚,又有一種脹滿欲嘔之感。再躺下床,情況稍為好轉,待數分鐘後慢慢坐起身,眩暈又再次復來,不過程度稍減,可站起來走出客廳。 這感覺從未試過,心裏確是慌亂,不肯定是否中風等重症,後來無伴隨其他問題,心想以為是耳水不平衡,求醫經過測試,確診是耳石症。 耳石觸及半規管神經綫 耳石症,醫學名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志謙指出,正常一般人是沒有耳石的,內耳有一個平衡系統,有兩個器官包括耳蝸以及連接耳蝸的3條半規管。正常頭部郁動時,3條半規管內裏的液體也會隨之活動,一組神經綫會浮在液體上面,藉此傳信息予大腦目前正進行的動作。 惟當耳石凝固在這個平衡系統上時,且浮在神經綫附近並刺激了半規管。當接觸到一條傳送信息給大腦的神經綫,就會擾亂神經綫傳遞的信息,大腦會錯誤地指揮眼球活動,令人看到物件在旋轉,因而感到頭暈和噁心,通常在轉動頭部時發作。「其實當身體停止郁動,耳石浮游離開神經綫位置,眩暈的感覺也驟減。」 天旋地轉又想嘔 何醫生表示,從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這醫學名稱,已完全解說了耳石症的特點:「良性,是一個不會致命的症狀;陣發性,時有時無之意,當耳石浮離神經綫,症狀便消失;位置性,是與頭部郁動有關,當不郁動時,天旋地轉的眩暈便減少。」 正因為頭暈的發作與頭頸轉動有關,最常見是當躺下時,在床上轉身;或眼望向高處或低處,甚至是女士去髮型屋洗頭,一躺下感到眩暈,很大機會便是耳石症。除了天旋地轉,同時還可能會伴隨噁心和嘔吐感。 耳石何處來? 那耳石從何而來?它是半規管內的黏膜,當頭部受到撞擊如撞車、踏單車「炒車」、沒留神撞到玻璃門等,耳石便如剝落牆紙脫落,繼而刺激到半規管的神經綫。「不一定是今天撞倒翌日耳石便脫落,有情況是數年前撞到頭,事隔幾年才出現耳石症。」耳石不但肉眼看不見,連電腦掃描也找不到的極微細碎片。 近年歐洲的新研究發現,耳石症或與骨質疏鬆有關。亦有突發性耳石症,此情況病因不明,約佔50%-97%。此症患者由年輕至十多歲至長者也有,也沒有預防之策。 耳石症並無程度之分,一發作就是天旋地轉,突如其來的眩暈,確令患者驚慌。「因為實在天旋地轉得厲害,當事人甚麼事情也做不到,最擔心是自己是否中風。」 耳石症VS耳水不平衡 當知道原來是耳石症,治療簡單,會放下心頭大石。但其實很多人甚至醫護人員單從病徵,會誤以為是耳水不平衡。「耳水不平衡很少,多數是耳石問題所致。很多人不懂得分辨,把頭暈、天旋地轉和站不穩的感覺都稱為眩暈,醫生需要拆解當事人的眩暈情況,如屬內耳的耳石問題,就多出現天旋地轉的症狀。」 耳水不平衡與耳內水壓過高有關,猶如爆了水管失靈,出現症狀與耳石症大為不同。耳水不平衡發作時患者會聽不到聲音的耳塞感覺、出現耳鳴以及天旋地轉一併出現,為時可長達兩小時至20小時不等,與耳石症只在郁動頭部時感天旋地轉、不動時即告消失,歷時只是幾秒至幾分鐘,可見兩者徵狀其實截然不同。 「耳石症發生機會較耳水不平衡高得多,兩者比例約為8:1。耳水不平衡日久,患者有機會耳聾。」 耳石移位治療法 檢查耳石症方法,是醫生會觀察及檢查當事人的耳、鼻、口,並檢測腦神經綫以確定不是中風,以及排除腫瘤等問題。如懷疑是耳水不平衡,需進行多個聽力測試來確診。至於耳石臨床測試稱為Dix Hallpike Test,了解當事人躺下時,仍有否感到天旋地轉。「所以測試需在發作時進行,如耳石已浮開,徵狀消失便難以確診。而且,由於耳石非常細小,就算照磁力共振都無法看到。」 耳石不能清走或溶掉,簡單解決方法,要把耳石移離半規管的神經綫位置。治療方法稱為耳石移位(Epley Maneuver),醫生會協助病人轉動頭部,使耳石通過重力作用,離開相關神經綫,不再引起暈眩。 一般情況下一次就可復位,但有些個案或需進行數次。 「進行治療後,當事人需要一點時間徵狀才消失,因為內耳神經綫曾受過度刺激,會隨後一、兩天也感到不適。」何醫生提醒,耳石症發作期間,切勿駕車、做運動。此外,患者也需注意睡覺姿勢,如耳石脫落的一邊,入睡時避免傾側那邊,以免耳石再次觸及神經綫,也建議復位治療3天內墊高枕頭睡覺。 什麼是耳源性眩暈? 原文:…

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頭暈天旋地轉?不少人都會以為自己患上耳水不平衡,但真正的耳水不平衡何止暈眩,還有其他徵狀包括耳鳴及聽力下降,必須出現以上3個徵狀而且反覆發作,才算是耳水不平衡(學名:美尼爾氏綜合症 Meniere’s disease)。現時仍沒有完全根治耳水不平衡的方法,但透過藥物治療及調整生活,有助控制徵狀,減低對聽力及日常生活的影響。 耳水不平衡的徵狀何止頭暈,還包括耳鳴及聽力下降,若以上3個徵狀反覆發作,就是耳水不平衡,一旦出現耳鳴等先兆,應如何自救呢? 耳水不平衡原因:耳水分泌出問題致耳壓過高 顧名思義,耳水不平衡是源於內耳的耳水失衡,產生壓力而影響內耳運作。養和醫院耳鼻喉科專科醫生何頌偉醫生指出,耳水失衡的成因不明,可能由於中耳或內耳受感染所致,也可能是由於自身免疫力出問題而錯亂攻擊內耳組織,但大部分均未能找出確切原因。 「出現耳水不平衡的原因,相信與內耳的耳水分泌過多、回收太慢或循環欠佳,引致耳壓過高有關。」何醫生表示。 3個徵狀:暈眩、耳鳴、聽力下降 何醫生解釋,內耳的耳蝸和半規管分別負責聽覺與平衡,當耳壓上升時會窒礙內耳耳蝸毛細胞的郁動,導致耳鳴及聽力下降等影響聽覺的徵狀。若壓力令運送耳水的管道破裂,出現耳水滲漏及混濁,便會影響平衡系統運作,引發天旋地轉的暈眩。 「耳壓就如血壓一樣,其變化很多時並沒有特定原因,但焦慮、壓力及睡眠質素差等因素都可增加發病機會。例如曾有任職會計的男病人,每到年結時便會因為經常捱夜及壓力大而每星期發作兩三次,有時更會因暈眩而引致嘔吐。」何醫生說。 耳水不平衡有先兆 自救:暫停走動和張開眼睛 不幸中之「幸」,是耳水不平衡每次病發的時間一般都不會維持太久,通常徵狀維持約20分鐘至數小時便會消失。何醫生表示,部分病人在頭暈出現前會有一些先兆,如耳脹、耳鳴等,然後才出現天旋地轉的感覺,病人在這情况下不應走動及駕駛以策安全,亦要盡量張開眼睛集中望着一點,有助對抗暈眩及縮短頭暈的時間。 耳水不平衡是否沒有儀器可以準確量度?若病人出現典型徵狀及反覆發作,排除其他病症的可能性後,有需要時加上耳蝸電生理檢查(Electrocochleography),便可確診。目前未有根治耳水不平衡的方法,但適當的治療有助減慢聽力持續衰退。 止暈藥物紓緩徵狀 何醫生強調,現時治療耳水不平衡已鮮有動手術,只有聽力已嚴重衰退的病人,為免暈眩不斷發作影響日常生活,才會考慮接受經耳膜注射藥物令內耳細胞壞死,但止暈的同時卻會失去僅餘聽力。「隨着發作次數愈多,內耳細胞也會逐漸壞死,影響聽覺之餘,暈眩感覺亦會趨緩。」何醫生說。 一旦發作,針對暈眩可以服用止暈藥及注射止暈針等作紓緩,而經常復發的病人可利用改善耳壓的藥物及去水丸等,透過促進耳水循環以減少病發。何醫生提醒,平日病人宜控制鹽份的攝取,並要少飲咖啡、濃茶,還要保持足夠的睡眠和避免太大壓力。 致暈原因多 及早求醫對症下藥 他強調,美尼爾氏綜合症並非如想像中常見,從臨床所見,只有約三成因頭暈求診的病人是因為美尼爾氏綜合症引起,一般此病在青年至中年階段出現,小朋友較少見,也很少在年老後突然發病。 他建議,若有頭暈應求醫以找出致暈原因,別只把問題歸究屬耳水不平衡,因為不論年齡,出現暈眩的原因有很多,必須確定病因後再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止暈。 原文: https://health.mingpao.com/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一個早上,在診所看了4名病人。事有湊巧,4人都是80多歲老太太,都是由女兒陪同前來,都向我投訴精神狀况差。經診斷後,4人都患有耳疾。耳疾困擾,苦不堪言,不能忽視。(編者按:耳石移位令整個人「氹氹轉」,每次眩暈約維持1至2分鐘;耳水不平衡會令患者同樣眩暈,但不同的是持續天旋地轉,甚至出現嘔吐;聽力下降呢?是長者常見的問題;還有持續的耳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會令患者疲憊不堪、神經衰弱。4種耳疾問題逐一拆解。) 耳石移位 起牀翻身眩暈2分鐘 第一個病人覆述病况時,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的疾病與耳朵有關。老太太女兒焦慮地轉述母親病况:「媽媽頭暈得厲害,已有個多月了。血糖、血脂、血壓都驗齊,急症室也去過兩次。服用醫生處方藥物後,就整天在睡,一起身就暈,躺下又暈,她不敢郁動,連轉身都不敢,不知怎麼辦!」 頭暈有多種:短暫、持久、眼花、目眩、休克、天旋地轉、嘔吐不止等。引致頭暈的原因很多;所以,診斷前必須先弄清眩暈徵狀。 查問之下,老太太清晰告知:眩暈時,景物都在轉動,整個人在「氹氹轉」,她感到十分驚慌。不過每次眩暈時間不是太長,約維持1至2分鐘。所以,雖有眩暈,未曾有嘔吐及反胃。一天之中,頭暈曾發作多次,而每次都是與轉動頭部有關,最嚴重是起牀和翻身。所以很多個早晨,就算是眩暈止了,也不敢起來,只是賴在牀上,不敢移動身體。她說過往個多月大部分時間都只躺在牀上,甚少坐立,大大影響生活起居。 老太太清楚的描述使我立即想到耳石移位。耳石移位所產生的眩暈多與頭部姿勢變化有關。每次眩暈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每日以早上最為嚴重。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你的眩暈多數是由『耳石移位』所引致。」 「噢,什麼是耳石移位?醫生,我耳仔入面有石頭?」老太太反應敏捷地提問。 對的。內耳結構確實藏有耳石(otolith)。內耳前庭有3條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負責身體平衡。如果內藏的耳石一旦移位或脫落至其他位置,耳朵平衡功能便會受影響,誘發眩暈。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稱「耳石移位症」。 藥物未能止暈 大多自我康復 耳石移位可依據臨牀表現及特殊檢查來確定診斷。檢測是讓病人坐在牀上,讓頭轉向一側,並叫病人迅即躺下,將頭部放至低於牀的水平。只需數秒,病人出現嚴重眩暈,眼球旋轉震顫,約持續15秒。當病人坐立時,眩暈又會出現,而眼球震顫方向一般與躺臥時呈相反。 因此,若是患上耳石移位,服用止暈藥物是不能制止眩暈。不過,很多患者都能在數星期以至數月內自我康復,因為移位的耳石會慢慢被身體吸收,眩暈會逐漸改善及消失。不過,如果症狀持續,病人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把移位的耳石矯正過來,治療由耳鼻喉專科醫生、聽力學家或物理治療師協助。老太太耳石移位症在適當治療後有望很快消除。 耳水不平衡 天旋地轉嘔吐乏力 第二個病人,驟眼看,病情與第一個病人差不多。她的女兒告訴我:「媽媽頭暈得厲害。急症室也去過幾次。服用了處方藥物,都不能止暈。眩暈時,天旋地轉,站不穩,嘔吐至全身乏力。不知怎麼辦!」 細問病情,病人的眩暈與第一個病人的確有分別。當她眩暈時,感覺是劇烈、持續天旋地轉;而每次煎熬超過20分鐘。老太太說眩暈是隨時隨地觸發,沒有任何先兆,十分困擾及難受。當她告知還有耳鳴及聽力減弱的徵狀,我較為肯定地告知:「你應該是耳水不平衡!」 眩暈逾20分鐘 耳鳴聽力減弱 耳水不平衡,正確名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成因多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內耳前庭的眩暈毛細胞受壓,繼而輸出錯誤的眩暈信息,使人眩暈大作。過多的耳水還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讓人有耳鳴及耳悶塞的感覺。 至於耳水為何會突然增加,至今原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失調、遺傳因素、耳管阻塞、耳壓失效等有關。雖然耳水不平衡暫時仍未有根治方法,但是藥物治療可大致控制病情,頭暈及作嘔得以改善。 除了以藥物改善症狀外,我還告訴老太太:「長遠可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有助減少內耳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有一定幫助。」 聽力下降 退化、耳垢導致 第三名病人是我老同學Christie的媽媽,我稱為勞Auntie。Christie告知母親的聽力已轉壞多年,電視機音量開至60度仍然是聽不到,日常交談已達吵架聲量。做過檢測,是退化。醫生建議用助聽器,購入了過萬元助聽器,但她總是諸多藉口,不願使用。…

泳季防耳道感染 |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耳內積水增風險

游泳時耳朵進水是平常事 新冠疫情陰霾下,這個暑假雖與以往不太一樣,但大熱天嬉水,仍是不少家長為孩子安排的首選暑期活動。游泳時耳朵進水是平常事,然而坊間流傳指耳內有積水,有機會令病毒或細菌入侵,引致中耳炎,以及新冠病毒或會有機可乘,究竟是否屬實,又該如何防禦?由專家為大家釋疑。 上呼吸道受到感染 2至6歲感染機會高 明德國際醫院耳鼻喉專科醫生賴廣麟表示,一般來說,中耳炎是指「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是源於上呼吸道受到感染,而鼻腔與喉嚨又與中耳相通,因此病毒及細菌可經過鼻咽管進入中耳,致令中耳病毒或細菌入侵,從而引致所謂的「急性中耳炎」。 賴醫生指,由於兒童耳咽管較成年人短小,加上其耳咽管構造也令病毒更容易進入中耳,因此2至6歲年幼孩童患中耳炎的機會特別高,尤其在他們患感冒後,耳咽管發炎會令病毒及細菌相對容易地流入中耳,引致發炎。至於小朋友6歲後,耳咽管及頭部結構的發育相對較為健全,患中耳炎機率也因而逐步下跌。 病徵與一般外耳發炎類近 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一旦患上中耳炎會出現甚麼病徵?好讓家長掌握帶孩子及時就診, 賴醫生說:「通常孩子患中耳炎,初期耳朵會經常感到不適,不時會掏耳孔甚至拍打耳朵,其後更會出現耳朵疼痛、流濃、發燒、嘔吐等徵狀。」 他強調,由於患中耳炎的孩子年紀一般都很小,不懂向父母解釋自己生病,而中耳炎的徵狀與一般外耳(耳膜外)發炎類近(外耳發炎通常發病初期已經會流濃,而且不會發燒,中耳炎主要是有耳朵疼痛、發燒等徵狀),因此孩子一旦出現耳痛、流濃、發燒,幼兒又不時哭鬧不安,宜盡快去看醫生,以免因中耳炎引起嚴重併發症。 對於孩子來說,中耳炎最大傷害是可引起多種併發症。由於細菌可四處游走,如進入中耳後,可引起「乳突骨」發炎、走上腦部則可引發腦膜炎。耳內積濃也有機會令耳膜穿孔,耳膜一旦未能完全復完,日後耳膜發炎機率會明顯上升,孩子聽覺也會受影響。 治療中耳炎主要仍然是依靠藥物,賴醫生說:「一般會用止痛藥及退燒藥減輕患者痛楚,同時會處方一星期藥量抗生素,以抑制細菌滋長。如有耳內流濃,也會用含抗生素的耳藥水,供患者滴入耳內。」他強調,用藥最重要是防止出現併發症,如發現已出現併發症,有機會需要入院治療,甚至開刀做手術。 游泳不會增加患中耳炎的機會 雖受疫情影響,現時泳池在有限度開放情況下,不少家長仍會選擇游泳作為孩子消暑活動。坊間流傳游泳會引致中耳炎,賴醫生澄清,游泳並不會增加患上中耳炎的機會,因為泳池水只會在外耳積聚,即使是游泳時嗆了幾口水而引致細菌入侵,受影響也只是外耳,因此游泳與中耳炎實際上沒太大關係。 他補充說:「當然,外耳炎不代表不用預防,最重要是保持耳內乾爽,切忌用綿花棒挖耳孔,因會弄傷耳內皮膚,如真的要去除耳內水分,可用將溫度調校至微暖的風筒吹乾,很多人也會使用耳塞,然而耳塞對防止感染外耳炎沒有太大功效。」 至於現時最多人關心的新冠肺炎,賴醫生指,由於在更衣室內難免要脫下口罩更衣,新冠病毒有機會通過飛沫傳播,因此游泳傳播新冠病毒的機會仍是存在的。 賴醫生續指,引起中耳炎主要原因其實來自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肺炎鏈球菌是其中一種常見導致中耳炎的病菌,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有效的預防方法。他又表示,鼻敏感會不斷流鼻水及鼻塞,影響耳咽管功能,增加患上中耳炎機率,因此多做運動,強化呼吸系統功能,是很有效的預防中耳炎良方。 至於市面上各種用於清潔耳鼻的噴霧,賴醫生坦言,這類產品作用其實不大,只要做好日常清潔,保持耳內乾爽衞生已足夠。 賴廣麟醫生 Dr Nelson Lai – 耳鼻喉專科醫生 暈眩原因 原文: https://www.ohpama.com/670236/生活健康/健康百科/泳季防耳道感染-2至6歲感染機會高-耳內積水增風險/ The information on…

挖耳惹禍 ︳女子亂採耳細菌感染引發外耳炎

醫生提耳垢2大作用提醒勿亂挖【附耳垢2個生理功能+ 自行清除耳垢注意5點】 一名女子早前體驗「採耳」後出現頭痛 不少人都有挖耳習慣,有些人更會特意找「採耳」師傅清除耳垢,不過都要小心注意涉及的步驟及工具,以免招致細菌感染。一名女子早前體驗「採耳」後出現頭痛,求醫後揭發被細菌感染並引發急性外耳炎。有醫生提醒,耳垢有其生理功能,一般毋須特別清除;若挖耳不當,不但可致霉菌感染,嚴重更可造成聽障。他建議大家若發現耳垢積聚過多,出現聽覺變差、疼痛等症狀,可找耳鼻喉科醫生幫忙清理。 檢查後發現屬急性外耳炎 曾擔任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的台灣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分享,曾早前有一名妙齡女子前往求診,並抱怨已頭痛整天,檢查後發現屬急性外耳炎,細問後得知她前一天曾體驗被稱為「採耳」的耳朵護理,沒想到反而造成細菌感染,引起類似頭痛的急性外耳炎。猶幸經處方藥膏後,其症狀已大有好轉。 耳屎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耳垢」 劉博仁表示,耳屎在醫學上被稱之為「耳垢」,產生耳垢的外耳道就像沙漏般,長約3厘米,由外三分之一的軟骨及內三分之二的硬骨所包圍,在軟硬骨交接處形成一彎曲的角度,可保護裡面的耳膜不受傷害。而軟骨部分的皮膚含有皮脂腺及耳垢腺,耳垢就是由耳垢腺所分泌,裡頭硬骨部分的皮膚則不會分泌耳垢, 「耳垢正常應該只會存在於耳道外三分之一處,理論上不會存在耳道深處。」 挖耳不當可致霉菌感染 嚴重可造成聽障 劉博仁續指,外耳道皮膚有自動將耳垢向外排泄出去的功能,若自行用棉棒等小工具挖耳,可能會將耳垢向內推擠進去,甚至碰觸到耳膜,故不建議自行挖耳。若耳垢自動清除功能變差,則可能產生耳垢嵌塞,出現漸進性聽力喪失、耳鳴、耳悶脹感等不適,此時可找耳鼻喉科醫生幫忙取出,就可妥善解決問題。 劉博仁也提醒,若大家想體驗外面業者提供的掏耳垢服務,最好要注意清潔問題,員工也必須經過良好訓練,否則一不小心,或會因掏挖工具不潔造成耳霉菌感染,或掏挖破皮造成急性外耳炎,嚴重更有可能挖破耳膜或挖斷聽小骨鏈造成聽障。 棉花棒清耳垢 增嵌塞機會 香港醫學會耳鼻喉專科醫生白威早前在消委會《選擇》月刊提到,要安全清除耳垢,須熟悉耳道的結構和操作工具的技巧,欠缺相關知識和技巧者易對耳朵構成嚴重傷害。例如常用棉花棒清理耳垢,反而容易將耳垢推進耳道較深位置,增加「耳垢嵌塞」的機會;過度使用更可傷及耳道皮膚,引致外耳炎甚至刺穿耳膜,而遺留在耳道的棉花碎屑亦可引致發炎和嚴重感染,以至短暫甚至永久影響聽力。 白威認為,除非耳垢積聚過多,出現聽覺變差、發炎、疼痛等症狀,或已對耳道和耳膜造成阻礙,醫生才會為病人清理耳垢。如有必要採耳,應先檢查工具有否尖角,若有損壞應丟棄,如屬可重用工具,使用前應先消毒。 暈眩原因 原文: 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317572/挖耳惹禍︳女子亂採耳細菌感染引發外耳炎%20醫生提耳垢2大作用提醒勿亂挖【附耳垢2個生理功能%2B%20自行清除耳垢注意5點】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採耳反致巨型耳垢變「耳結石」? 醫生:耳屎無須清理

採耳熱潮 台灣等地的採耳熱潮近年吹到本港,採耳師用毛毛棒輕掃耳朵周遭皮膚,清理堵塞的耳垢,光是想想也舒服到「打冷震」!不過,有耳鼻喉專科醫生警告,採耳工具幼細,有機會刮損耳道致流血;若真菌依附在採耳工具,抵抗力差的市民容易受感染,令耳道發炎,真菌更有可能入血,後果不堪設想。醫生指耳道其實無需清潔,讓耳垢隨皮屑自行流出就是最佳清潔方法。 採耳易刮傷耳道真菌入血損聽力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賴廣麟表示,耳道非常狹窄,最深處還有耳膜,不少病人在自行採耳或光顧採耳服務時,容易刮損耳道。若不慎撩得太深,或會刺穿耳膜致流血,更會影響到耳膜後的耳骨,影響聽力,並造成頭暈、中耳炎等。 採耳後受真菌感染的個案 內地曾出現多宗採耳後受真菌感染的個案,賴指一般的消毒酒精難以根除真菌,需動用到坊間少見的高溫高壓儀器才可滅菌。若採耳工具沒有徹底消毒乾淨,會孳生細菌、霉菌,甚至有真菌殘留,容易令下一名客人受感染引致發炎。受真菌感染的病人會痕癢難當,患處亦會流膿,更嚴重者會出現耳痛,甚至是短暫失聰。 用耳垢軟化劑滴耳藥水的習慣 除了採耳外,他指不少受真菌感染的病人都有經常使用耳藥水的習慣,耳藥水是抗生素,有殺死病菌之效,若所有病菌均被殺滅,會破壞平衡,再無任何病菌抑制霉菌和真菌,這些菌便會在毫無阻擋下增生,一發不可收拾。真菌有機會孳生至布滿整個耳道,其孢子難以根除,治療需時三個月甚至是半年。賴指清潔耳朵最好的方法是「不清潔」,讓耳垢隨皮屑自行流出,若經常用棉花棒清理,會把耳垢推進耳道深處,久而久之積聚成巨型耳垢,亦即坊間俗稱的「耳結石」。 鋼琴導師疑似失聰求醫 他憶述曾有鋼琴導師疑似「失聰」求醫,他仔細一看,發現有巨型耳垢堵塞耳道,甚至把耳道壓開,擠至耳道發炎流血,疼痛難耐,醫生歷時數周才把所有耳垢連根拔起,病人每次都叫苦連天,並須再治療一周才能控制發炎情況。鋼琴導師治愈後,與聲音零阻隔,聽覺恢復。不過,後遺症卻是被擴大的耳道不能再收窄,耳垢難自行流出,需定期覆診清潔耳朵。 賴廣麟醫生 Dr Nelson Lai – 耳鼻喉專科醫生 原文: https://today.line.me/hk/v2/article/DmZPWo The information on this website is for general educational purpose only. Readers…